历史上陆逊五次战役都是大胜。诸葛五次北伐败多胜少。为何都说陆逊在诸葛面前是小儿科?

神仙半瓶醋854


很简单一句话可以回答你,那就是战略和战役的问题。表面上诸葛亮败了,但是却牵制了魏国对蜀国的进攻,使弱小的蜀国得到平安。所以诸葛亮在战役上虽然没有赢,但是战略上赢了。我们可以看后面的历史,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使蜀国存在了四十二年。后来姜维为避祸,停止了对魏国的进攻,于是魏国得到了安宁,马上就商讨灭蜀大计,并且很快实施。而且一切顺利,两路大军如摧古拉朽一般,很快灭掉了弱小的蜀国。陆逊虽然战役上赢了,但是并没有造成魏国伤筋动骨的伤害,也就是无关大局。所以说陆逊在诸葛亮面前是小儿科。


厚积薄发才是精品


陆逊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是战略型的。

对诸葛亮来说,五次北伐,六出祁山,目的是什么?匡扶汉室吗?

别闹了,诸葛亮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1. 把甘肃一带纳入巴蜀范畴。比如打天水、孟获……

2. 解决国内矛盾;也就是刘备称帝的合法性问题。之前刘备称帝是因为有一则汉献帝死了的谣言,刘备就赶快称帝了,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名不正言不顺;

3. 巩固四川的势力。

由于夷陵之战以后,巴蜀实力大减,最典型的问题就在于,国力虚耗之后,劳动力短时间根本恢复不过来,所以蜀国面对战争的时候,容错率非常低。



后来姜维就是莫名打了一场败仗直接导致蜀国灭亡的。所以诸葛亮北伐,虽然看起来都失败了,但有效的达成了上面三个目的,完美。

反观陆逊:对东吴来说,最重要的战略目的是什么?

事实上自从关羽死后,天下基本上就没有可以和东吴打水战的部队了。在这个层面上,小打小闹的胜利,即便是水战大胜,也无所谓。有点像中国乒乓球队,得冠军不奇怪,亚军才是新闻。

在这个意义上,东吴最重要的战略,是打下合肥。



拿下合肥之后,就可以形成水陆两栖配合的作战战略,这样东吴就真正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实现争霸天下的可能。

陆逊没做到。

这就如同两个孩子,考试成绩都是100分。但诸葛亮凭着100分保送北大了;陆逊考了100分还得参加高考……

显然诸葛亮更优秀。


酒骑风


看了题目一脸懵逼,陆逊哪来五次战役?诸葛亮北伐又怎么是败多胜少?

仔细翻了翻三国志,大家来看看陆逊到底打过哪些仗:

第一次,平定会稽郡的山贼潘临。

第二次,配合奋武将军贺齐(没错,主将是贺齐)平定鄱阳郡的贼帅尤突。

第三次,平定丹阳郡的贼帅费栈。

第四次,在袭取荆州的战役中,献计麻痹关羽,率兵攻占宜都郡,守住了三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大门。

第五次,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作为主将率五万吴军大破蜀汉皇帝刘备的四万蜀军。

第六次,由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扬州牧曹休来袭,在石亭大破之。

第七次,进攻庐江,途中闻曹军设伏,主动撤退。

第八次,进攻襄阳,因为孙权所率主力失败,主动撤退。

第九次,平定鄱阳郡乱民彭旦。

第十次,平定鄱阳郡乱民吴遽。

陆逊一共打了十次仗,其中五次是对付山贼、山越、乱民,虽然都是胜仗,但应该不会被题主列入五大战役,否则诸葛亮平定南中也能列入了。

那么剩下的五次里面,进攻三次,防守反击一次,诱敌深入一次。三次进攻只有一次进攻宜都郡是获胜,剩下两次都是见势不妙,立即撤退,怎么能列入大胜呢?

陆逊最成功的就是夷陵之战,当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陆逊一边,不过吴军陆战能力比较差,所以很考验陆逊的指挥水平

所以实际上陆逊只有三次大胜,其中打宜都那次是对手太次,打刘备那次份量最重,曹休次之。

但大家也都看见了,这两次大胜都是主场作战,兵力也不弱于对手,夷陵是五万对四万,石亭魏军有十万,陆逊分兵三路,其他两路各有三万,陆逊自己所带不可能少于三万,加起来也不逊于魏军。

曹休的军事技能点主要点在参谋方面,自己独当一面就不行了,有点类似马谡,败于陆逊之手并不奇怪

而且将领质量还高于对手。对方主将,刘备还可以,曹休真不怎么样,东吴对他的评价是关系户:“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就连魏国自己评价也不高:“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

对方副将质量更差,就说夷陵之战那一次吧,刘备手下有点份量的就一个黄权,还被派去防备曹魏了,陆逊手下则有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真是将星云集。石亭之战也是如此,曹休手下没有什么名将,陆逊则有朱桓、全琮当助手。

说完了陆逊的五次战役,再来看诸葛亮五次北伐,不对,应该是六次。

第一次没说的,用人不当,前锋失败,算小败。

第二次是三国最难的攻城战,二十天打不下来很正常;你看诸葛恪二十万大军打新城,一百天都没有打下来。何况撤退时还击败了来追击的魏军,杀魏将王双,最多算平手。

陆逊很擅长撤退,但这方面诸葛亮更胜一筹,因为撤退时还会给敌人挖坑

第三次只出动了偏师,占领了没有多少魏军的武都、阴平二郡,这算小胜。

第四次曹魏三路大军伐蜀,诸葛亮自己阻击曹真、司马懿两路主力,派魏延、吴壹率军入陇右,击败郭淮、费耀率领的第三路魏军,算大胜。

司马懿唯一一次正面战场的失败,就是祁山之战败于诸葛亮之手,陆逊则没有打败和司马懿同水平统帅的记录



第五次在祁山正面击败司马懿大军,撤退时伏杀魏军名将张郃,算大胜。

第六次与司马懿相持直至病死,算平手。

伏杀张郃,也算洗刷了第一次北伐败于张郃之手的遗憾

这五次都是进攻战,三胜,两平手,一败。而且除了第二、三次,魏军兵力都是占优势的。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第三方东吴说的:“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出自张俨《默记》。带着四五万部队,打得司马懿的十万大军败北,这个含金量重不重?


海军史研究会员


纯军事指挥陆逊可能略高一筹,但诸葛的战略高度陆逊比不上的。

诸葛北伐的原因说的不想说了,就是转移国内矛盾,掠夺资源人口,万一能占据陇西那才有后续的资本,不能占据还就是掠夺流寇的打法。

陆逊的几次都是破袭战和防御战,战果不错但实力意义不是很大。


亮珠29679434


自古兵家打仗,首推野战能力。尤其是进攻中野战,更是被推崇,至于说防御战,那只能说靠本钱耗死对手。

一个有一亿遗产的低能儿,靠银行利息就能年入百万。另一个孤儿出身、白手起家的穷小子年入十几万,你能说低能儿能力更出众?

陆逊的几次战役,有代表性的是夷陵之战、石亭之战、荆州破关羽。先说夷陵之战,那是双方对峙了几个月之后,刘备一方露出破绽被打败的。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的战例,例如袁绍的官渡之战,哥舒翰的潼关之战,甚至洪承畴的松山之战,都是长期的对持之后一方吃不住消耗,被迫露出破绽才惨败的。因为长期对持中,下风的一方必定或油尽灯枯、或内部问题重重,稍有闪失就是惨败。

而如果失败者后勤充足,内部不出问题,再对持下去,胜负未知也,不能说明胜者的能力,只能说后勤给力,团队出众。

真正的能力出众是什么样,给大家举例看看,比较一下就明白了。比如巨鹿之战,面对章邯的优势兵力进攻邯郸,项羽想也不想,直接迎面出战,一战而下,所以“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再比较李世民的虎牢之战,以5千步骑对窦建德十万大军,兵力一比二十。而且李世民后方还有王世充,时间不在李世民这里。李世民龟缩了么,没有,他多次出击压制了窦建德的军队,陆逊前期没敢出战,出战也是不利。最后也没有靠夜间偷袭,而是正面对决中技术性击败窦建德,时间还不到两个月。表现的能力是不是比陆逊强?

最后来举一个类似的,大家看不上的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6万不到对明军10万,同样是防御战,同样有地形优势,同样兵力下风,野猪皮是怎么做的?以劣势兵力内线机动作战,来一路打一路,打的明军闻风丧胆再也不敢提野战的话。这才叫能力出众。

假如陆逊在刘备一出川时,就迎上去出战,一战打出夷陵的战果,那他就是三国第一名将,可惜他没这能力,开头的遭遇战还落了下风,只能耗死对方,差评。连野猪皮都比不上。

再来看石亭之战,也是内线埋伏,还有内奸引路,是个像样的将领都能打出不错的战绩,不足为奇。主将只要有木门道领兵射死张颌的蜀将水平就行了。

还有荆州破关羽,对不起,白衣渡江的是吕蒙,陆逊只是打酱油的。那时候关羽前线刚刚被徐晃战败,老家被偷,部下糜芳等人投降,实际上已经是死老虎一只,打败他不足为奇。就像乌江边的项羽,连张耳都能取他首级。但实际上,在垓下野战正面打败他,才显示能力。

窃以为整个荆襄之战,论表现的能力看,正面击败关羽的徐晃评价都在吕蒙、陆逊之上,只有他围头破四冢,正面击败了满状态的关羽。否则生擒关羽(关羽只有十几人了)的马忠,是不是能力还在吕蒙、陆逊之上?

陆逊战果大,但是进攻战表现不强,所以评价就低。宋朝防御战出色,胜率百分之七十。而唐朝经常大败,损兵巨万,评价还在宋朝之上,就是进攻战和防御战的不同。

司马懿的评价为什么强?领兵平孟达,平公孙,都是轻兵突袭的进攻作战。不过面对诸葛亮,祁山正面杠了一次,被斩“甲首三千”,不敢野战,防守了。

就凭这一战就能奠定诸葛亮的地位。

进攻比防守难。孙子云:五而攻之,倍而战之。兵力相当甚至不利而能进攻,就是能力出众,因为你打出了“五而攻之,倍而战之”的效果。

相持中撤退比进攻还难,为什么?因为对手会乘胜追击。

隆美尔在北非失败,为什么还被叫名将?因为他能撤退大部分兵力,还能反击英国名将蒙哥马利。这两位可以参考诸葛与司马,处境很像。至于撤退的反例可以参考国军豫湘桂和淞沪之战,都是一溃千里。

诸葛亮五出祁山,除了街亭马谡失利,其余都能压制得魏军不敢出战,撤退还能全师而退,仅仅因为战果不大,就不能称名将?

那我们是不是能因为低能儿收入高,就认为他能力更出众呢?


连山侃大山


再次提醒,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正史。

中国历史三国部分如果像演义那样,那至少有二十人能在中国战争史上占个位子。但是,真正有位子的只有两个人:曹操官渡之战 周瑜赤壁之战。其他都是省略号。


鲲抓封D资大息奇贵族


陆逊主要是三大战役:

一,偷袭关羽,全取荆州,还俘虏关羽,取得了周瑜和曹操都没实现的战略收获。

偷袭关羽,陆逊也是主帅之一。陆逊先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把关羽夸了一番,让关羽放心去攻打襄樊。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后,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

是岁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 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

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关羽在曹操阵营的时候,于万军之中阵斩河北四大名将之一颜良,官职高于张辽、于禁等五子良将,曹操亲赐赤兔马。关羽在刘备阵营,被称为“蜀,名将唯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几乎调动全国70%军力用于防御关羽还处于下风。不过关羽正在最鼎盛的时候,被陆逊抓住时机给被刺了。陆逊战后封为右护军,而吕蒙为左护军,陆逊年纪轻轻就与吕蒙并列了,显然军功很大。

可见陆逊是有勇有谋,善于麻痹敌人,也善于捕捉战机。没有陆逊,白衣渡江就没可能。

二,夷陵大战,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几乎全歼蜀国最精锐部队至少七万人,包括刘备引以为豪的白旄军也几乎全部耗尽,长江上飘着全是蜀兵尸体。这个战役,陆逊是唯一统帅,他的对手是很强的,要知道后期的刘备已经连续多年连战连胜了,从赤壁之战,到取西川,都是连续胜利,而且刚打败曹操三十万大军,夺得汉中,士气正旺,且为关羽报仇,讨伐背信弃义的东吴,名正言顺。

这一战,陆逊诱敌深入,最后在夷陵利用狭长地形,挡住刘备大军,避战不出,消耗刘备军的锐气,最后抓住时机火烧连营,刘备近十万大军只逃回几十个人,其大批的实战经验丰富的将军和谋士包括马良都战死了,江北的黄权来不及逃投降了曹操。

三,石亭大战,几乎全歼魏国最精锐十万主力部队,包括闻名天下的虎豹骑,曹魏最高统帅大司马曹休差点被俘虏,回去后第二年就在羞愧中去世。

之后陆逊和魏延一样一直被雪藏,只让带领一万偏军。

大家知道中央主力军和偏远地方军战斗力截然不同,主力军战力至少是地方军的二十倍以上,而陆逊不但能对抗主力军,还能全歼之。

诸葛亮只是打一些偏远的边防军而已,祁山外就是甘肃,那时候是少数民族居住的荒野之地,驻军非常少。从未攻过大城,也没打过真正主力军,当然三国演义神话的部分不算。司马懿当时受到防范,只是率领偏军而已,人马从未超过二万。魏国真正主力军都是曹真和曹休率领。

诸葛亮只遇到曹真一次就溃败(曹真先锋张颌轻取马谡街亭,马谡2.5万人只有王平收集了一千人逃回来)。

就算大多数打偏军,诸葛亮每次以多打少,还是次次失败,有一次是五万人围攻一千人把守的陈仓小城,打了二十天无功而退。

以第一次北伐为例,诸葛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也就是不论哪个战场诸葛亮兵都更多,但是反而失败。

诸葛亮主要还是得感谢三国演义造神,就像封神演义把姜子牙神话了一般,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为古今第一智慧高手,每次都夸张司马懿的兵力,说司马懿有几十万大军,如果司马懿真领那么多兵,曹睿能睡得着觉吗?实际上曹睿小气得很,他牢记曹操曹丕的遗嘱,每次只给司马懿几万兵。《晋书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可见五丈原大战,曹睿就给司马懿二万步骑,二万人就熬死了十几万大军的诸葛亮。

最多的时候是平定辽东这样大事,也只给四万兵。《晋书宣帝纪》: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 遂进师,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最后,破城,杀公孙渊全家,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顺便还收了朝鲜(乐浪郡,治所朝鲜,今朝鲜平壤)。

所以正史上记载,司马懿兵都是很少的,四万人劳师远征就平定了辽东。

公孙渊的兵当然也是骁勇善战的,常年和少数民族作战,地盘比后来的努尔哈赤还大,除了东北,朝鲜也是大部分在他统治之下。曹操当年都放弃了进攻公孙家族。

因此正史里司马懿军事能力远高于诸葛亮。


董董研究员


这只能说是穷酸秀才们自己意淫的,故意抬高诸葛亮,目的只是为了哀怨自己所谓的怀才不遇而已(诸葛亮是贫农上位,陆逊是豪门子弟)。从现有的史料数据来看,这两人不论从行政能力还是军事指挥能力都只能是互相伯仲而已,甚至陆逊还可能可以略胜一筹。

从执政角度来看,陆逊比诸葛亮更有创造力。诸葛亮平南蛮收孟获的策略是师从于曹操收青州;而陆逊则提出了以战养战的策略,陆逊认为北方曹魏正在强大,应该避其锋芒,向南发展,这也就有了后来吴国海军占领越南马来西亚的事,这已经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了。

选将角度,陆逊执掌军权期间就没有发生过选将错误的事;而诸葛亮在位期间,先有与李严的政治内斗(自断粮草),后有马谡事件。

用兵角度来看,陆逊用兵谨慎却不失创举,比如两万吴军便敢奇袭荆州(当时的荆州兵在22000人左右);诸葛亮用兵谨慎却过于保守,子午谷奇袭都不敢用。

所以呢,说陆逊不如诸葛亮太过了,捧人是好事,却不应该建立在贬低另外一个人上面。


优己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军事方面,因此只比较诸葛亮和陆逊的军事指挥能力。

先说诸葛亮,多次北伐在局部战役中有胜有负。但基本没有“真正”胜利过。因为他自己说的目标是继承先帝遗志克定中原,光复汉室。而战略目标一直是寻机拿下陇右,击破魏国雍凉主力。进而威胁长安、以图两京!但是,诸葛亮从未真正达成过这个战略目标!即使有斩杀王双、张郃这样的胜利也对战役最终的胜负没有太大影响。反而是失街亭这一类的败仗对整体胜负影响更大。因此无论他的对手是曹真还是司马懿,诸葛亮都难以称得上是胜利的,因为做为防御一方的魏军实际上是达成了战略防御的目的的。

再看陆逊:陆伯言年少成名,无论是击山贼、破匪寇还是大战夷陵,多次做为主帅获胜。夷陵之战更是重创蜀军主力而使蜀国元气大伤!包括赤壁之战、荆州之战等等其实都有陆逊的身影和功劳,只不过他是做为辅助参战而已。而陆逊最为人熟知的或许是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但他还有一大功绩其实在于:他击破曹休后多年驻守在前方使魏国不敢轻易南下攻吴!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陆逊在才使魏国明白吴不可灭,也才有了吴国此后多年的和平!(后来也有他儿子陆抗的功劳)因此,陆逊无论是攻或守都能完成战略目标。所以,即使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只要陆逊一日不死,天下便一日三分!

从这一点来说,如果单纯比较军事的话,陆逊是很强的。但诸葛亮有一点或许是陆逊比不上的,那就是“三分天下”的大战略!这也是刘备能建立蜀汉帝国的根本之一!


俊才星驰207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并不出色,如果不是小说的极力渲染,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在历史上并无出彩之处。事实上,正史里比如《资治通鉴》,对诸葛亮用兵笔墨甚略。至少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并没有赢得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仗。

而陆逊指挥的夷陵之战,是三国时代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两战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这是关乎天下三分的关键一役。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的军事成就,是远远比不上陆逊的。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军事奇才,这是不符合历史的。我们可以看看正史《三国志》对诸葛亮军事成就的评价:陈寿评价他:“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的评价可能更有代表性:“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一针见血指出诸葛亮的权变机谋水平是不够的。五次北伐,兴师动众,每每光打雷,不下雨,稍稍遇挫,便束手无策,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没有奇谋妙策,往往陷入笨拙的阵地战、攻坚战,补给线过于漫长,是以难有大突破。

事实上,我们在史书中,很难找到同时代人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评价,没有几个人认同诸葛亮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

同样,我们来看看《三国志》作者对陆逊的评价:“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要知道陈寿乃是蜀人,反倒对陆逊的军事成就评价这么高,我认为这种评价是客观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