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科技金融系列1|保险科技的“压力测试” 协同与开放并存


疫情下的科技金融系列1|保险科技的“压力测试” 协同与开放并存


圆形钻石之所以璀璨,在于它拥有58个切面,只有这样,才能把钻石火彩效果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这次疫情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以稳定,也离不开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努力,包括保险科技的力量。

尽管近年来,保险科技发展迅猛,但是据《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显示,我国线上保险的市场规模占比仍然不到20%。但2020年一场疫情的来袭,让保险科技在经受了一次 突如其来的“压力测试”时,也经历了一次精彩的“练兵”。

尤其是在供给端,此次疫情加速了保险产品研发、营销渠道、流程管理和客户运营环节的数字化进程,科技的赋能降低了中小险企的生存门槛,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产品和不一样的服务体验。

疫情下的保险科技

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五大上市险企保费总收入1435.39亿元,环比大幅下降72.8%。其中,中国人寿取得保费收入345亿元,环比下降82.2%;中国人保保费收入323.04亿元,环比下降64.8%;中国平安保费收入465.74亿元,环比下降67.4%;中国太保保费收入为213.06亿元,环比下降69.4%;新华保险保费收入88.55亿元,环比下降71.2%。

尽管如此,上市险企2月份保费收入大幅度下降仅仅是行业缩影。

今年前两月数据显示,寿险银保市场新单规模保费同比下降超40%,其中2月份单月新单规模保费同比下降达69%,创下2014年以来的7年最低。

与1月份相比,60家人身险公司2月份银保市场新单规模保费环比下降幅度超过50%,38家公司环比降幅达到80%以上。财险方面,2月份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都出现了负增长,分别同比下降6.8%、7.9%和10.8%。

究其缘由,业内分析指出,2月份保费下滑在意料之中。受到疫情影响,2月保险线下营销活动受阻,个险渠道代理人拜访客户频次和活动率降至冰点,银行网点客户稀少,新单保费势必将大幅低于常态化时期的销售,进而导致新业务价值增长也将低于预期。

不过,更多人的判断是,当前短期困境并不改变保险业长期发展前景,毕竟从数据来看,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2019年中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达到4.26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0.56万亿元。

疫情之下,尽管保险业没有如愿迎来投保的热潮,但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险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保险公司更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且高效的线上渠道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之一。

3月4日,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发布《保险行业全景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指出,用发展的眼光看,线下的营销渠道通过线上的网络营销等其他方式的赋能也可焕发出线下渠道新的活力。

目前来看,在线下转线上的过程中,大型公司和较早实施互联网转型的公司优势更大,传统中小公司目前很多都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短期难以形成有效生产力。但长期来看,保险公司将持续加大线上的投入布局,并且通过线上营销资源的整合,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体系,进一步释放保险行业的线上销售潜力。

经受“极端压力测试”

疫情当前,没有人可以无视它。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疫情带来的改变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从代理人服务模式的改变,到理赔环节的提速,再到产品创新,从智能客服到智能风控,乃至保险业务的运营流程等,围绕着科技化,保险行业借此契机,正式开启了一场充满未知的保险科技探索之旅。

一直以来,保险业长期依赖营销员的线下签单模式,但是在疫情期间,展业工作几乎“停摆”。据华金证券研报预计,如果疫情影响持续3个月,一些公司将受到重创,代理人员脱落率可能会超过50%,一些反应慢、流程陈旧的公司将被重创,甚至被淘汰。

面对展业难题,尽管营销员已经做出线上营销、培训和直播讲座等形式的改变,但是如何突破时间地域和人力不足的限制,寻找更多新的流量来源成为保险行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科技转型的中国平安,在这次疫情中,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其中,由平安健康推出的平安好医生搭建了线上问诊服务专区,由医学专家小组进行 7*24 小时实时答疑,制定“3 问 3 答”线上预防机制。同时,还提供疫情查看地区、直播课程等服务。此外,平安好医生还依托公众号与多家公众平台进行联动,推广 App 义诊服务。疫情期间,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 11.1 亿,App 新注册用户量增 10 倍,App 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也达到平时 9 倍,由此带来的线上健康管理与互动流量,有望成为保险业新的流量来源。

易观千帆最新发布的《2020年2月移动AppTOP1000榜单》中显示,在保险服务领域,平安金管家APP以1941万的活跃人数位列第一,环比增长5.8%;太平洋保险APP以531.8万的活跃用户人数紧随其后,环比增长1.38%;中国人寿寿险APP位列第三,活跃用户人数为445.8万,环比增长2.9%;中国人保APP位列第四,活跃用户人数为291.47万,环比大增87.77%;此外,众安保险APP活跃用户人数为268.6万,环比增长4.5%。

图:五大保险服务APP日活跃用户情况(万人)

疫情下的科技金融系列1|保险科技的“压力测试” 协同与开放并存


对于APP的活跃原因,易观曾表示,疫情期间,科技创新和场景融合是保险APP实现活跃用户明显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线上业务中流量的导入与留存,其背后的引擎正是科技力量的支撑与生态网络的构建。

除了展业难题,保险行业的理赔环节是投保人最为关注的一点。疫情期间,人流隔离、交通断交,传统的理赔流程亟待改变。

疫情的肆虐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去了极大的威胁,保险公司积极响应号召,在理赔上开通“绿色通道”,取消理赔医院限制、等待期限制、自付自费药品及诊疗项目等限制,简化理赔流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远程无接触式服务,确保特殊时期服务不打烊。

早在2019年5月,阳光产险就曾创新升级“一键赔”保险理赔模式,客户不管身在何处,只需在微信中搜索“阳光一键赔”公众号,即可享受便捷的“一对一”视频理赔服务,无需在意外事故现场等待理赔员。

而在此次疫情中,有赖于科技的应用,阳光人寿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理赔,理赔方式均为线上理赔,最快时间仅30分钟。“一键赔”创新模式是对大型赔案采用网络签约先行赔付、疫情后确定最终损失的特别理赔模式,全线上智能化的服务客户。

疫情期间,阳光全线上智能化服务处理各类咨询报案服务109万人次,客户赔款78万件,支付赔款15.1亿元,客户保全服务66万起,非事故道路救援服务3.9万次。

此外,客户服务环节上,更是少不了科技的身影。

作为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面对疫情推出了“三个1”服务——第1时间响应,1站式服务,1对1处理。在接到用户疫情报案后,理赔专家30分钟内联系用户提供服务。其中,“众安精灵”智能客服是众安保险抗击疫情的“主力军,在这背后是众安科技多年沉淀积累的保险科技能力,众安自行开发智能客服底层算法,目前85%在线客服会话均由智能机器人处理,通过对自然语言的精准抓取,智能客服迅速回应,为广大用户答疑解惑。自疫情爆发以来,“众安精灵”处理用户会话逾70万次,服务用户人数近50万。

可以说,科技力量已经全面渗透到保险的各个环节,投保、出单、理赔、续期、客服全流程线上化运营已经初具规模,而保险科技经受住了这次疫情的“极端压力测试”。

协同与开放的新趋势

如果说2017年的非典是加速消费互联网爆发性增长的拐点,那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则将是保险科技蓬勃发展的“加速器”。“未来,保险科技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协同、开放的发展新趋势。”业内人士指出。

《2019中国保险科技白皮书》也指出,保险科技未来的发展将出现八个趋势,比如跨界融合,传统保险企业将成为保险科技领域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保险科技与其他金融科技的交叉会逐渐增多;人工智能将要打通数据孤岛,推动行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进行交流等。这也意味着,协同与开放将是保险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保险行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企业包揽绝大部分的行业利润,而大多数中小险企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以往中小寿险公司依靠“短平快”业务提升规模的突围方式在“严监管”已成明日黄花,因此中小保险公司转型需求更为急迫。而保险科技或将成为“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与此同时,3月份国家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也为大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加大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成为必由之路。

图:2018-2022年中国保险机构科技投入情况

疫情下的科技金融系列1|保险科技的“压力测试” 协同与开放并存


而保险科技发展的协同与开放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在人机层面,一个在技术和企业层面。

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的《报告》指出,电网融合与人机协同模式探索或是业务线上化转型的有效路径。其中,以人机协同的方式提升代理人的效能,特别在在线培训、智能营销、数字营销、智能客服等方式对原有流程进行了优化。

流程的优化能够协助人工解决营销阶段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同时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客户意向筛选,将人工集中在高度意向客户的营销及服务中去。就实践数据来看,以车险续保业务为例,整体人均成单率有望提升 5 倍,呼出效率提升约10倍,运营成本下降约75%。

这是保险科技应用在人机层面的表现。在技术和企业层面的协同与开放,则显得更为复杂多样一些。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共同协作为保险产品开发、客户运营等环节赋能。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结合将在身份验证、自动核保、信息录入、反欺诈、定损、理赔等环节发挥作用。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更成熟的自动驾驶、基因检测等新兴技术也将不断得以融入。

而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云协作也为企业之间的协同和开放提供了可能。有着技术优势的科技公司可以更高效地为中小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比如,亚马逊、阿里可以提供IAAS基础设施,IBM提供数据库能力,谷歌提供人工智能核心能力。

此外,蚂蚁金服、慧择提供代理经纪能力,豆包网、大头保等提供运营SAAS,i云保、保险师提供代理人展业工具等等,开放的保险生态由产品、运营、营销、理赔、风控、TPA等不同环节中诞生了各类平台,平台与其链接、赋能的中小险企共同结成新阵营的力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曾在公开演讲中说过,“我们已经来到了数字化时代,希望我们有能力用数字化的逻辑去做今天和未来的事情,而不是用工业时代的逻辑。”

这种思维在组织管理当中,必须完成最重要的一个转变那就是协同。在协同当中,既要求在内部打破部门墙,也要求能够在外部把边界打开,跟更多人合作。这种变化背后的逻辑就是协同的效率。

在《反脆弱》一书中,纳西姆·塔勒布写道:“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对于保险科技来说,一场“反脆弱”正在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