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最近,在今日头条的写作群里,我们讨论了一个话题:写作者到底是迎合流量还是坚持表达内心的观点,以内容创作为王?

我一直觉得这不是矛盾的双方,不管写流量,还是写内心的观点,两者存在即有存在的合理性。

但看完第四季《见字如面》第一期,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借此表达我对写作的一些感悟。

01

《见字如面4》关于艺文志的讨论:创作者到底是迎合市场,还是坚持内容创作

看过《见字如面》的朋友,大多知道这部综艺秉承多元化视角,这部综艺节目秉承多元化视角,展开全球化选信,挖掘更多元价值,探索更极致人性,引爆更广泛热议,道尽世界人性精神意蕴而著称。前三季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占据了综艺类领先位置,可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的综艺,他带给观众更多元的信息增量和人生感悟、思考。

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而这部综艺第四季的开篇观点是"艺文志",文艺却充满力量。

什么叫做"艺文志"呢?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

中国历代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志"。

根据我的理解,就是多元思想文稿的集锦,叫做"艺文志",它的核心内容在于"思想"。

《见字如面》第一期讨论的也是"艺文志"到底要不要迎合观众,还是坚持内容为王?

这场综艺节目的开始就思想碰撞激烈,火药味十足。

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其中读到了三封书信,如下:

第一封信

来自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封信《今天的很多电影 都是为快速消费而生产的完美产品》,他在信中说到:

今日的很多电影都是为快速消费而生产的完美产品,其中很多都是由才华横溢的人们组成的团队做出来的,同样,他们缺乏了一个电影必须拥有的要素:单独一位艺术家使之成为一体的视野。

比如漫威的电影,在马丁·斯科塞斯看来,这些电影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制作的,它们被设计成有限主题的变体,名义上是续集,在精神上是翻拍。他不认可这种电影,没有真相、没有美学等观点。

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在他眼中,电影是关于真相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它是关于人的——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的矛盾,有时是矛盾的本性,他们可以互相伤害,互相爱护,然后突然面对自己的。它是银幕上的意外,在生活中被戏剧化和解释的,并扩大到艺术形式中找到可能的意义。

第二封信

来自创意设计师王左中右的一篇文章,叫做《这种糟蹋名著的痛经文学,我希望能早死早超生》。他主要列举了现如今出版商们为了迎合大部分读者,将书名改成了非主流痛经美文。比如鲁迅的文章,改成了《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又如胡适的是《此去经年,许我一纸繁华》等等。他批评到:

你吃多少的肉,就长多少肉,你看什么样的文,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如此这般,被这样痛经文学层层浸泡,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能左手伤城,右手彼岸,望断北上广如许繁华。

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其实,王左中右想批判的是出版商们一味的迎合大多读者需求,乱改乱编书名,久而久之,进而影响大家审美,读者就看不到其他不一样的文学作品。

第三封信

是来自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宗盛,他发表的文章《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了猪》,观点更加犀利,他说道:

· 发现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垃圾,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多

· 这首歌难听的会死、你明明觉得他很俗,可是他会让你挣很多钱,你会不会因为这个原因不去宣传推广?

· 这些消费者、爱听音乐的人,就是你喂他猪食,它就变成猪。你只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远这样子。我们自己要承担这个责任。

· 每一颗心灵都需要不同的歌来满足,所以《小苹果》也没问题,问题是在偏差。如果大家都看到《小苹果》能挣钱,所有的人都来做《小苹果》,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在李宗盛的观点里,他认为:听众是无辜的,我们给他们什么样的东西,这是最要紧的。

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总结如上观点《见字如面》这期节目,我个人觉得这三封信是想带大家讨论一个观点:创作者到底是坚守内容为王,以自我思想为主,写出不一样的声音?还是追逐流量,迎合利益驱动,将自己当作一个产品经理(这边的产品经理绝无贬义)产生利益价值即可?

02

写作,我更想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著名编剧史航说:

一个创作者最好是跟市场同床异梦,一边想着我可以有更好的爱人,一方面不影响传宗接代。

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表达的观点落到了我的心中。同样,我觉得也有点意思,创作者一般都会既想要得到观众认可,也想要保持自我内心的想法。

能做到吗?能,只不过快餐文化时代下的创作者没这个耐心和精力。

我曾经问过周围朋友看不看得下《盗梦空间》?她说是太晦涩难懂了,现在压力这么大,日子这么艰难,不想花精力看这么烧脑的电影。她只想看轻松活泼的电影,让自己获得片刻的快乐与放松。

我想这也是很多创作者抓住了普遍大众心里的这个"燃点",创作的文章,电影都在围绕这个观点。

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这种迎合大众审美和需求好不好呢?当然好,毕竟迎合观众,也是创作的一部分,给观众带来享受,同样具有存在价值。

当然,我想这也是创作者们最矛盾的地方,观众喜欢的,一直套路化生产,会和自己的内心观点有冲突?一味的迎合是否丧失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除了迎合观众审美,是否还应该加点让观众从中有启发的内涵呢?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有一点不一样的声音呢?

比如热播剧《安家》,塑造了潘贵雨式的妈妈。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樊胜美妈妈流行后,电视剧中塑造了潘贵雨妈妈、苏明玉妈妈,不求剧情的合理,只求观众"燃点""怒点"。简单说来房似锦是房家最有出息的孩子,而且远在外地工作,却能一直被压榨,《安家》快结局也没交代原因,不符合常理逻辑。

或许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妈妈,但确实要给别人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为了迎合观众套模式,塑造了这样的一个人物。

又比如看《十三邀》采访徐峥的片段。徐峥也说到自己几部囧系列电影。很多观众认为是爆米花电影,但他自己认为不是,他只是做的不够成熟,而《囧妈》想让大家觉得有不一样的东西在里面,看到中国式亲情的表达。

这其实是两个典型的案例吧,创作者既想把自己的观点清晰明确的表达,又想要自己的内容是迎合大众,做到雅俗共赏。

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更想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坚定的表达内心的观点。或美好,或残酷,或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价值观,或不一样国度的声音,大到世界观,小到个人的情绪发泄。

不为了迎合粉丝而去搞创作,而是坚定,给粉丝带来不一样的声音,这样美妙的滋味,才会让大家受到触动。这才是作为创作者应该去做的事情。

03

作为写作者,我们该如何坚定的发声

第一,保持写作者的初心。

写作者保持初心的创作,是一条坚定难走的路。之前写作的路上,我也想过放弃,可当我写出自己想写的文章《 》获得了一批读者的喜爱,并且,给大家带来正能量的导向作用。

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我更加笃定,写作这件事情,贵在真实,忠于内心:让自己写的东西,在别人心里激起涟漪,感动之余,受到启发。

第二,学会发声,让文字成为观点的表达者。

你写的内容,是基于你的观点再表达,你写的东西,首先得说服你自己。就像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说:

因为一切创作行为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修正自我的意图。


写作是修正自我,将自己的灵魂镶嵌在不同的外形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过程,同时能够与读者共同分享这种修正的作用。

如果写作的立场完全是考虑读者的"燃点",读者喜欢什么话题,就写什么话题,这就是李宗盛口中的"流行",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但千篇一律的观点,观众看久了套路,也会索然无味吧。

写作,仍是我表达思想、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最好选择

迎合观众,久而久之,又会给给观众造成什么影响呢?

就像李宗盛信中所说:

周围的人都满足我的需要,认为这些是好东西了,观众是听不到其他更多的声音。

同样,如果写作者的内容,能基于读者的"燃点",写得深刻,能够引起读者去思考背后的价值所在,撞击读者的思想,给读者更深入的思考,让读者看到更多元的价值,认为这才是写作者需要去做的事情。

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将自己的观点,是写作者的磨刀石,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真正的艺术是要给人意外,那么真正的文字也是同样要给人意外。"

爵士钢琴手塞隆尼斯·蒙克也这样说过:

"我想说的是,你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演奏便好。至于世间要求什么,那种事情不必考虑。按你喜欢的方式演奏,让世间理解你做的事情就行,哪怕花上十五年、二十年。"

艺术如此,我想作为写作者亦是如此,保持自我写作独有的风格,才会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这篇文章,献给在写作道路上一直前行的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