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過30年,村裡那些認識的大爺大娘都陸續去世了,周圍的人你也不認識了,你還回去嗎?

大個不大


記得小時候學過這樣一首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俗語詩歌講的就是在外漂泊了一輩子的人,等到老了以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卻發現自己兒時的玩伴已經基本都離開了人世,自己家鄉的小孩子把自己當成客人來對待。對於筆者來說,如果再過三十年,老家的老人基本都去世了,周圍的人我已經不認識了,我還是會定期回去,但是回去的頻率會小很多,畢竟自己認識的人已經沒有那麼多了,回去自己也會有些彆扭。



其實在我國的鄉土文化和現代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很難會出現自己不認識自己村裡的所有人,即使自己真的在外面漂泊了30年,那也可以通過現代的社交工具和村裡的人建立聯繫。對中國人來說,故鄉永遠都是根,它會牽著每個在外打拼的遊子的心,每年過年的時候在外工作的人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里面和家人團聚,這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古代那種幾十年不回家的人大多都是因為在外已經功成名就,有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再加上古代的交通不方便,所以很多人可能只有辭官以後才能歸鄉,這也是一種現實寫照。

對筆者而言,願意繼續回到家鄉,那是因為家鄉畢竟有我從小的記憶,這裡承載了我童年關於很多事情的回憶,也是我很多夢想的出發點,回到家鄉能夠激發我前進的動力。但是不願意多次回家,這是因為家鄉的人已經換了一茬,自己真的能夠熟知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家的樣子已經越來越陌生,回去次數太多的話只能徒增傷感。很多人都想著自己老了以後想要落葉歸根,但等老了以後你就會發現漂泊了一輩子的人已經很難說清楚自己的根到底在哪裡了,有的只是對於人生的一種零散的記憶,願意回憶過去的人或許會回到家鄉生活。

在現代的鄉村中,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了,很多人家之間只是點頭之交,遇到了可能會交流一下,但真的感情卻沒有多少。以前人們都說“遠親不如近鄰”,但現在身邊的人看你過的好,只要不眼紅就已經非常好了,更不要奢望他們可以幫助你。反倒是村裡的老人,年紀大了,想必是看開了,很多事情對他們而言更多的是浮雲,不爭名利和富貴,倒也活的瀟灑,每次回到家中和他們的交流是最暢快的,但如果他們真的都沒了,回到家談心的人都沒了,更多的則是對過去的鬱結。


老農民說事


別說再過三十年,就是現在,我也幾乎不會回老家的。

無論在書本里,故事裡,還是影視劇中,農民的形象都是憨厚,老實,樸實,純樸,辛苦,勤勞等等吧,事實上呢?

我從小在豫東一個偏僻農村長大,村子很大,然後誰家兄弟多,誰家心狠手辣,誰家就是村裡的覇頭,誰家孤門獨戶,誰家人少,誰就是被欺負。而且都是照死了去欺負人,例如張三兄弟多有力氣,欺負住李四了,那麼李四這輩子就慘了,在人多地方,在田地裡,在紅白喜事上,張三會明裡暗裡去指桑罵槐,找個茬就把李四打個半死。

在農村老家,啥叫有本事?今天扒你幾顆花生,拽你幾個棉花桃,明天掰你幾個玉米,偷你幾個雞蛋。種地時多犁你一點地邊,老家這就是有材料。你敢不願意?馬上就是開罵,然後動手打你。

在農村老家,滿眼看到的都是狡猾,奸詐,狠毒,鼠目寸光,勾心鬥角,嘲笑蔑視,恨人有笑人無,從村東數落到村西,吃完飯幾個老孃們往門口一蹲,看見誰路過,在背後嘰嘰咕咕,撇嘴弄眼,東家長西家短。

我家在農村老家屬於最最弱的一戶,沒有叔伯姑,從小在被欺負,歧視,嘲笑中長大,所幸的是,我大學畢業後留在省會,在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後買了幾套房子和商鋪,讓父母兄弟姐妹都搬過來了,現在老家連一個親戚都沒有了,很輕鬆,也很慶幸!

這是我自身經歷,也許片面,但請勿噴!!


做指甲殼蟲


有一天我剛上班,聽說有人找我,我走出來一看,是個六十歲左右的人,他向我看,我也看他,可是,一點印象也沒有。過了一會,他說,你就是山子吧?我愣了一下問:你是……

他嘆了一口氣說,要是在路上碰見,我還真不敢認你。我走的時候,你才十三四歲,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都老了。

他看出我的疑惑,就接著說,還記得那次戳蜂窩的事嗎?

他的一句話提醒了我,那時候我常和一些小夥伴到河裡洗澡,到樹上去掏鳥窩。我們這些孩子,喜歡和莊東頭的大軍一起玩,他雖說比我們大七八歲,可是還是個孩子頭,在河裡游泳,他能一頭栽到水裡,憋上七八分鐘,當我們四處尋找他時,他會在老遠的地方探出頭來,或者摸到誰的下邊,抱住你的腿。有一次,一棵大槐樹上有個鳥窩,鳥窩旁有個馬蜂窩,誰也不敢上去,他找來一根長竹杆子向上戳,我們幾個在樹下看,只兩三下,他就把蜂窩擢掉了,滿天的馬蜂,跟在我們後邊追,我和另一個孩子腚上捱了幾勾子,為此,他被母親罵了一頓。

後來,他母親去世,他到新疆投奔他大姐,這一走,就近四十年,我哪裡還認出他來!

他講述了到新疆以後的情況,然後說,剛到新疆時,我天天做夢,一做夢,不是在河裡摸魚,就是到樹上逮鳥,後來也就漸漸習慣了,不怎麼想家了,畢竟父母都去世了。可是,年紀愈大,愈想家,我走的時候,你家大娘給我兩塊餅子路上吃,我回來才聽說,大娘不在了。

我曾幾次想回來,就是脫不開身,直到女兒嫁到南方,我才順便回來看看。可是,一切都變了,房子變了,路變了,那些記憶中的大槐樹也沒有了,河裡的水變臭了。在莊上走了幾圈,幾乎大半是空房子,門前的草長多深,有幾家也是門上鎖,打聽幾個老輩的人,多數都不在了,聽說你在這辦廠,我才來看你。

他走的時候,我去送他,希望他常回來看看,他傷感地說,兄弟,走不動了,這怕是最後一趟了!


遙山清風明月


人易離,根難移。30年後,村裡年長的老人都會相繼離世,而剩下的也是多是生面孔,這樣的農村老家是否會值得回去呢?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當30年後回到那個生養我們的老家農村,估計也會有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的無奈吧。

刺楸離鄉近15年,每年只在逢年過節回村裡,老家村子早已物是人非,多數房子都逐漸換成了一棟棟兩三層的樓房,還有好些土坯房早已垮塌,原址處還能看到殘垣斷壁。


除了幾個認識的老者之外,那些孩童一個都不認識了,只能從老人們的口中和他們稚嫩的臉龐中依稀看出是誰家的孩子,畢竟他們或多或少遺傳了父母的相貌。

所以說,不消三十年,就是十年、二十年,也能發生太大的變化。而現在回到村裡,別說後來出生的孩子,就連那時在村裡見過的幾歲孩童也長大成小夥子了,刺楸依稀記得他們的名字,但他們卻似乎沒聽過我。

一、村裡三十年後可能的景象

三十年後,刺楸老家的村子可能沒多少人了,其實想起來挺悲哀的,那時各家各戶都是人,雞犬相聞,而生養我的地方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人煙稀少。

目前刺楸老家的村子人也不算太多,多是老人和同齡人外出打工後留下來的孩子,當然也有少數五十幾歲務農的農民。在三十年間,目前的留守兒童會進城念學、工作、安家,他們的孩子幾乎不會成為第二代留守兒童,現在的這些留守老人基本上已作古,而現在年壯的務農者則會慢慢扛不動鋤頭,成了無留守兒童陪伴的、孤獨的留守老人。



二、仍會有不少人回到既陌生又熟悉的老家農村

三十年後,農村年長的熟面孔都相繼去世,而七零後、八零後也六七十了,九零後也快步入老年人行列了。


人一老,就會更加懷舊、思鄉,一部分人會陸續回到農村,一部分則會在城裡幫兒女帶孩子而不得脫身,家裡也是兒女當家了,不是自己說了算。另外,有部分老家沒房子的即便想回也回不了。

以上就是刺楸對30年後願不願意回到農村的看法,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如今農村大多數外出打工,一年也就回家一兩次,有些人甚至在城裡買了房子,平時老家除了房子也沒什麼人居住,有些人甚至過年回來拜個年就走了,這樣的情況在農村並不是少數。

但是再過30年,村裡那些認識的大爺大娘基本上可以肯定已經不在人世,而父母那輩人都塵歸塵土歸土了,自己再回到家鄉,確實周圍的人全是生面孔。而此時家中除了宅基地上的老房子,其他的真的沒什麼值得留戀的地方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問我30年後,村裡認識的人都不再人世了,周圍人也都不認識,我還會回去嗎?我的答案是,會的,會回去的。

農村人講究落葉歸根,30年後或許我的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但父母的墳墓尚在生養我的農村土地上,家中老屋雖然少有人住,那一磚一瓦,每一件傢俱,卻都沉澱著我的成長,我的歡樂,我的童年,我的記憶。而且人有一個特點,越是年紀大,越是鄉愁重,這種對家的懷念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哪怕你年長了,很多記憶都想不起來了,村裡的成長,老屋的物件卻無法遺忘。、

我們村也有很多人在改革開放初期,也就是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在外地“下海”,趕上了時代的發展浪潮,混的風生水起,幾乎很少在村子裡見到他們的身影,並且如今過去這麼多年,他們家中的老人早已不在人世,可他們依然會每年回村,祭奠一下父母,摸一摸曾經的老屋,走在村子裡幾乎沒有多少熟面孔,卻依然阻擋不住他們每年回家的心情。

有些村裡的人出去後再也沒回來過,但當他們老了,家鄉的熟面孔都已經不在了,他們卻會攜帶妻兒一起回到村子,老淚縱橫。這份感情是不會隨著村裡熟人的老去而消失的。

我姥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全家遷到了千里之外的城市生活,可是當他年紀大了,走不動路了,卻還是每年都要回家鄉一趟,哪怕家鄉他所熟悉的人都已經不在,他還是願意在曾經的街道上走走,在年輕時玩耍過的地方看看,在祖墳上撒一把黃土。

現在我姥爺也不在了,可是我大舅年紀大了,卻也開始走上了姥爺曾經走過的路,家鄉熟人越來越少,大舅他們卻每年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多。這種感情可能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所以,再過30年,或許家中熟悉的面孔都已經不在人世,但我依然會選擇每年都回去至少一次,不會常住卻會因為撫摸到老屋的磚石勾起無盡的回憶。


李阿冰


其實,不必再過30年。

即使現在,我們也很少回老家了。

因為我家裡沒有男孩,只有我和我姐。

所以一直被周圍鄰居看不起,說是“絕戶頭”。

而父親,也經常被人欺負,

比如,鄰居家蓋房子的時候,會往我們家的宅子多佔一些,

地裡的菜,經常莫名的被人偷走。

家裡養的雞,跑出去一天會少一隻。

。。。。。。


因為父親沒有兄弟,只有他自己一個男孩,

所以在村裡總覺得沒有地位,

有時候遇到被欺負也不敢吭聲的。

後來,大姐出去打工,

十多年過去,已經小有成就。

現在省會城市買了房子車子,嫁了人,幾乎不回來了。

而我,也有了體面的工作,雖說是在小縣城,

但車房都有,家庭幸福。

我們姐妹合夥給父母買了房。


父母在城市打工,雖然工資不高,但足夠他們老兩口生活用,

奶奶去世,爺爺跟著父母,父親沒有別的兄弟姐妹,老家沒有人了。

所以現在一年不回去一次。

有親人的地方才是家,

沒有親人,農村那個土屋,還是算了。

有時候,農村人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勢力。

尤其是前些年,兄弟多的,在農村就是一霸。

而兄弟少的家庭。,往往就是受氣的。


老徐說事999


遙想往事不堪回首,剛分田到戶那時候我還在上高中一年級我家在村裡是單姓,記得那年七月二十五日全村的田都插得差不多了,我放學回來看到我家依然一片荒原,父親為這事去了很多次大隊找書記,書記來幾次都調解不了,媽媽坐家裡流沮,我放下書包靜靜聽家人訴說,一聽到說不給用水插不了秧苗我當時火來了拿了把鋤頭!腰上別了一把菜刀直奔門口塘的水閘,全村人都出來了對方開始罵說我要開閘放水要打死我,老子當時不知那來勇氣直奔那個人而去那傢伙見我要砍他就逃了,我依然去開閘放水有個對方跟我差不多的男孩子跳出來奔我而來,當時我站路中間握刀就砍那小子又跑走了,當時有老人發話大概是他們族長之類的人說不給人家放水那是斷人家生路等著死人吧!我不管誰自己去開閘放水拿著刀將所有田放白茫茫一片,然後我關了閘門回家睡覺第二天又去上學了。後來我離開了農村每年只有過年回一次,後來父母也離開了房子田地都荒了,回想往事不堪回首農村剛分田到戶時宗族鬧得非常兇,我們那裡主要為用水,後來種田沒收入都到城市謀生我也極少回村裡,只有上墳時回村裡看看,老了的殘疾的給他們一百塊錢是個意思,他們也會硬要給我雞蛋之類的土特產,我不恨他們依然愛著故鄉的山水,夢裡常現一望無際的油菜花,金色的稻田,山上的紅薯,水塘裡的喜頭魚,暴雨後的地皮菜。慈祥的老人們!他們也是貧窮的人侍強凌弱是農村幾千年的劣根性,一個新時代來臨農村那些東西慢慢消失了。


chajghua


肯定回啊

我19歲出去讀書,到如今20年了,工作娶老婆,都在外地,離家千里。

在外地買房買車,把父母也接了出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挺幸福的。父母老了,每次聊天,就聊老家的話題,聊我小時候的趣事,那時候很窮但很幸福。

爺爺奶奶在老家,80多,每年過年,五一十一的,叔啊姑啊都回去,說看一眼少一眼,我總覺得,爺奶還能活個幾十年,死亡離他們還很遙遠。正因為有爺奶在,家才像個家,一家人都有了回家的盼頭,她們代表著我們心中的故鄉。

老家在我看來最開心的時刻就是過年,爺奶生得多,7個孩子,現如今四世同堂,過年吃年夜飯2張桌子坐不下,只能輪流坐。今天爺爺家請,然後幾個叔家輪流請,過年都是在吃飯中度過的,那真是快樂的時光。

這段時光能持續多久,不知道,也許等爺奶百年以後就沒有了吧!真心希望爺奶能長命百歲。現在每年回家,爺爺都會帶我祭祖,一邊給我介紹這是誰,一邊講他和家鄉的往事,應該是讓我不要忘了祖先,一代代傳承下去,等我老了,我也會帶著我的孫子,把這些講給他聽。

30年後,我會回去,看看墓碑。只是我是站在墓碑外面的那個人還是躺在裡面的那個人,還說不定呢。

最後願家鄉人一切都好!


tzhsilver


對於這個提問,我想說的是,不用如果來假設,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我現在每年都回去,以後還會每年都回去,再過30年同樣如此,一直到自己走不動為止。

回去與認識不認識誰無關,也與什麼大爺大娘無關。回去只為了看看我的母親,因為她還一個人,孤零零的留在家鄉的一座山坡上,被埋在那一座土堆下。

其實,我現在住的地方與曾經的家鄉只有一河之隔,這一條河古稱“漢江”,現為丹江口水庫,因為南水北調的原因,我的家鄉如此已是一片汪洋,家鄉的父老鄉親也都移民他處,我家也不例外,但是我的母親在這之前已經入土為安,不能隨著我們一起移民搬遷,所以現在就她一個人留在曾經家鄉的山坡上。

一河之隔,看似很近,但是想要過去卻頗費周折,因為一沒有可以繞過去的公路,二沒有可以過河的擺渡船只,所以每年清明節時,我都要專門找船送我過河去祭拜我的母親。

但是,這是我必需要做的事情,也是我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我每年都必須要回去,只為看看我的母親,也許這樣的事情會持續我的一生。

我想,從農村走出來的人,對於家鄉都有一種特別的感情,這種感情有時候說不清道不明,也與自己有什麼樣的社會地位無關,反正好像總有一股力量在催促著自己回去,年齡越大這種感覺越強烈。

回去之後,好像也沒有什麼要做的事情,就是為了看看、瞅瞅,但即使這樣,必卻踏實了,好像了卻一個願望似的,我很多時候都有這樣的感覺,你呢?


農村一山貨


不回了

我在外婆家長大的

父母常年在外務工

17歲步入社會後才每年跟著父母一起回自己家

家長沒有熟悉的親朋好友

只有那一絲屬於自己故鄉的歸屬感

熟悉的鄉村成長環境卻不屬於我

現在的家長對於我來說只有父母,那一絲歸屬

我也有自己的家庭了

我曾想過等我老了回鄉過著田園生活

我也明白我的伴侶未必願意陪著我

我曾想過我也可以一個人多回去走走

守著一畝三分地

種點菜,養幾隻鴨或者鵝,再養2只狗,有伴

我又覺得人老了怕孤獨

那我一個人回去了我的老伴更孤獨吧?

我還是不能任性,我更需要陪著她。

如果她願意,我帶著她回去。

等我能回去了

30年後

我的父母也許都不一定健在了吧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我的妹妹也成家了,還不知道會去哪裡

她幸福就好

而我 將這一切存在整理清楚後

家長對我而言還剩什麼?30年後?

如果沒有親人?

沒有朋友?

沒有年少一起吹過牛逼的老頭?

還剩什麼?僅有的也只剩寧靜了吧?

所以到那一步,現實的想法。

我的老伴願意在哪我就在哪

兜兜轉轉一輩子,不容易

老了也許就踏實了,不想那麼多了

也不用奮鬥了,想吃什麼吃點什麼

想去哪就去看看

越老,熟悉的人越少,心裡也越空虛

我害怕老去

我害怕長久的孤獨

我害怕無夢可尋

30年後 我並未老 我也才五十多

可對於我來說也老了

我想健康的活著

當我步履蹣跚

連老伴也照顧不了

不能再幫忙洗菜做飯,洗碗拖地。

30年後應該有安樂死了吧?

如果我真正意義上的“老了”

也走不動了

再通過網絡看看這個社會到底變化到什麼樣了

我的國家又變成什麼樣了

世界格局又有沒有什麼變化

然後我再體面的離開這個世界

30年後 我還是不回去了吧

30年內 我還是抽時間多回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