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講壇:梅瓶的由來以及鑑別

梅瓶是一種小口、頸短、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最早出現於唐代,是最經典的瓷器造型。據傳“梅瓶”一詞是明代以後才開始稱呼,在宋代時期稱其為“經瓶“,其近代學者許之衡所著《飲流齋說瓷》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有說在北宋時期,有人拿一梅瓶獻給宋徽宗,他觀賞一陣後隨手將一支梅枝插入瓶內,此物便得名“梅瓶“。

文物講壇:梅瓶的由來以及鑑別

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

關於梅瓶的使用雖然在明清時期,主要作為典型的陳設器物供人觀賞,但在宋代時期梅瓶是典型的瓷制盛酒器。這從以下幾件古物就可佐證:在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物品中有兩件宋代的白底黑花梅瓶,一件出自磁州窯,其腹部寫有“清沽美酒“四字;另一件出自河南禹縣扒村窯的梅瓶,腹部亦寫有”醉鄉酒海“,由此銘文可推斷梅瓶在宋朝實為酒具。近年在西安發現的金代墓葬中,隨葬品中也有發現裝有酒,瓶口封閉的梅瓶。

文物講壇:梅瓶的由來以及鑑別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

按照梅瓶在宋代時期的用途,梅瓶應多數佩蓋,但可能是時間久遠,加上宋梅瓶多以出土為主,就算有蓋也多以破碎。梅瓶在宋代時期雖作為盛酒器物,但此類器物也多製作精美,花紋簡潔清新,自然大方。使其作為實用器的同時亦可做為陳設器觀賞,側面呈現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審美趣味。

文物講壇:梅瓶的由來以及鑑別

“醉鄉酒海”梅瓶

文章來自中歷收藏品鑑定中心,為第三方專業鑑定平臺。專注於:瓷器、銅器,錢幣,隕石、玉器等各類收藏品鑑定服務,對物品採用傳統眼學鑑定或物品成分分析輔助眼學綜合鑑定方式。鑑定結果客觀公正得到了專業人士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藏品鑑定可諮詢,轉載請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