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荀彧的死来负责?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年轻时候就被称为“王佐之才”,起初举孝廉,担任守宫令,董卓叛乱后就弃官回乡,带领宗族在冀州避难,被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后来发现袁绍并非明主,便投奔曹操。

谁该为荀彧的死来负责?

战略上,为曹操规划一统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也就是奉天子令诸侯;战术上,荀彧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谁该为荀彧的死来负责?

荀彧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担任尚书令,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最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猜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谁该为荀彧的死来负责?

荀彧就是这样一个略不世出的大才,效忠汉室,一生追随曹操南征北战,对于他的死可谓众说纷纭,那么谁该为他的死来负责?莽夫现将自己分析的三点抛出,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评论。

一、曹操

对于荀彧的死,曹操要负很大的责任,他称魏公,遭到荀彧极大的反对,也引起了曹操对荀彧的猜忌,从而导致荀彧被调。一向被器重的荀彧突然被调离,他难免心中有很多想法,这一做法也为他后期的死下了根源。

二、历史发展

一个朝代的没落,必然存在很多制度管理上的漏洞,这些漏洞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朝代的更替,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向前进步,所以以荀彧一己之力反对曹操也只能是螳臂当车,还不如顺应历史发展。荀彧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却没能读懂这一历史趋势。

三、个人情节

对于他的死,荀彧本身要负很大的责任。荀彧出身名门,自幼饱读圣贤书,把保家卫国效忠汉室已经当成毕生追求的目标。在群雄逐鹿的乱世,当他眼睁睁看着曹操篡汉,他却无能为力,眼看自己的目标即将落空。在这种个人情节与历史大流相斥的情况之下,他又不肯认命,只能选择以死明志的做法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