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中國的“進貢”,你不知道的事!


關於:古代中國的“進貢”,你不知道的事!


所謂進貢,也就是:藩屬國向宗主國呈現禮品。從這個定義上來說,宗主國一定是強大的,至少在武力上是強於藩屬國的;而藩屬國基本是弱小的,在受到別的國家侵略的時候,需要宗主國的保護。

古代中國,每一個不同的朝代,都有大大小小的藩屬國向“天朝上國”進貢,多著4/5百個,少則1/2百;而每一個君主也都非常的喜歡這樣的進貢,這不僅僅能滿足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更能展示“天朝上國”的強大。

在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眼中(無論古中國人、或者現代人),都會認為進貢是因為“天朝上國”強大,其他藩屬國不得不以進貢的方式來尋求生存和保護。

不過,進貢有這它更多方面的作用,不僅僅只是侷限於求生存和求保護!

一、進貢是文化的交流。

天朝上過,自詡為世界文明(其實僅限於亞洲)的中心,有著世界上其他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歷史文化。其他各邦都是蠻夷,都要向“天朝上國”學習(伏爾泰都曾經用詩文表示中國的璀璨文明是應該全世界都學習的)。

所以,進貢就成為一種文化交流的方式,各蠻夷之邦,藉著進貢的方式,來到“天朝上國”,感受、學習人文禮儀、文化、詩文;同樣也能讓“天朝上國”瞭解到其他文化的魅力,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雖然大部分都被“天朝上國”嗤之以鼻)。這樣的方式也促進了文化多樣的融合。

雖然這並不是“天朝上過”君主們喜歡的,但是,君主們也有很多時候會把自家的公主遠嫁他邦(雖然不樂意,很多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這也是促進了“天朝上國”文化的傳播),公主們帶到藩屬國的,不僅僅只是自己,還有龐大的隨從團以及文化,禮儀。

二、進貢對經濟的促進顯而易見

進貢,其實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古代中國交通條件非常的不便利,而且要經過各個關卡,每到一個行政地,都會被當地的關於或多或少的搜刮一些(雖然表面上進貢使者心甘情願給的,但是誰都知道不給,走不了啊)。所以,進貢的藩屬國都會帶上龐大的進貢隊伍,也會帶上非常多的非進貢的其他物品,在漫長的進貢途中進行買賣交易,才能保證進貢隊伍順利到達“天朝上國”面朝君主;

而且,很多藩屬國進貢的隊伍中都有商人,有的商人到達“天朝”之後,就不回去了,或是戰略而為之,也或是個人想法;這樣,“天朝上過”與藩屬國之間的貿易,就在一次又一次的進貢中,不斷的加深,擴大。

三、進貢也是一種政治行為

這大概就是大多數人對進貢這一歷史行為的最常規的看法了吧!因為武力、因為政治,不少藩屬國不得不用進貢的方式,讓宗主國不侵略自己,還能為自己提供保護,甚至請求到一位公主“入駐”本國。長此以往,這樣的進貢行為,其實就演變成了一種政治行為。歷史上,也有不少“天朝上國”向蠻夷之邦進貢的行為,對,就是所謂的“和親”。

四、進貢是一種臉面的表現

這大概是大多數人想不到的吧,然而,這是不少“天朝上國”君主們最真實的對“進貢”的想法。縱觀中國封建史,可以看做是一段邊緣蠻夷之邦週期性的進攻並佔領中原國都的歷史。鮮卑族、蒙古族、滿族等等少數民族都佔領過中原,並且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政權。

進貢其實並不是單方面的行為;每一個藩屬國前來進貢,無論他們帶了價值多少的貢品,“天朝上國”的君主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與威嚴,都會賜以數倍的價值物品或金銀讓進貢使團帶回去,因為這樣會很有“面子”。

而當一個王朝政權強盛時,周邊蠻夷之邦,不得不進貢以求生存;強大的“天朝上國”數倍的金銀返還給他們,這極大的滿足了君主的面子。然而,王朝政權的衰敗必然會到來,每一個王朝政權後期由於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的下降,已經不能再以武力讓周邊蠻夷之邦進貢了;反而,周邊蠻夷之邦的主動進貢,會讓君主們更承受不了。

但是,每一個君主都想要做的比上一代君主更偉大,進貢早以成為君主們的一種攀比方式。因為衰敗,已經沒有多少蠻夷之邦願意來進貢了,怎麼辦呢?

買呀!

在君主們的眼中,錢不錢的,國庫有多少,不重要,有多少蠻夷之邦願意對“我”俯首稱臣那才是最重要的!

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東漢時期,班固上書皇帝,諫言說:為節省國庫開銷,不要在給前來進貢的使團數倍的金銀返還。然而,皇帝不聽,雖然國庫非常的吃緊,但是仍然給每一個前來進貢的使團,至少以100倍的財富帶回去;明朝後期,已無多少藩屬國進貢,皇帝差人到藩屬國請他們前來進貢,條件是:許諾將會以百倍的金銀償還。唐朝時期,甚至一個月有50多個使團前來進貢;清朝後期,同一天有多個使團前來進貢,並且殿前大打出手;

然而,這些事情,並沒有降低“天朝上國”的君主們對進貢的需求;面子,對“天朝上國”的君主們來說,太重要了!甚至,對“天朝上國”的人民來說,也非常的重要!

一件簡單的“進貢”史實,有超出太多我們想象的內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