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人口大國,相比中國,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和前景如何?

funnyapp


印度聯邦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動工業化,莫迪政府一直推進“印度製造”,可是前景不容樂觀,它一直在進步,但是太慢了!所以比起中國,印度就是一直在落後。印度的工業化進程比中國慢是源於他內在的頑疾。

第一,印度徵地難!

有人說印度工業化的所有障礙,70%都要歸結於徵地問題,不僅佔了建廠成本的20%之多,更重要的是耽誤時間!工業投資最基本的一個考量要素就是成本回收週期!如果徵個地要八年時間,市場形勢早就變了,原本賺錢的東西現在已經不賺錢了,所以一旦發現商機就要立刻進行建廠投產,誰進的早誰就賺錢,進的晚就只能接盤,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印度人抗議韓國浦項投資建廠)

2013年韓國浦項就曾經放棄過在印度的鋼鐵廠項目,因為徵地太難!印度現有法律對徵地賠償十分不公平,因此無論因何原因的徵地都會引起農民的抗議,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地主們會充分“利用”法律來打官司,不管怎麼樣都會打官司,而且一打就打到最高聯邦法院,因為那樣所得的賠償款就會更多, 或者乾脆就不被徵收了!這樣一個官司來來回回好幾年很正常。

(印度農民最討厭被徵地,因為補償不合理)

按理說,徵地給補償,農民還能因此得到工作,何樂而不為?農民不樂意的原因是他們寧願自由種地也不想去工廠裡給人端茶倒水,徵地建廠後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會成為受益人。

第二,勞工保護法嚴苛

任何多於100人的企業如果想要解僱工人必須得到政府批准;多於10人的工廠就必須成立工會,印度工會的勢力很大,參考美國。所以印度就會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企業兩極分化,要不就是極大的家族企業,要不就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這樣可以規避勞工法和工會。

(印度在2019年一月份全國2億人大罷工)

第三,對外資不友好

並不是說印度政府不歡迎外資,相反,印度政府對於吸引外資已經做出不遺餘力的努力,但這國家層面的政策落實到具體事務上時,除了剛才所說的徵地難問題,還有就是政府行政手續繁多問題!這個我們應該很懂,印度的行政腐敗和不作為也是世界聞名的,尤其是對於外資,如果沒有本地力量的支持恐怕很難得到通暢的運行。


第四,基礎設施差導致運營成本高

印度雖然有所謂的民主,不知道為什麼人民生活的基礎設施,甚至是電力都不能得到滿足。截止2012年,印度約有25%的居民缺乏基本的電力供應,電力缺口達到10%。印度其實是個發電大國,印度人的平均耗電量在世界處於低水平,可是為什麼電力存在緊張問題,這就要說到我國驕傲的發電配電系統了,其實像中國和印度這種國土遼闊、地形複雜和人口分佈廣的國家,電力輸送一直都是老大難問題!印度的電力輸送太過落後,導致輸電損耗巨大。

除了電力,像是公路、鐵路和水路運輸,印度也遠遠不及中國。你建了廠,產品運出去的成本那麼高,怎麼賺錢?

第五,印度勞動力素質低

有人出國購物最怕買到中國產商品,見到什麼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產的反而放棄中國產,我只能說這很搞笑!中國工廠,尤其是外貿產品,其生產質量是極高的!因為中國工業化這麼多年,無論是生產線技術水平、人員管理水平還是工人勞動力素質都遠高於其他任何發展中國家!所以就算我們生產的產品比不上發達國家,但絕對比印度之流好的不止一星半點!

印度種姓制度註定了印度有一大批低端人口生產素質低下,比如文盲,比如不服管理,比如懶散,招到這樣的工人工廠的生產效率不能提高啊!


穿美國望世界


印度工業化目前還是卡在兩個問題上:

  1. 土地改革。

  2. 勞動法改革。

  3. 統一稅賦。

統一稅賦是做的最好的,但是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勞動法改革是可以去慢慢發展,但是土地改革是硬骨頭,不是說印度沒有意識到這個情況,莫迪政府在2013年曾經力推土改,但是無疾而終。實際上歷任印度領導人都是高度重視土地改革。


印度獨立以後,國大黨內部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以印度總理尼赫魯為代表的,認為印度需要土地改革,通過土地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的變化,另外一種意見是印度第一任總統普拉沙德,他們認為土地改革不是印度獨立所必須的,印度計委當年明確指出:

我們傾向於認為在國內經濟,政治,社會的條件下,這樣的法律可能不會制定,即便是制定,恐怕也不能實施


雖然尼赫魯力推土地改革,也勉強通過了土地改革法案,但是力度減小了很多,農業政策變成了以增產為核心的政策,實際上中國人都知道,土地改革絕對不僅僅意味著增長,糧食增加多少,而是會進一步促進工業化,進一步把整個國家從農業國轉向工業國做準備。


建國後的印度土地改革漏洞百出,當時的農業部長德西默克曾經不止一次的主張保護富農利益,1954年印度發放的土地調查表格漏洞百出,表格是鄉政府的會計填寫,而當時的印度,這些有點知識,會認字的會計們和農村地主同屬於一個利益集團,導致土地改革弄虛作假不斷。


1972年的土地上限法令同樣也是如此,當時的印度國大黨再一次妥協,而自由黨,社會民主陣線之類的黨派代表地主利益,反對法令實施,當時被否決的修正案比如說:禁止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佔有土地,降低擁有土地上限,建立土地委員會之類的,實際上這些法案如果通過了,效果要好的多,一個不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大量土地的,是什麼人?基本上就屬於食利階級,實際上是柴明達爾制的翻版。


印度獨立的時候,印度的土地,柴明達爾制佔了57%,萊特瓦爾制佔了38%,馬哈瓦爾制佔了5%,柴明達爾制是典型的土地剝削制度,簡述一下:

在柴明達爾制下,土地所有層級分為多層,如果大致分下可以分為下面四層:

  1. 包稅地主

  2. 繳租地主

  3. 永佃戶

  4. 佃農

這四個階層把土地一層一層的轉包,一直轉包到佃農,佃農才是從事生產的,前三個階層是蹭蹭轉包土地獲利。

同樣的,城市也有所謂的“柴明達爾制”,印度土改之前,在城市1.5%的人口擁有55%的土地,前804個印度最大的地主佔有了印度25%的土地,這些由前三個階層構築起來的人在印度獨立後建立了自己的選票基地,對於農村那些文盲或者半文盲,以及有依附性的選民有很重要的影響力,幾乎沒有政黨敢於得罪他們。


同時,為了讓農村票倉能夠對這些食利階層依附,大家可以想一下,他們是願意那些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票倉脫盲,還是更願意讓這些人保持文盲狀態?當然是更願意讓這些人保持文盲狀態。


土地改革是對於一個國家重塑,絕對不是說國家拿走土地這麼簡單,土改會促進工業化,而工業化會促進一個國家的社會和政治的向前發展,實現一個正向循環,印度的城市和農村的食利階層導致印度農業和工業的成本增加,這是壞事,讓食利者有慾望有衝動讓更多的人保持文盲狀態,壞種加壞,而工業化可以推動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的需求,推動一個國家脫盲,一個完全文盲的工人是不能勝任工廠工作的,哪怕是大家看不起的富士康。


同時土地改革帶動的工業化,還牽扯到外商投資,這意味著印度可以有更多的就業崗位,為印度發展帶來資金。進一步的城市化,可以讓印度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聚居,可以改善印度人生活條件,工業化需要高度的配合,又有利於打破印度長期以來的種姓隔閡。


不是說印度領導人不知道土地改革的好處,幾乎每一任印度領導人都清楚,但是他們都無力推動改革。


李建秋的世界


如不進行大的變革,那真會是

玻璃瓶子裡的蚊子,前景一遍光明。😄


一草29


一句話,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前景暗淡。


aa金兔


這麼多中國人關心印度已經說明印度未來必定要強勢崛起。


霜星伴月


熱帶地區無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