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人口大国,相比中国,印度的工业化进程和前景如何?

funnyapp


印度联邦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工业化,莫迪政府一直推进“印度制造”,可是前景不容乐观,它一直在进步,但是太慢了!所以比起中国,印度就是一直在落后。印度的工业化进程比中国慢是源于他内在的顽疾。

第一,印度征地难!

有人说印度工业化的所有障碍,70%都要归结于征地问题,不仅占了建厂成本的20%之多,更重要的是耽误时间!工业投资最基本的一个考量要素就是成本回收周期!如果征个地要八年时间,市场形势早就变了,原本赚钱的东西现在已经不赚钱了,所以一旦发现商机就要立刻进行建厂投产,谁进的早谁就赚钱,进的晚就只能接盘,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

(印度人抗议韩国浦项投资建厂)

2013年韩国浦项就曾经放弃过在印度的钢铁厂项目,因为征地太难!印度现有法律对征地赔偿十分不公平,因此无论因何原因的征地都会引起农民的抗议,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地主们会充分“利用”法律来打官司,不管怎么样都会打官司,而且一打就打到最高联邦法院,因为那样所得的赔偿款就会更多, 或者干脆就不被征收了!这样一个官司来来回回好几年很正常。

(印度农民最讨厌被征地,因为补偿不合理)

按理说,征地给补偿,农民还能因此得到工作,何乐而不为?农民不乐意的原因是他们宁愿自由种地也不想去工厂里给人端茶倒水,征地建厂后他们并不觉得自己会成为受益人。

第二,劳工保护法严苛

任何多于100人的企业如果想要解雇工人必须得到政府批准;多于10人的工厂就必须成立工会,印度工会的势力很大,参考美国。所以印度就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企业两极分化,要不就是极大的家族企业,要不就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这样可以规避劳工法和工会。

(印度在2019年一月份全国2亿人大罢工)

第三,对外资不友好

并不是说印度政府不欢迎外资,相反,印度政府对于吸引外资已经做出不遗余力的努力,但这国家层面的政策落实到具体事务上时,除了刚才所说的征地难问题,还有就是政府行政手续繁多问题!这个我们应该很懂,印度的行政腐败和不作为也是世界闻名的,尤其是对于外资,如果没有本地力量的支持恐怕很难得到通畅的运行。


第四,基础设施差导致运营成本高

印度虽然有所谓的民主,不知道为什么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甚至是电力都不能得到满足。截止2012年,印度约有25%的居民缺乏基本的电力供应,电力缺口达到10%。印度其实是个发电大国,印度人的平均耗电量在世界处于低水平,可是为什么电力存在紧张问题,这就要说到我国骄傲的发电配电系统了,其实像中国和印度这种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和人口分布广的国家,电力输送一直都是老大难问题!印度的电力输送太过落后,导致输电损耗巨大。

除了电力,像是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印度也远远不及中国。你建了厂,产品运出去的成本那么高,怎么赚钱?

第五,印度劳动力素质低

有人出国购物最怕买到中国产商品,见到什么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产的反而放弃中国产,我只能说这很搞笑!中国工厂,尤其是外贸产品,其生产质量是极高的!因为中国工业化这么多年,无论是生产线技术水平、人员管理水平还是工人劳动力素质都远高于其他任何发展中国家!所以就算我们生产的产品比不上发达国家,但绝对比印度之流好的不止一星半点!

印度种姓制度注定了印度有一大批低端人口生产素质低下,比如文盲,比如不服管理,比如懒散,招到这样的工人工厂的生产效率不能提高啊!


穿美国望世界


印度工业化目前还是卡在两个问题上:

  1. 土地改革。

  2. 劳动法改革。

  3. 统一税赋。

统一税赋是做的最好的,但是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劳动法改革是可以去慢慢发展,但是土地改革是硬骨头,不是说印度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莫迪政府在2013年曾经力推土改,但是无疾而终。实际上历任印度领导人都是高度重视土地改革。


印度独立以后,国大党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印度总理尼赫鲁为代表的,认为印度需要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变化,另外一种意见是印度第一任总统普拉沙德,他们认为土地改革不是印度独立所必须的,印度计委当年明确指出:

我们倾向于认为在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的条件下,这样的法律可能不会制定,即便是制定,恐怕也不能实施


虽然尼赫鲁力推土地改革,也勉强通过了土地改革法案,但是力度减小了很多,农业政策变成了以增产为核心的政策,实际上中国人都知道,土地改革绝对不仅仅意味着增长,粮食增加多少,而是会进一步促进工业化,进一步把整个国家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做准备。


建国后的印度土地改革漏洞百出,当时的农业部长德西默克曾经不止一次的主张保护富农利益,1954年印度发放的土地调查表格漏洞百出,表格是乡政府的会计填写,而当时的印度,这些有点知识,会认字的会计们和农村地主同属于一个利益集团,导致土地改革弄虚作假不断。


1972年的土地上限法令同样也是如此,当时的印度国大党再一次妥协,而自由党,社会民主阵线之类的党派代表地主利益,反对法令实施,当时被否决的修正案比如说:禁止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占有土地,降低拥有土地上限,建立土地委员会之类的,实际上这些法案如果通过了,效果要好的多,一个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拥有大量土地的,是什么人?基本上就属于食利阶级,实际上是柴明达尔制的翻版。


印度独立的时候,印度的土地,柴明达尔制占了57%,莱特瓦尔制占了38%,马哈瓦尔制占了5%,柴明达尔制是典型的土地剥削制度,简述一下:

在柴明达尔制下,土地所有层级分为多层,如果大致分下可以分为下面四层:

  1. 包税地主

  2. 缴租地主

  3. 永佃户

  4. 佃农

这四个阶层把土地一层一层的转包,一直转包到佃农,佃农才是从事生产的,前三个阶层是蹭蹭转包土地获利。

同样的,城市也有所谓的“柴明达尔制”,印度土改之前,在城市1.5%的人口拥有55%的土地,前804个印度最大的地主占有了印度25%的土地,这些由前三个阶层构筑起来的人在印度独立后建立了自己的选票基地,对于农村那些文盲或者半文盲,以及有依附性的选民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几乎没有政党敢于得罪他们。


同时,为了让农村票仓能够对这些食利阶层依附,大家可以想一下,他们是愿意那些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票仓脱盲,还是更愿意让这些人保持文盲状态?当然是更愿意让这些人保持文盲状态。


土地改革是对于一个国家重塑,绝对不是说国家拿走土地这么简单,土改会促进工业化,而工业化会促进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的向前发展,实现一个正向循环,印度的城市和农村的食利阶层导致印度农业和工业的成本增加,这是坏事,让食利者有欲望有冲动让更多的人保持文盲状态,坏种加坏,而工业化可以推动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的需求,推动一个国家脱盲,一个完全文盲的工人是不能胜任工厂工作的,哪怕是大家看不起的富士康。


同时土地改革带动的工业化,还牵扯到外商投资,这意味着印度可以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印度发展带来资金。进一步的城市化,可以让印度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聚居,可以改善印度人生活条件,工业化需要高度的配合,又有利于打破印度长期以来的种姓隔阂。


不是说印度领导人不知道土地改革的好处,几乎每一任印度领导人都清楚,但是他们都无力推动改革。


李建秋的世界


如不进行大的变革,那真会是

玻璃瓶子里的蚊子,前景一遍光明。😄


一草29


一句话,印度的工业化进程前景暗淡。


aa金兔


这么多中国人关心印度已经说明印度未来必定要强势崛起。


霜星伴月


热带地区无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