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怎麼"無所取材"?《論語》隨解(12)

 

子路怎麼"無所取材"?《論語》隨解(12)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有個解釋說找不到做桴的材料,怎麼可能呢?評價子由,跟做桴這事扯上,也太小看了這個七十二賢之一吧。

引《中庸》來討論: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路以勇稱,亦即能行者,暗補上段。先知強,名同實不同,後處強,行同而道不同,中庸之靈活應用:知不足明,不足行也,行而不中,不是中庸,或者說"強者"的中庸一是而時中,君子之中庸也,故能不變,乃真強者。

孔子在此貶子路之勇是也。知行合一才行,有勇行無知明,還是成不了大事,非謂成不了桴也,不然與"道之不行"何關涉?

子曰:“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憲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