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腿坐引体向上难还是不盘腿坐引体向上难?

蒲公英


在进行引体向上锻炼时,主要的发力肌肉是背阔肌,当然斜方肌、三角肌、圆肌、菱形肌也需要参与发力,此外上臂部位的肱二头肌也得出力。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腿并不参与发力,它也和前述发力肌群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腿是完全下垂,还是习惯性地向后有些抬起,或者两小腿是否交叉,都不会影响引体向上的难度或完成次数。然而进行引体向上时,腿的姿势却很有可能影响锻炼者感受到的难度层级。

姿势1:引体向上时,膝关节微屈,两小腿向后抬起并交叉

这是最常见的小腿姿势,不少锻炼者感觉这样可以减轻引体向上的难度,做起来稍微轻松一些。通常越是引体向上能力弱的锻炼者,引体时下半身绷得越紧,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就好比拔河时,大多数人都会咬紧牙关,而咬肌的松紧并不会影响拔河力度的大小,但身体的紧绷有助于整体性地发力。

诸位看官如果有机会,可以找一位新手做引体向上,然后在他发力向上阶段,你尝试去分开他交叉在一起的小腿,会发现对方的小腿交叉缠绕得非常紧。

御行君还曾遇到过一位新手做引体,由于背和上肢力量有限,他的下半身过度紧绷,结果居然造成了臀腿部的轻微痉挛,后续还出现了臀腿部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现象。随着他引体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就慢慢消失了。

姿势2:引体向上时,完全悬垂身体,小腿下垂,没有弯曲和交叉

一般来说,只有引体向上能力较好的健身者,才会采用这个姿势。而且,这些健身者在采用这个姿势时,小腿部基本上是放松的,且身体几乎完全垂直于地面。他们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在需要锻炼的目标肌肉背阔肌上,因而锻炼效果会更好。

同样,如果你的某个朋友能以这个姿势完成引体向上,你也可以在他引体向上的过程中,去摇晃一下小腿,多半处于放松状态。

不过,对于新手来说,这个腿部姿势不利于他们紧绷下身,因而会让人觉得引体向上更难了。

姿势3:引体向上时,小腿向后但不交叉

这个姿势和姿势1的主要差别是小腿不交叉,另外多数人大腿会自然分开一些,很少有人将大腿和小腿完全并拢。

和姿势1相比,采用这个姿势时身体的紧绷感会小许多。对于新手来说,这个动作不利于创造全身发力的感觉,因而会觉得这样做,引体向上的难度有所增加。

姿势4:引体向上时蹬腿

最后谈到的这个姿势“引体向上时蹬腿”,估计在学校做学生时参加引体向上考试的男生,都用过这一招,否则真拉不上去。为什么要用这一招?因为可以让引体变得简单、轻松一下。和前三个姿势相比,这个“蹬腿”才是真正影响到了引体发力。

然而,蹬腿很容易让引体向上动作变形。如果是学生为了通过测试,偶尔蹬一次也就算了。如果是普通健身者,绝不建议采用这个动作。宁可采用弹力带、他人托举、脚下垫高物等退阶的办法来训练引体向上,也不要“蹬腿”。

小结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引体水平、身体感受、发力习惯的不同,不同的腿部姿势给每个人借力、助力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从经验上说:

(1)姿势4由于能蹬腿借力,因此可以降低引体的难度。除非你是学生要参加引体考试,否则不建议这么做。

(2)姿势3和姿势4由于可以创造一定程度的身体紧绷感,可以从身体发力上感觉引体难度的降低(尽管可能未必如此)。

(3)而姿势2,则几乎自然悬垂下身,锻炼者可以更专注、高效地训练到目标肌群,自然难度也就最大。


御行健身


盘腿做引体向上难,还是不盘腿做引体向上难?相差不大。


一. 明确引体向上的训练意义。

1. 引体向上是训练背阔肌、肱二头肌,以及核心部位的自重力量训练。正手引体向上,手心朝外,训练背阔肌为主;反手引体向上,手心朝里,训练肱二头肌为主。

2. 通常说的引体向上,是指正手引体向上,正手引体向上是训练背阔肌为主的背部肌肉群的主要训练方式,也是男性打造倒三角身材的基本训练方式。


二. 明确引体向上的正确动作。

引体向上,双手握距稍宽于肩膀,是以背阔肌收缩的力量上拉。做上拉动作时,应意念背阔肌,有意识挺胸上拉。双腿或者并拢弯举,或者盘腿,如何摆放,在于自己的训练习惯。

三. 引体向上盘腿和不盘腿的分析。

1. 引体向上的盘腿动作,有利于核心的稳定、身体的稳定,可以起到更好的训练作用。引体向上的不盘腿动作,对于初始的训练者来说,容易借助身体的摆动,实现上拉动作,相对稍微容易于盘腿动作,但是,不是标准的引体向上动作。


2. 不同的健身者,不同的训练习惯,引体向上的盘腿或者不盘腿,都应做到身体的稳定,或者说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借力。对于长年的引体向上训练者来说,拉到单杠的那一刻开始,身体就是一个整体,想的是尽力做更多的引体向上个数,精力的分散,只会导致力量的消耗。

结尾语: 引体向上的训练能力,或者上拉的个数,是长期坚持训练出来的。以正确的动作训练,才是正道,不要纠结于盘腿还是不盘腿。


沧海人间


大家好,哈喽我是大斌!

引体向上背部肌群的徒手训练,增量背部肌肉的耐力,和肌肉肌力,不过做起来还是有一点难度!

那么盘腿和直腿是有所不同的!

  • 引体向上:双手紧握把柄,腹部收紧,腰背部挺直,抬头挺胸,不要耸肩,吸气,由背阔肌发力,引领身体向上,完成动作!

在做引体向上时候不知道小伙伴有没有遇到身体晃动的很厉害,保持不住身体的稳定!那么盘腿可减少在做引体向上的同时身体的晃动!


大斌阿


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作为一个自重动作,不管你的脚怎么样去放置,你做引体向上时拉起的都是自身体重,这是不会更改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对于背阔肌的具体刺激还有动作的完成情况而言,脚放置的位置确实是会产生影响的,而且影响还不小。

1.盘腿引体向上分为交叉腿引体向上和腰前盘腿。如下图所示:

交叉腿引体向上:

(1)当你把双脚屈膝交叉放置,在身后做引体向上的时候,下背部伸展,你的骨盆也处于一个略微前倾的位置。这样做一来是脊柱处于伸展的姿势会略微增加腰椎压力,(2)背阔肌是一块很长的肌群,它一直连接到了骨盆带,当骨盆位置发生改变前倾的时候,就提前缩短了背阔肌。

(3)如果你的腹肌较弱,特别初学者引体向上挣扎的人而言,这会增加动作的难度

腰前盘腿引体向上:

(1)把脚放置在身前,像是做抬腿卷腹那样呢?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拉长了背阔肌,让它提前获得了一个预拉伸,这对于训练中的背阔肌刺激是有帮助的。

(2)缺点就在于,这样同时也增加了训练过程中对于腹部力量的需求,处于抬腿卷腹这个位置腹部肌肉会一直处于收缩的状态。如果你的腹肌较弱,尤其对于很多做引体向上本就很挣扎的人而言,这可能就会增加动作的难度。

2.不盘腿引体向上就是正常的直拉引体如下图所示:

(1)双腿并拢伸直收紧,然后脚的位置适当的置于身前,然后,从小腿开始,一直到股四,大腿后侧,臀部,腹部都是保持收紧的状态。

(2)当你这么做之后,你的上下肢跟躯干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然后你做引体向上时受到的干扰因素就会减少,所以上拉会容易一些。

如上两张图片,都是引体向上锻炼背阔肌,虽然两个动作都能锻炼到背阔肌,但是他们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盘腿的难度比较大。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谢谢


领动未来


引体向上是非常好的一个体能训练动作,对于背部、手臂、核心的锻炼是非常好的。

关于你提到的盘腿做引体向上和直腿做引体向上,这两个动作从负重上来说是没有区别的,身体多重就是多重。因为这两个动作不涉及力学杠杆的改变,力矩都是差不多的。除非你将双腿完全抬起,让躯干和下肢呈垂直状态,杠杆距离变长了,这样就会难很多。

但是除开力学杠杆的的分析,我们还要考虑肌肉的参与程度。引体做得稳不稳跟核心肌群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你双腿和臀部夹紧的时候,核心更容易收紧,也更好维持稳定。

而盘腿引体时,双腿和臀部不易夹紧,核心参与程度也相对少一些,所以会更难。

所以从难度上说,盘腿引体>直腿引体。





CheliosL


肯定是盘腿坐引体向上的难度远远大于不排队做引体向上的难度。通俗地说盘腿坐引体向上它对手臂的力量要求很高,简直属于硬拉型。而不盘腿的引体向上它借助了一部分下肢摆动向上窜的力量,从而呢给上肢减轻一部分的压力。对初学者一般建议你采用不盘腿的引起向上,当你的上肢力量具备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尝试少量做盘腿坐的引体向上。





甬昌隆


亲身感受,盘腿引体向上难度大一些。引体向上依靠的是上肢和背部肌肉群收缩产生的力量带动身体向上。不盘腿,腿部及下肢有可能随着上身肌肉收缩而晃动,腰腹肌肉也会规则性收缩,带来向上的力量冲击,减少上肢承受的体重压力。而盘腿,减少了下肢和腰腹发力的可能性,此时,上肢承受的就是完全的静态的体重,而且,全身还得有意控制盘腿的姿态,会增加全身肌群的紧张度。锻炼普遍原则:静态发力难度和力度普遍大于动态和节奏性发力。[互粉][互粉][互粉]


路桂


引体向上:双手紧握把柄,腹部收紧,腰背部挺直,抬头挺胸,不要耸肩,吸气,由背阔肌发力,引领身体向上,完成动作!

在做引体向上时候不知道小伙伴有没有遇到身体晃动的很厉害,保持不住身体的稳定!那么盘腿可减少在做引体向上的同时身体的晃动!


浮云wyt80936


引体向上:双手紧握把柄,腹部收紧,腰背部挺直,抬头挺胸,不要耸肩,吸气,由背阔肌发力,引领身体向上,完成动作!

在做引体向上时候不知道小伙伴有没有遇到身体晃动的很厉害,保持不住身体的稳定!那么盘腿可减少在做引体向上的同时身体的晃动!


健身达人818


是核心力控制的问题,盘腿能控制核心力,不盘腿要控制脚不动相比难度是加了点,引体向上力量差不多,差不多影几个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9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76c0e4fa8ea4bb2b584ca4e9d28672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