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腿坐引體向上難還是不盤腿坐引體向上難?

蒲公英


在進行引體向上鍛鍊時,主要的發力肌肉是背闊肌,當然斜方肌、三角肌、圓肌、菱形肌也需要參與發力,此外上臂部位的肱二頭肌也得出力。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腿並不參與發力,它也和前述發力肌群沒有什麼關係。因此從理論上來說腿是完全下垂,還是習慣性地向後有些抬起,或者兩小腿是否交叉,都不會影響引體向上的難度或完成次數。然而進行引體向上時,腿的姿勢卻很有可能影響鍛鍊者感受到的難度層級。

姿勢1:引體向上時,膝關節微屈,兩小腿向後抬起並交叉

這是最常見的小腿姿勢,不少鍛鍊者感覺這樣可以減輕引體向上的難度,做起來稍微輕鬆一些。通常越是引體向上能力弱的鍛鍊者,引體時下半身繃得越緊,這是身體的自然反應。就好比拔河時,大多數人都會咬緊牙關,而咬肌的鬆緊並不會影響拔河力度的大小,但身體的緊繃有助於整體性地發力。

諸位看官如果有機會,可以找一位新手做引體向上,然後在他發力向上階段,你嘗試去分開他交叉在一起的小腿,會發現對方的小腿交叉纏繞得非常緊。

御行君還曾遇到過一位新手做引體,由於背和上肢力量有限,他的下半身過度緊繃,結果居然造成了臀腿部的輕微痙攣,後續還出現了臀腿部的延遲性肌肉痠痛現象。隨著他引體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就慢慢消失了。

姿勢2:引體向上時,完全懸垂身體,小腿下垂,沒有彎曲和交叉

一般來說,只有引體向上能力較好的健身者,才會採用這個姿勢。而且,這些健身者在採用這個姿勢時,小腿部基本上是放鬆的,且身體幾乎完全垂直於地面。他們能更好地將注意力放在需要鍛鍊的目標肌肉背闊肌上,因而鍛鍊效果會更好。

同樣,如果你的某個朋友能以這個姿勢完成引體向上,你也可以在他引體向上的過程中,去搖晃一下小腿,多半處於放鬆狀態。

不過,對於新手來說,這個腿部姿勢不利於他們緊繃下身,因而會讓人覺得引體向上更難了。

姿勢3:引體向上時,小腿向後但不交叉

這個姿勢和姿勢1的主要差別是小腿不交叉,另外多數人大腿會自然分開一些,很少有人將大腿和小腿完全併攏。

和姿勢1相比,採用這個姿勢時身體的緊繃感會小許多。對於新手來說,這個動作不利於創造全身發力的感覺,因而會覺得這樣做,引體向上的難度有所增加。

姿勢4:引體向上時蹬腿

最後談到的這個姿勢“引體向上時蹬腿”,估計在學校做學生時參加引體向上考試的男生,都用過這一招,否則真拉不上去。為什麼要用這一招?因為可以讓引體變得簡單、輕鬆一下。和前三個姿勢相比,這個“蹬腿”才是真正影響到了引體發力。

然而,蹬腿很容易讓引體向上動作變形。如果是學生為了通過測試,偶爾蹬一次也就算了。如果是普通健身者,絕不建議採用這個動作。寧可採用彈力帶、他人託舉、腳下墊高物等退階的辦法來訓練引體向上,也不要“蹬腿”。

小結

事實上,由於每個人引體水平、身體感受、發力習慣的不同,不同的腿部姿勢給每個人借力、助力的感覺也是不同的。從經驗上說:

(1)姿勢4由於能蹬腿借力,因此可以降低引體的難度。除非你是學生要參加引體考試,否則不建議這麼做。

(2)姿勢3和姿勢4由於可以創造一定程度的身體緊繃感,可以從身體發力上感覺引體難度的降低(儘管可能未必如此)。

(3)而姿勢2,則幾乎自然懸垂下身,鍛鍊者可以更專注、高效地訓練到目標肌群,自然難度也就最大。


御行健身


盤腿做引體向上難,還是不盤腿做引體向上難?相差不大。


一. 明確引體向上的訓練意義。

1. 引體向上是訓練背闊肌、肱二頭肌,以及核心部位的自重力量訓練。正手引體向上,手心朝外,訓練背闊肌為主;反手引體向上,手心朝裡,訓練肱二頭肌為主。

2. 通常說的引體向上,是指正手引體向上,正手引體向上是訓練背闊肌為主的背部肌肉群的主要訓練方式,也是男性打造倒三角身材的基本訓練方式。


二. 明確引體向上的正確動作。

引體向上,雙手握距稍寬於肩膀,是以背闊肌收縮的力量上拉。做上拉動作時,應意念背闊肌,有意識挺胸上拉。雙腿或者併攏彎舉,或者盤腿,如何擺放,在於自己的訓練習慣。

三. 引體向上盤腿和不盤腿的分析。

1. 引體向上的盤腿動作,有利於核心的穩定、身體的穩定,可以起到更好的訓練作用。引體向上的不盤腿動作,對於初始的訓練者來說,容易藉助身體的擺動,實現上拉動作,相對稍微容易於盤腿動作,但是,不是標準的引體向上動作。


2. 不同的健身者,不同的訓練習慣,引體向上的盤腿或者不盤腿,都應做到身體的穩定,或者說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借力。對於長年的引體向上訓練者來說,拉到單槓的那一刻開始,身體就是一個整體,想的是盡力做更多的引體向上個數,精力的分散,只會導致力量的消耗。

結尾語: 引體向上的訓練能力,或者上拉的個數,是長期堅持訓練出來的。以正確的動作訓練,才是正道,不要糾結於盤腿還是不盤腿。


滄海人間


大家好,哈嘍我是大斌!

引體向上背部肌群的徒手訓練,增量背部肌肉的耐力,和肌肉肌力,不過做起來還是有一點難度!

那麼盤腿和直腿是有所不同的!

  • 引體向上:雙手緊握把柄,腹部收緊,腰背部挺直,抬頭挺胸,不要聳肩,吸氣,由背闊肌發力,引領身體向上,完成動作!

在做引體向上時候不知道小夥伴有沒有遇到身體晃動的很厲害,保持不住身體的穩定!那麼盤腿可減少在做引體向上的同時身體的晃動!


大斌阿


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作為一個自重動作,不管你的腳怎麼樣去放置,你做引體向上時拉起的都是自身體重,這是不會更改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對於背闊肌的具體刺激還有動作的完成情況而言,腳放置的位置確實是會產生影響的,而且影響還不小。

1.盤腿引體向上分為交叉腿引體向上和腰前盤腿。如下圖所示:

交叉腿引體向上:

(1)當你把雙腳屈膝交叉放置,在身後做引體向上的時候,下背部伸展,你的骨盆也處於一個略微前傾的位置。這樣做一來是脊柱處於伸展的姿勢會略微增加腰椎壓力,(2)背闊肌是一塊很長的肌群,它一直連接到了骨盆帶,當骨盆位置發生改變前傾的時候,就提前縮短了背闊肌。

(3)如果你的腹肌較弱,特別初學者引體向上掙扎的人而言,這會增加動作的難度

腰前盤腿引體向上:

(1)把腳放置在身前,像是做抬腿卷腹那樣呢?這麼做的好處在於拉長了背闊肌,讓它提前獲得了一個預拉伸,這對於訓練中的背闊肌刺激是有幫助的。

(2)缺點就在於,這樣同時也增加了訓練過程中對於腹部力量的需求,處於抬腿卷腹這個位置腹部肌肉會一直處於收縮的狀態。如果你的腹肌較弱,尤其對於很多做引體向上本就很掙扎的人而言,這可能就會增加動作的難度。

2.不盤腿引體向上就是正常的直拉引體如下圖所示:

(1)雙腿併攏伸直收緊,然後腳的位置適當的置於身前,然後,從小腿開始,一直到股四,大腿後側,臀部,腹部都是保持收緊的狀態。

(2)當你這麼做之後,你的上下肢跟軀幹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整體,然後你做引體向上時受到的干擾因素就會減少,所以上拉會容易一些。

如上兩張圖片,都是引體向上鍛鍊背闊肌,雖然兩個動作都能鍛鍊到背闊肌,但是他們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盤腿的難度比較大。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謝謝


領動未來


引體向上是非常好的一個體能訓練動作,對於背部、手臂、核心的鍛鍊是非常好的。

關於你提到的盤腿做引體向上和直腿做引體向上,這兩個動作從負重上來說是沒有區別的,身體多重就是多重。因為這兩個動作不涉及力學槓桿的改變,力矩都是差不多的。除非你將雙腿完全抬起,讓軀幹和下肢呈垂直狀態,槓桿距離變長了,這樣就會難很多。

但是除開力學槓桿的的分析,我們還要考慮肌肉的參與程度。引體做得穩不穩跟核心肌群有著很大的關係,當你雙腿和臀部夾緊的時候,核心更容易收緊,也更好維持穩定。

而盤腿引體時,雙腿和臀部不易夾緊,核心參與程度也相對少一些,所以會更難。

所以從難度上說,盤腿引體>直腿引體。





CheliosL


肯定是盤腿坐引體向上的難度遠遠大於不排隊做引體向上的難度。通俗地說盤腿坐引體向上它對手臂的力量要求很高,簡直屬於硬拉型。而不盤腿的引體向上它藉助了一部分下肢擺動向上竄的力量,從而呢給上肢減輕一部分的壓力。對初學者一般建議你採用不盤腿的引起向上,當你的上肢力量具備一定的基礎之後,可以嘗試少量做盤腿坐的引體向上。





甬昌隆


親身感受,盤腿引體向上難度大一些。引體向上依靠的是上肢和背部肌肉群收縮產生的力量帶動身體向上。不盤腿,腿部及下肢有可能隨著上身肌肉收縮而晃動,腰腹肌肉也會規則性收縮,帶來向上的力量衝擊,減少上肢承受的體重壓力。而盤腿,減少了下肢和腰腹發力的可能性,此時,上肢承受的就是完全的靜態的體重,而且,全身還得有意控制盤腿的姿態,會增加全身肌群的緊張度。鍛鍊普遍原則:靜態發力難度和力度普遍大於動態和節奏性發力。[互粉][互粉][互粉]


路桂


引體向上:雙手緊握把柄,腹部收緊,腰背部挺直,抬頭挺胸,不要聳肩,吸氣,由背闊肌發力,引領身體向上,完成動作!

在做引體向上時候不知道小夥伴有沒有遇到身體晃動的很厲害,保持不住身體的穩定!那麼盤腿可減少在做引體向上的同時身體的晃動!


浮雲wyt80936


引體向上:雙手緊握把柄,腹部收緊,腰背部挺直,抬頭挺胸,不要聳肩,吸氣,由背闊肌發力,引領身體向上,完成動作!

在做引體向上時候不知道小夥伴有沒有遇到身體晃動的很厲害,保持不住身體的穩定!那麼盤腿可減少在做引體向上的同時身體的晃動!


健身達人818


是核心力控制的問題,盤腿能控制核心力,不盤腿要控制腳不動相比難度是加了點,引體向上力量差不多,差不多影幾個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9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76c0e4fa8ea4bb2b584ca4e9d28672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