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西域,曾別離千年,少年兵打成白頭兵

發佈者:羅傑新

西域,最早指周朝諸地。先秦《國語》有“西方之書”,宋歐陽修、范仲淹等《劍聯句》:“南帝輸火精,西皇降金液。”西方、西極、、西域,皆是指周地。

廣袤的西域,在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時,曾先後存在有36個國家。後人稱之為“古西域三十六國”。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

西域到了後來演變為我國的西部地區的含義,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屬於西域的範圍。清代的“西域”,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唐朝經過了開元盛世,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處於巔峰時期。 以安西四鎮為基礎,逐漸佔領了西域的許多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一帶,基本上都奉唐為宗主國。高仙芝儼然就是大唐在中亞地區的總督,他率領的唐軍所向披靡。

廣袤的西域,曾別離千年,少年兵打成白頭兵

大食就是如今的阿拉伯,除了中國之外,古代阿拉伯帝國也是一大強國,而且野心勃勃,經常以宗教之名出征,開疆闢土。

被唐朝大敗西域石國,王子僥倖逃生之後,向阿拉伯求助,阿拉伯以此作為出征的藉口,派出20萬部隊打算攻佔富庶的安西四鎮。

高仙芝親率兩萬唐軍,再把葛邏祿的部落拉兩個過來,要先發制人。經三個月跋涉的唐朝聯合部隊,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與大食強大的艾布.穆斯林阿拉伯帝國軍隊,在怛羅斯河流域,位於今哈薩克斯坦境內不期而遇,一場大戰拉開序幕。。。。

此時,唐朝部隊只有3萬多人,但其中的唐軍十分勇猛、作戰能力極強,與數倍於己的敵軍對峙。然而由於由於叛軍出賣,這裡的叛軍是葛羅逯部落的僱傭軍,葛羅祿人臨陣反水,從背後捅刀子,以至於高仙芝損兵折將,導致戰爭失敗。

那一戰要不是唐軍出現內亂,早就打得阿拉伯人連自己的媽,都不認識了,,,,不是大唐可惜,是伊朗可惜了,沒融入我大中華!最後唐朝不得已之下才撤軍,返回故土的僅有千人。

“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千餘人”。《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

阿拉伯出動了20萬人,唐朝3萬人裡面還出了叛軍,所以說僱傭軍不可信。

20萬打3萬加僱傭兵,己方戰死5萬,唐軍傷亡5000,被俘5000,其餘打散。雖然唐敗了,阿拉伯勝了沒錯,因為他們人馬,是數倍於唐軍的,勝是慘勝所以他們怕了、敬畏了,也迫使對方退回。

實際上這一戰的規模並不大,雙方一共交戰也就只有5天的時間,阿拉伯帝國並沒有佔便宜,大唐在西域的統治,也沒有因“恆羅斯之戰”而消退,

不然,如果真是阿拉伯大勝,他們會趁機東進,然而卻停止了,高仙芝兵敗後並未被唐玄宗問罪,僅是解除安西四鎮節度使一職並重回長安京,任職右金吾衛大將軍。

高仙芝一直想要復仇,,回去就準備再戰,卻因為安史之亂爆發了,吐蕃一度攻入長安城,唐朝河西、隴右盡喪,,大唐自顧不暇,忘了獨守西域的幾千“安西軍”,困守西域50餘年,少年打到白頭,城固不破!

兵念故土,曾問將軍:

太陽遠還是長安遠?!

將軍:當然是太陽遠!

兵:那為何天天能看見太陽,而看不到長安?!

孤守西域的唐朝軍隊,最終在堅守半個世紀後幾乎全軍覆沒。幾百年後,歸義軍(歸義都護府)被沙洲回鶻取代,西域各國的宗教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可惜了西域百姓,,沒融入我大中華!一別千年,西域再見已是伊斯蘭。

安祿山、史思明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吐蕃是喂不飽的亂臣。

那一戰,對東西文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阿拉伯人俘虜的士兵中有一些工匠,他們將造紙術等一些文明,傳播到了阿拉伯,他們為文化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新唐書》記載:“葛邏祿,本突厥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僕國振水,包多擔嶺,與車鼻部接。有三族,一謀落,二熾俟,三踏實力。”

廣袤的西域,曾別離千年,少年兵打成白頭兵

葛邏祿三姓向來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歷史上曾先後受制於高車、 柔然、 突厥等部落, 突厥汗國分裂為二以後, 葛邏祿部的活動在西突厥的勢力範圍, 臣屬於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

葛邏祿,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就是中亞草原之上的一個遊牧部落,他們信奉的是草原的遊戲規則,即誰強就服誰,誰弱就欺負誰,誰在打瞌睡,就搶走他的荷包。在歷史上怛羅斯之戰、卡特萬之戰中,卻扮演了決定戰爭走向的關鍵角色!

清朝早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不惜代價與準噶爾汗國鏖戰,其爭奪的目標是後者盤踞的伊犁河谷。

乾隆平定準噶爾之後,原汗國領土併入大清帝國,此時中國的領土向西遠達巴爾喀什湖,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我們控制了伊犁河的全部。清朝消滅了準格爾,重新收回西域,故土新歸,,,,清統一後稱新疆。

但早期的輝煌,掩蓋不了末期的窩囊,當沙俄自西而來之後,滿清已經無力抵擋。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導致國人無故喪失44萬平方公里國土,其中就包括伊犁河的中游和下游。

面對俄軍威脅,大清的底線是保有伊犁河上游,否則不惜一戰。已抱垂暮之病痛之軀的左宗棠,抬著棺材從京城出發,大軍北上伊犁,同時放出話來:

“要麼重新談判,要麼同歸於盡”

廣袤的西域,曾別離千年,少年兵打成白頭兵

沒有左宗棠的出征,就沒有今天的伊犁,雖說是談判得來的,但是左宗棠大兵壓境,不惜一戰!這才有了談判的結果!

敢戰才能言和,何止伊犁,沒有左公就沒有今日之新疆。當年西域人併入也可能分裂,古代沒有邊疆漢民,還是無根水,得移民。。。

1885年9月5日,左公病逝福州軍中,諡文襄。臨終前, 他還自責“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遺恨平生,死不瞑目”,愛國之憂,感人至深,不愧為傑。

一個強大的沙俄,不符合中國的利益。此事還不要忘了,左宗棠繼任者雲南人楊增新,是他的愛國精神和果敢行為,最後保住了伊犂11萬平方公里,沒有落入他國版圖。千年以後,西域滿目中華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