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很經典的一首詩,翻譯過來就是:誰曾經還不是個少年了


程顥很經典的一首詩,翻譯過來就是:誰曾經還不是個少年了

文|丁十二


程顥,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頤合稱“二程”,兄弟倆同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

雖然其成就多為理學主張,即“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但實際上其詩歌風格並不像“理”學那樣呆滯無趣,反而多了一些不同於蘇東坡、王安石等人的別樣味道。

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一首理學大家程顥的《春日偶成》。

這首詩在筆者看來,算是程顥最經典的詩作了,而且這最後兩句特別有趣,如果你細品,你會發現他就像一個“糟老頭子”的牢騷,如果翻譯一下,就是——誰曾經還不是個少年了!

《春日偶成》

【宋】程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程顥很經典的一首詩,翻譯過來就是:誰曾經還不是個少年了

題目《春日偶成》有兩點信息,第一,表明這首詩寫的是春日郊遊的情景,第二,這是一次偶然發生的事情,不是詩人早就計劃好的,所以總結一下就是春日即興郊遊的所見所感。感覺像我們小時候春遊完寫的遊後感。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此句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內涵豐富。“雲淡風輕”首先表明天氣爽朗,麗日藍天,微風和煦,其次“雲淡風輕”還指詩人的脾氣秉性,根據歷史記載,程顥修養有道,什麼事都心平氣和的,門人、友人與之相交數十年都未嘗看見他有急厲之色。所以這樣的美景之下,詩人不急不躁,信步漫遊,穿行於花柳之間,完全陶醉在這無邊春景之中。

同時從這兩句也可以看出詩人遊玩的大好心情,詩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午。而詩人沿著花的路,穿過柳樹的枝條,也已經走到了前面的河邊。“近午天”著一“近”字,表明詩人沉醉其間,忘了時間。而“過前川”則是表明詩人不知不覺走出了好遠好遠,通過時間和空間兩層含義表現詩人沉醉自然風光的美好心情。

程顥很經典的一首詩,翻譯過來就是:誰曾經還不是個少年了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本是詩人對自己心境的抒發,但是卻引出了第三者,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詩人遊春這件事:旁觀的人不知道我此刻內心的快樂,他們還以為我在學著少年模樣趁著大好時光忙裡偷閒呢。

那麼踏春郊遊這麼一件自然的事,詩人為什麼會突然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講這件事,還說他們不理解詩人?

這是因為第一點,詩人既然這樣說,表明詩人此刻很可能已經是一位長者,但肯定已經不是少年,在那個時候,那些“時人”眼裡,詩人現在乾的事似乎只有少年兒童才能幹,長者就該有長者的樣子。

第二點,詩人是著名的理學家,在旁人眼裡,理學家就是道貌岸然、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詩人想通過這句詩告訴那些人,不是你們想的那樣,理學家也是充滿感情的,一樣很熱愛生活,就像老者也可以和少年一樣沉醉春光之中。再說誰曾經還不是個少年了!我還用學嗎?

第三點,旁人究竟是不是這樣想,我們不得而知,但詩人這樣寫,實際上表達了詩人對少年生活的懷念和少年時代的追憶。

第四點,詩人刻意將自己和“時人”拉開,實際上表明瞭詩人對一般“時人”的嘲笑與諷刺,也寄託了他想要擺脫世俗的高雅志趣以及對自然和真理的追求。

程顥很經典的一首詩,翻譯過來就是:誰曾經還不是個少年了

詩如其人。整首詩就如同程顥其人一樣,不急不躁,平心和氣,是那麼閒恬和自然。一首詩歌的藝術境界和詩人的心性心境是如此融合,真是令人歎服。

尤其是在詩歌的結尾,理學家程顥還跟我們發了個小牢騷:誰曾經還不是個少年了!

既然程顥都這麼在乎自己是不是個少年,那就——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疫情之下,好好讀書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