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時航母看起來很大,但排水量還沒有戰列艦大呢?

珍珠港的英靈


二戰時期,航空母艦開始在海戰中發揮出關鍵作用,逐步取代戰列艦的主力艦地位,成為海軍大國必不可少的裝備。對於航空母艦,人們第一印象就是大,確實,航空母艦是所有海軍軍艦中看上去最大、最雄偉的,甚至他比戰列艦都要更大,但是實際上,他們和同時代的戰列艦相比,排水量一點優勢都沒有,反而還比較小。

圖為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及其結構圖。


二戰時期,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大和號,他的艦長為263米,其中水線長253米,艦寬為38.9米,水線寬度為36.9米,吃水深度10.3米,他的排水量為72810噸。相比而言,二戰時期最成功的艦隊航母,美國海軍的埃塞克斯級航母排水量僅僅3.3萬多噸,但是外觀上,埃塞克斯級航母長272米,寬44.99米(改造後為58米),吹水深度為9米左右。也就是說,埃塞克斯級航母看上去要比大和級戰列艦大很多,又長又寬,但是他的排水量卻更少。

圖為俾斯麥戰鬥繪畫作品,這是一張有彩蛋內涵的繪畫作品,注意紅圈內這架劍魚魚雷攻擊機,就是這架攻擊機釋放的魚雷命中了俾斯麥的艦尾,破壞了推進螺旋槳,使其航速下降,導致他被英國海軍戰列艦隊追上,最終被擊沉。


同樣,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作為歐洲最大、最先進的戰列艦,長250.5米,寬36米,這已經比埃塞克斯級要短出20多米,寬度也少10米,可是他的排水量也高達5.1萬噸級,比埃塞克斯級航母也大了1.8萬噸。和俾斯麥級差不多寬度和長度的日本大鳳號航母,長253米,寬30米,但是排水量僅僅2.9萬噸。

圖為美國海軍埃塞克斯級航母,他看上去比俾斯麥級戰列艦大得多,但是排水量要小的多。


總的來看,航母同尺寸要比戰列艦排水量小,從結果來看,是因為吃水深度更小,畢竟長寬差不多,吃水深度差一點就能查出許多來,但是這只是計算結果,造成航母吃水較淺,排水量較低的原因,主要在於其裝甲結構不同,內部結構不同。戰列艦可以看做是一個鐵甲堡壘,內部是裡三層、外三層的裝甲結構,比如側裝甲、防魚雷結構、上甲板裝甲、中層裝甲等,除了這些就是密集的隔艙結構,以防止軍艦被命中後損傷進水。

上圖為大鳳號航母,下圖為日本二戰時幾艘航母的尺寸對比。


這就導致從密度來看,戰列艦要大的多,除了裝甲和隔艙就是艦炮的機械系統和輸彈結構,還有動力設備的蒸汽輪機和驅動結構了,非常密集。航母則不同,航母內有機庫,機庫面積還很大,一般從艦首貫穿到艦尾,這個巨大的內部空間不產生任何重量,除了機庫,航母的裝甲結構也要弱很多,總是能被幾枚魚雷輕易擊沉,被航彈命中後也會迅速被炸出大洞,航母的防禦結構也不如戰列艦堅固。

圖為埃塞克斯級航母內部結構,可見其空倉部分很大,尤其是機庫。


所以,戰列艦就可以看做是坦克,航母則像是步兵戰車(內有巨大空間),看上去大小差不多,但是噸位上差距非常大,所以眼見不一定為實,宏偉雄壯的航母看著大,但是實際排水量比戰列艦要小。


海事先鋒


航母噸位大小主要取決於艦載機,二戰期間的艦載機都是螺旋槳飛機,滿載也就六七噸,起飛所需的跑道也就兩百米左右,靠自己的動力也能起飛。如今的現代噴氣式飛機,輕型戰鬥力都十幾噸,靠自己的動力根本無法起飛,要靠彈射或者滑躍式甲板,所以航母的結構更加複雜,噸位自然也要更大


小籠人


戰列艦嚴格來說,不僅僅是大,而是比較重,因為裝甲背覆帶佔了太多總重量,隨著飛機這種遠程打擊手段的登場,大規模設置裝甲帶這種如金鐘罩鐵布衫的被動捱捶的防禦理念已經過於古老,另外,航母寶貴的排水量要讓位給航速,所以,航母,尤其是那些"血統純正"航母,而不是戰列艦改或戰列巡洋艦改航母,看上去不小,但是它的重量卻比戰艦輕的多。


顫動的丹田


簡單來說,航母要往大了造,才能擴大空間,裝更多飛機。戰列艦要往小了造,才能集中防禦,增強生存能力。所以航母看著大,但實際排水量就小了。


381嗑藥炮警告


不奇怪,且不說二戰的航母大多都只是看上去比較大

先看看一些數據吧

衣阿華級戰列艦,米帝的終極戰列艦(當然其實並不是終極,蒙大拿級夭折了)衣阿華級戰列艦的指標大概是270米左右的艦長、33米不到的艦寬

而二戰堪稱中流砥柱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指標大概是這樣子的,艦長270米左右,改裝後能到273米,艦寬則有45米左右,改裝後更是能到58米

當然航母的艦寬大是很正常的,畢竟是飛機起降平臺

但航母的艦寬看甲板是沒啥意義的,看吃水線寬才有點意義

埃塞克斯級的吃水線寬僅有28米左右

所以頂多,埃塞克斯級的大小也就和衣阿華級差不太多

只是航母的飛行甲板很大,所以才看上去大而已

二戰航母的排水量和戰列艦究竟有多大差距?

再看一些數據

衣阿華級的設計排水量為四萬五千噸不到,還是控制在條約內的水平

而埃塞克斯級的標準排水量則只有兩萬七千噸

即使是改裝後的滿載排水量也就只有三萬七千噸不到

衣阿華級的改裝後滿載排水量都奔著五萬七千噸去了

所以即使看上去差不多大的航母和戰列艦依舊有著極大地排水量差別

為什麼看上去大小差不多,甚至航母還大點的情況下卻依舊和戰列艦有著巨大的排水量差距?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航空母艦的設計理念和戰列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航空母艦是一個載機平臺,雖然是一艘戰艦但本身基本不會直接參與到一線戰鬥中

(這裡所謂的一線戰鬥,指的是二戰中常見的炮雷擊戰,航空母艦遵循的是超視距作戰,通常是不會把自己暴露在火炮戰艦的火力範圍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雖然珊瑚海海戰開啟了超視距海戰的序幕,但縱觀整個二戰,起碼在戰爭前期以火炮戰艦為主的戰鬥依舊佔了大多數

而戰列艦作為曾經的海戰核心,防護能力是被極其看重的

畢竟戰列艦的三大指標中(速度,火力,裝甲)裝甲和火力往往是最被看重的

而防護能力要靠什麼達成?

那自然是厚重的裝甲,這就和陸軍曾經的重型坦克是一個道理,防護與火力,防護自然是靠厚重的裝甲(當然還得帶傾角)來達成的

為了更好的理解裝甲在戰列艦中佔了多大的比重,這裡還有一些數據

著名的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裝甲總重達到了18700噸,裝甲佔全艦重量的百分之四十,這個數據高居二戰戰列艦之首

而更加著名的大和級戰列艦的裝甲總重則達到了22,895噸,俾斯麥級的數據僅次於大和級

講個笑話,大和光是裝甲的重量就和埃塞克斯級標準排水量差的不多了

所以很簡單,戰列艦之所以排水量大,主要還是因為追求良好防護性所帶來的負面效果

也就是良好的防護=厚重的裝甲=排水量變大(負面效果就是需要更好的動力系統來保證動力,這不可避免的導致動力系統變大,進而全艦重量又會增加,這時候則需要更高效的動力系統,至於如何平衡就是取捨的問題)

那麼問題裡的另一個角色——航空母艦的裝甲又是什麼情況呢?

雖然沒有找到裝甲佔比以及裝甲全重的數據

但我們可以略微看一下埃塞克斯級的裝甲厚度

機庫:2.5吋(63.5mm)特殊處理鋼

防護甲板:1.5吋(38mm)

裝甲帶:2.5-4吋(63.5mm-101.6mm)

防水壁:4吋(101.6mm)

指揮塔:1-1.5吋(25.4mm-38mm)

舵機:2.5吋(63.5mm)

除了裝甲帶的四吋裝甲以外,其他的裝甲基本約等於沒有

當然,這是和戰列艦相比

我們再看看衣阿華級的裝甲情況

側舷裝甲帶307毫米(傾斜角19度)

水密隔艙287毫米

甲板裝甲190毫米

炮塔正面裝甲500毫米

炮座295至439毫米

這有可比性麼?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裝甲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一艘正規航空母艦的裝甲甚至不如重型巡洋艦

所以用航母和戰列艦比排水量?沒啥意義,就算航母看上去大,但和戰列艦比排水量,那可真是弟弟

我猜有人會說航母不還會帶飛機麼?

一架F6F的空重也就3噸左右

一架SB2C的空重不超過5噸

一架TBF的空重也不超過五噸

按照埃塞克斯級的36 37 18配置

這些飛機加起來連四百噸都不到,在戰列艦動輒一萬+噸的裝甲面前連個弟弟都算不上

所以說來說去很簡單,看著差不多大,但艦船本身的構造卻是天差地別

航母和戰列艦比排水量毫無意義

至於現代的十萬噸航母,那都不是一個時代的東西了,更沒可比性

以上!~


響寶寶改二甲


的確,如果你認真去對比7000多噸的定遠級鐵甲艦的體積和現在1300噸級的056級護衛艦的長寬是差不多的,而日本長門號戰列艦和赤城號航母有一張著名的合影,在合影中,赤城號航母無論是長寬都比長門號戰列艦要大,但是長門滿載4.3萬噸的滿載排水量是要大於赤城號4.1萬噸的滿載排水量的。那為什麼戰列艦比航母重,但是看起來卻比航母小很多呢?那主要是因為裝甲厚度的問題,戰列艦無論是側舷還是內部都大量厚重的裝甲,而航母雖然也有,但是裝甲不僅少,而且也更薄。



其實除了裝甲厚度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俯視的角度來看,巨大的飛行甲板擋住了航母的艦體,其實航母的艦體並沒有飛行甲板那麼大,軍艦為了降低在水中航行時的阻力,艦體的設計都是紡錘型的,也就是中間粗兩頭細,而且速度越高的軍艦的艦體也就越長,但是這樣子的設計並不利於飛機的起降,所以為了鋪平空檔,航母的飛行甲板的寬度都是以軍艦最寬的地方為標準。所以從頂部俯視的話看到寬大的飛行甲板並不是航母的全部重量。準確的說戰列艦是"U"型的艦體,而航母是"V"型。



而且航母為了容納飛機都會有一個很大的機庫,而機庫雖然體積大,總的來說是個空心的船,但是重量並不大,而戰列艦的重量可是實打實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空心蘿蔔。


一本正經的扯淡


因為戰列艦的密度比航母大


不是貝勒爺


因為航母沒有戰列艦上動輒就幾千噸一個的主炮塔和百多米長的幾百毫米厚的主裝甲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