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導語:文學其實是沒有邊界也是沒有重點的,其最終的走向以及最後的形式是不得而知,但是對比大多數文明文學的發展開端,我們會發現,詩歌這一文學形式,似乎是大多數文明文化的開端,例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其中的《伊利昂紀》《奧德修紀》皆是採用詩歌的形式完成的。在我國同樣是如此,可以說中國的文學史因為詩歌的存在變成了一部精彩絕倫的詩歌史。而詩歌的出現,很大程度是因為古代先民文明落後。難以形成篇幅較大的文章,而詩歌短小明瞭,而且便於記憶,加上當時記載材料稀少,詩歌易於吟唱,便於傳播,同時更是可以將複雜的感情於其中表現出來。而說到先秦時期的文學代表,尤其是詩歌的代表作,一定離不開孔子所修訂的《詩經》和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這二者一個是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一個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詩經》的成熟過程可謂較為曲折,孔子在編訂時將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最終選定了305篇收錄其中。這305篇詩歌,來自當時春秋時期各國的民歌,詩歌內容涵蓋廣泛,包括農事、祭祀、戰爭、男女愛情、甚至有的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可以說,通過研究詩經詩歌的內容,可以使我們對當時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的文化、經濟、政治得到全面的認識。

第一部詩歌總集

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作品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每一首詩歌都可以跟隨著樂曲進行演奏。而在詩經中主要將其分為三大類,即風雅頌三大類,而這些詩歌的來源非常廣泛,以當時的中原地區為中心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向西至陝西,往東至山東,可以說涵蓋了大部分的黃河流域地區。因此其中收錄的詩歌都非常就有代表性,突出反映了上至貴族下至農民的生活,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詩經》書影

在《詩經》中,所謂的"風"則是指當時各地諸侯國的不同地區的音樂,主要反映的是當時除了西周都城所在地區之外的其他地區的社會風情,描寫了各地不同的民俗風情、農業狀況、政治概況,語言上較為通俗化,甚至還有各地的方言。而"雅"所涵蓋的內容則較為正統,主要是當時周王朝都城所覆蓋的地區的詩歌音樂,乃是朝廷為周天子演唱是採用的音樂與詩歌。至於"頌"主要是指祭祀之歌,包括了周朝正統的祭祀用歌還有孔子故鄉魯國的祭祀之歌,甚至於收錄了前代商朝的一些作品,但是數量相較於前兩者,則比較少。

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諸侯國分佈概況

我們所看到的《詩經》乃是經過孔子篩檢之後形成的,原來的詩經數量龐大,多達數千首,這些詩歌最初是經過當時周王朝的樂官整理而成的,有包括樂官自己從民間採風而來的詩歌,也有各個諸侯國進獻而來的詩歌。但是這些詩歌並沒有確切的分類,在孔子重新編撰修改《詩經》之前便已經在各個諸侯國廣泛流傳,在包括祭祀、外交活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周朝輔政者召公

在西周時期,施行禮樂教化,《詩經》中的作品,既可以用來進行祭祀活動,臣子用其中故事對君王進行勸誡、乃至在宴會上進行演奏,又成為了教育教學的一部分,因為西周禮樂制度在當時地位極其重要。因此這使得《詩經》得以快速傳播在各個地區,同時包括諸侯士大夫經常在各種場合當中朗誦《詩經》中的篇章,藉此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感情或者說對其他人的勸誡。《詩經》的地位日益凸顯,這也是為什麼孔子會選擇重新修訂《詩經》而不是其他的作品。

漢代《詩經》的研究

總的來說,《詩經》在經過孔子重新修訂後,越來越多的讀書人開始研究詩經,因而到了漢代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詩經》的學者,這些學者各有所長。首先出現了"三家詩"在漢代初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三家就是當時齊地的轅固、魯地的申培、燕地的韓嬰,這三位學者當時研究《詩經》皆有大成,同時向外教授《詩經》,而且皆為官學,三家各有所長。

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三家詩

但是隨著晚於"三家詩"的"毛詩"的出現,"三家詩"逐漸被"毛詩"所取代,那便是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對於《詩經》的研究註解,雖然"毛詩"並沒有被當時的西漢官方承認為正統的研究《詩經》的官學。但是在民間的受眾卻非常廣泛,學習的人非常多,漸漸壓到了"三家詩"。最終漢代以來所流傳下來的關於《詩經》的研究,最終只剩下了"毛詩",因此我們現如今所看的的《詩經》便是"毛詩"。

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毛詩

所謂"毛詩",代表作便是《毛詩故訓傳》,這是自《詩經》誕生以來,保存下來的年代最久有、內容最完整的有關於《詩經》註解的古籍,《毛詩故訓傳》對《詩經》中的字義進行詳盡的註釋,為當時學習《詩經》的人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同時在註釋的過程中大量引用了先秦時期的詞句,也為後世考據先秦文學的字義、詞義等提供了依據。

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鄭玄

同時呢又由於《毛詩故訓傳》的獨特性,流傳下來的關於《詩經》註釋的只此一家,導致後世所有研究《詩經》的學者,皆是圍繞《》毛詩故訓傳展開的。例如東漢末年時期的鄭玄在"毛詩"的基礎上做了《毛詩傳箋》對《毛詩故訓傳》進行解釋。到了唐代,大儒孔穎達又進一步對《毛詩故訓傳》《毛詩傳箋》做了解釋,而成《毛詩正義》。這些學者對於《毛詩故訓傳》的再註釋、再解釋,使得其在學界的地位日益高漲。

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孔穎達

另外,還有關於《詩經》中在每一篇詩歌前關於講述詩歌主題的序言部分也形成了專門的學問研究,《毛詩序》中將序言分為小序和大序,後世的學者主要爭論點在於詩序的作者是誰,漢代鄭玄的《詩譜》一書中,認為"大序"為是孔子徒弟子夏寫的,"小序"有的是子夏寫的,有的是毛公寫的,但是歷代研究《詩經》的學者並不是全部認可這一說法,孔穎達、鄭樵、朱熹等歷代學者均有自己的研究與看法。因而使得對於《詩經》的研究百花齊放,各不相同。

《詩經》的總概

雖然孔子對於《詩經》進行了刪減、修改,最終只餘下了305首,但是這305首收錄的詩歌可謂字字珠璣,內容涵蓋廣泛,可以說,但從這305首詩歌,我們便可以窺的西周至春秋五百年曆史之間社會的風貌變化,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各個國家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詩經》中,詩歌所描繪的具體的內容包括祭祖頌歌和對周族史詩的描述、農事、燕饗、怨刺、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等。

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衛風·碩人》

這些詩歌都有著具體的講解,例如《生民》一篇,便講述的是周朝先民的故事,其篳路藍縷的鬥爭,以及周朝先祖的來源;再如《黍離》《相鼠》等文章,乃是典型的怨刺詩,深刻的表現了人民在苛政下的生活,又具強烈的諷刺意味;《摽有梅》《將仲子》《子衿》等,屬於愛情婚姻的詩歌,所展現的便是男女之間愛情故事,描寫了男女之間相互傾慕、愛戀之情。

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戰爭描寫

《詩經》在其寫作手法及表現方式上與《楚辭》有著極大的區別,《楚辭》的內容上主要用來抒情,隨意情感強烈,浪漫主義色彩明顯;但是《詩經》則不同,其內容在於寫實,用樸素的方式展現出那個時代真實面貌,同時呢在借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以及志向。因此在為了更好的展現所抒發的感情,便採用了賦比興的創作手法。在吟誦詩歌之情先使自己的感情得到調動,而後在吟誦的時候不論是直接詠物,還是藉助他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都使得詩歌的感情飽滿充滿親和力。

我國中原地區最早現實主義風格詩歌總集

詩經"風""雅""頌"

同時《詩經》的出現開創了我國詩歌歌物詠志的傳統,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後世詩人對於詩歌的創作,使得我國古代詩歌乃至現在抒情言志一直是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並且《詩經》的注重現實的創作,也引起後世創作的共鳴,詩歌起到了針砭時弊、反映現實的作用。

總結:在中國文學史上,詩歌的地位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從先秦詩歌包括《詩經》《楚辭》在內的廣泛流傳,直接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詩歌在之後一直都是經久不衰。漢代樂府的流行、到唐詩宋詞的興盛、元曲的崛起、乃至近代詩歌的形成,我們不難發現,《詩經》的身影也從未消失,不論是對後世詩歌格律的影響、還是體裁的影響,都非常深刻。《詩經》的研究價值不僅僅是其在文學領域對其藝術手法等研究,其對於先秦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方式都是鮮明的反映,甚至於可以佐證考古發現中的一些現象。可以說,正是因為《詩經》的出現,才使得中國在數千年的發展中逐漸變成了是的王國,甚至從未被超越乃至不可超越。這是罕見的相對於其他文明,作為古文明從未中斷的國家,詩歌在其中貢獻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詩經》中所有作品的作者來源皆是不明確的,沒有具體可考,或許這些作品不是一人而作,這是無數先民的智慧的集合與表現,每一首詩歌都是先民精神的承載與保存。

《詩經》

《中國詩歌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