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恩威並用,他一舉收復外蒙古,結局讓人惋惜

​在清朝之前,是沒有內外蒙古之說的,之前整個蒙古地區是按照地理分為漠南和漠北,是以戈壁沙漠劃分的。自秦朝起,“大漠”一詞就經常在史書中出現,這個大漠就是指戈壁沙漠。

臨危受命,恩威並用,他一舉收復外蒙古,結局讓人惋惜

清前期地圖

到了清朝時,在皇太極時期,漠南蒙古諸部落率先向清朝屈服,而漠北蒙古諸部則一直到康熙年間,在準噶爾部的打擊壓迫下,才決定歸屬清朝,以期得到保護,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多倫會盟。漠北蒙古在清朝時被稱為喀爾喀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

清朝後期,內外蒙古的字樣開始出現在清朝的文字記載中。

自從消滅準噶爾叛亂後,蒙古地區沒有出現大的波動,但是清朝覆滅後,外蒙古的王公貴族在沙俄唆使和利誘下,開始了一系列的獨立活動。

等到1913年時,外蒙古雖名義上是自治(之前宣佈過獨立,後又取消),實際已經淪為俄國實際控制,而中國對外蒙古,則從主權淪為了宗主權。

根據1913年簽署的《中俄聲明文件》規定:

1、“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古的宗主權”;

2、“中國承認外蒙古的自治權”;

3、“中國允諾不於外蒙古境內駐軍、設官、殖民,外蒙古自行辦理內政並整理本境一切工商事宜”;俄國也答應“不派兵、不殖民、不干涉外蒙古內政”;

4、“中國承認俄國的調處”;

5、“凡關於中俄兩國在外蒙的利益等問題均應另行商訂”。

這是典型的不平等條約,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面對俄國的步步緊逼,只能據理力爭。

雖然國力不如俄國,但是在收回外蒙古一事上,北洋政府沒有放棄,而是靜待時機。

終於機會來了,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國內局勢混亂,無暇顧及外蒙,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認為必須趁此機會一舉收回外蒙,取消其自治。段祺瑞認為:外蒙橫亙俄疆​五六千里,倘入俄人之手,國事將不堪言。

​段祺瑞派徐樹錚全權處理收復外蒙事宜,而徐樹錚接下來的表現,註定將載入史冊。

臨危受命,恩威並用,他一舉收復外蒙古,結局讓人惋惜

徐樹錚

徐樹錚領命後籌建了西北邊防籌備處,調軍備戰,為了麻痺敵人,對外則宣稱準備對德作戰(當時是一戰時期),1919年10月,徐樹錚率軍進軍庫倫(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拉開了收復外蒙古的序幕。

因為俄國的革命引起了外蒙古高層的恐慌,當時外蒙古高層對是戰是和舉棋不定,對堅持自治還是取消自治猶豫不決,外蒙古軍隊對徐樹錚的大軍則基本沒有什麼抵抗,而徐樹錚不僅用武力,還用起了手腕,對不服從者,他在門哥託草原擺了一場鴻門宴,殺一儆百,震懾了堅持自治的外蒙人士。

對於外蒙高層,徐樹錚也開始分而攻之的策略,徐樹錚得知,活佛以下有四個重要人物,唯有內務長巴特瑪多爾濟是四個人中年齡最長、地位最高的實權人物,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與活佛之間有矛盾,徐樹錚決定利用這個矛盾,恩威並重,從巴特瑪這打開突破口。

​徐樹錚多次約見巴特瑪,指出活佛對巴特瑪的猜忌和不公,在公開場合,徐樹錚也對巴特瑪多爾濟極為尊重,並告訴他只要“盡力以自託於中央,中央必全力相保,保證其權力不受影響”。

隨後巴特瑪多爾濟多次面見活佛,但是對於取消自治一事,活佛均推脫要等待會議研究,其實活佛就是想拖延,等著俄國或者國際來干涉,對於活佛的想法,徐樹錚心知肚明。

恩的一面過後,徐樹錚開始了威的一面,他對巴特瑪多爾濟說:“活佛向來辦事不待會議,今不能獨待,外蒙為國家領土,我為外蒙長官,有彈壓地面之責,不能坐視,請往告活佛,明日速應則以,不應則速拿解入京,聽政府發落。”

徐樹錚的這番話說得相當嚴厲,表明如果外蒙高層不同意,則要將其捉拿問罪。

次日夜晚,徐樹錚又直赴巴特瑪多爾濟住處,出示他新擬8項撤治條件,逼其簽字,並警告巴德瑪多爾濟說:“寬限一日,夜晚須解決,否則拿解者不止一佛,執事(指巴特瑪多爾濟)雖老,亦當隨行!

這話說得比前一日更厲害,前一日還說要捉拿活佛,結果到今天就是如果不同意取消自治,連巴特瑪多爾濟也要捉拿。

臨危受命,恩威並用,他一舉收復外蒙古,結局讓人惋惜

徐樹錚與外蒙古王公合影

巴特瑪多爾濟聽了以後嚇得戰戰兢兢,第二天便趕緊召集王公和喇嘛開會,擬出了請求撤治的呈文,馬不停蹄地交給徐樹錚,徐樹錚為昨日的魯莽向巴特瑪多爾濟道歉,隨後立刻將呈文送至北京。

11月22日,大總統徐樹錚批准外蒙撤治呈文,至此外蒙古全境重新被置於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據說當消息傳到北京時,段祺瑞正在下棋,聽到此消息後推盤而起,高興的說:“矇事定矣”。

此後的幾個月,徐樹錚又多次赴蒙,為鞏固外蒙獻計獻策,親自制定治蒙方案,包括大力開展教育、建立銀行、鞏固邊防等。外蒙古取消自治後,徐樹錚曾寫詩一首:

衝寒自覺鐵衣輕,莫負荒沙萬里行,

似月似霜唯馬嘯,疑雲疑雨問雞鳴.

中原攪轡信孤憤,大海回瀾作夜聲,

且促氈車趁遙曙,沉沉閶闔漸清明。

徐樹錚入蒙的軍隊連一萬都不到,而且國事艱難,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收復領土,實在難得。這首詩足見徐樹錚的雄心壯志。

臨危受命,恩威並用,他一舉收復外蒙古,結局讓人惋惜

收復外蒙讓皖系的威信大漲,加劇了其他派系與皖系的矛盾。正當徐樹錚雄心勃勃的治理外蒙時,國內戰爭又一次風起雲湧,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徐樹錚的西北籌邊使也被免去,徐樹錚還被徐世昌下令通緝,最後遠走日本避難。

收復外蒙的大好局勢就這樣在內亂下煙消雲散,隨著徐樹錚的離開,外蒙再次走上自治的道路,而騰出手的俄國在一年後捲土歸來,外蒙再次走向了獨立。

徐樹錚的事蹟不應該被遺忘,因為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徐樹錚臨危授命,一舉收復失地,功勞不在當年左宗棠之下,尤其在其中所展現的智慧、膽識,讓人敬佩。可惜,這樣的英雄壯舉如曇花一現,一手好牌,最終被內部爭鬥打亂,讓人遺憾、痛心。

參考資料:傅鵬翔《徐樹錚收復外蒙古始末》 檔案時空2010年第3期

《晚清北洋》

《先父徐樹錚將軍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