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蒙田說過:教育孩童首重激發興趣和愛心,否則只是填鴨式的灌輸,毫無意義可言。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尤其是在上學的孩子,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能夠考上名牌大學。然後出國深造,成為高學歷、高素質的精英。

現在的社會競爭比往年更加激烈,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落後於同齡人,今後在事業和財富等方面,都和別人有很大的差距。

在很多父母心中,孩子學習一定要取得最好的成績,即便是熬夜讀書,也要在每個科目都取得進步。日後考上北京、清華、復旦等大學,父母的臉上也有面子。

孩子是什麼?孩子是父母意志的延續,但是好多家長都把孩子當成自己夢想繼承

他們早年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了孩子之後,便會讓孩子強行完成自己的理想。

出於這種想法,家長就會對孩子制定更高的目標,更嚴格的要求。但孩子的心中,對理想和前途都有自己的想法。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如果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期盼,父母就會用各種方式辱罵孩子,說孩子"沒出息"、"笨得要死"等等。

但是父母對孩子沉重的愛和過高的期望,真的是孩子奮鬥的催化劑嗎?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很多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考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成績,擔心受到父母的責罵和懲罰,就會依然選擇跳樓。

我看過其中的一些視頻,孩子跳樓前的表情,堅毅而又絕望,他們沒有任何的猶豫,就像是"死士"一般毅然"赴死"。

父母的嚴格管理和高期望,是禁錮孩子的枷鎖,是毀掉孩子的致命毒藥!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比起孩子能否考上名牌大學,孩子的心理成長不容忽視。

去年最火熱的家庭教育劇《小歡喜》,肯定很多父母都看過,也會感慨父母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劇了很多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都有真實的案例,孩子也會引起共鳴。

還記得劇中英子的媽媽宋倩嗎?她也是一位老師,知道孩子分數的重要性,對女兒的學習也是管教地非常嚴格。經常在家中給孩子做各種試卷,不管孩子是否願意。

她的女兒英子,喜歡天文,經常在節假日的時候去天文館做義務講解員。

但是媽媽為了女兒的成績,開始管教孩子的一切,不許孩子去天文館、不許玩樂高,放假的時候必須在家做試卷。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兒考了年紀第二的時候,媽媽臉上的失望,還嘲諷說:"考了年紀第二有什麼還高興的,沒有考第一在我心中就是失敗!"

然後收起了女兒的有玩具,最終怎麼樣呢?

英子的學習成績不斷下降,還因為媽媽的一度緊逼患上了抑鬱症!差一點要跳河自盡!

那一刻,媽媽才恍然大悟,原來分數在孩子的心理健康面前,一文不值!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多年的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孩子在父母高壓下,雖然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智力水平,卻因為心理不陽光,容易出現抑鬱症自殺這類問題。"

李玫瑾教授還特別強調:"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陽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陽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在孩子的學習和心理健康之間取得平衡呢?

1. 父母以身作則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說"爸爸媽媽是為了你好",其實只是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為也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順,就是叛逆。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必然讓孩子看書,自己先要養成看書的習慣;讓孩子不要玩手機,父母也要減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的頻率。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2.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在失敗中成長

失敗是成功之母,孩子在自由成長的環境中,嘗試失敗,才能夠愈挫愈勇。生活中,家長多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獨立自主性強的孩子,學習和生活也都不會父母操心。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3. 適當地放手和施壓,給孩子寬鬆有度的環境

家長教育孩子放風箏,既要讓孩子更高,也要適當地引導孩子前進的方向。

孩子生活在寬鬆有度的生活和學習氛圍,學習也就更加有動力。

《奇葩說》中,辯手陳銘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孩子一方花園,給孩子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孩子的教育任重道遠,家長們一定不能鬆懈!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想要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如果從小不教育孩子是非對錯,孩子的觀念裡這一部分就會缺失,孩子就會離正確的路越走越遠,終有一天,會鑄成大錯。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孩子就像是奔騰的駿馬,家長給孩子創造遼闊的原野時,也要時不時地給孩子奔跑的動力和方向。孩子才能夠自由地奔跑在成功的"康莊大道"。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例如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10冊不過是69.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下方可購買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必須要讓他活得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