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羅偉鵬 莫雨/文 國樑 嚴造新 網絡/圖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崇左市龍州縣小連城主炮臺 (嚴造新 攝)

古代城牆,從結構和功能分,主要由牆體、女牆、垛口、城樓、角樓、城門和甕城等部分構成,絕大多數城牆外圍還有護城河;從建築的原材料分,分為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青磚砌牆、石砌牆和磚石混合砌築多種類型。在修建城牆時,建築工匠們會用大量石頭進行拼接,石縫之間,往往會用石灰、米漿、粘土等按比例澆築在一起,增強城牆的抗打擊能力。到了冬季,人們還會往城牆的斜坡上倒水,待牆面結冰,神仙都爬不上去。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龍州小連城 (嚴造新 攝)

龍州小連城是清朝晚期廣西提督、抗法名將蘇元春為抵禦外夷入侵、保衛邊疆安定而修建的軍事防禦工事,是廣西提督府從柳州移駐龍州後的廣西全邊軍事指揮中心,始建於1887年,1896年建成。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崇左市太平府古城城牆

平府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牆為土石磚結構, 太平古城牆城牆“高二丈一尺,厚一丈一尺,周圍六百四十二丈。分設東、南、小西、大西、北五城門”。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富川城牆

富川古明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有東、南、北三座城門,大部分城牆、部分城壕基本上保存完好。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貴港貴城遺址南城牆基址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貴港貴城遺址南城牆基址

在近幾年貴城遺址的考古發掘中,不僅發現了漢代的城壕及唐宋至明清時期的城牆,還發現了大量秦漢至明清時期的遺蹟遺物。漢代城壕及牆基表明,至遲在南越國時期,貴港已有“城”這一實體存在。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桂林靖江王府城牆

桂林靖江王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九年(1376年)基本建成,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故靖江王城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間還早30多年,王城外圍有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牆。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來賓市象州縣軍田村古城有“城”又有“郭”

《前漢書·嚴助傳》載:“越為人眾兵強,能難邊城。”約在戰國時期,已有軍田城池。城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300餘米。現殘存底寬約10米、上寬3米餘、高8米多、長800多米的土夯城牆。據村中老人回憶,軍田村四圍在20世紀50年代還存在比較完整的古城牆和東、南、西、北四個古城門。只可惜後來銅鼓墩、四個古城門和古城南、西、北三面的古城牆已被人為拆毀。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柳州東門城樓

柳州東門城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廣西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城門樓。現今城牆、—垛口及女牆多為90年代維修時恢復的。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南寧古城牆(國樑 攝)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南寧古城牆(國樑 攝)

據史志記載,南寧自唐代開始築城,城牆高三丈一尺,厚二丈五尺,內外砌青磚,中填黃土。南寧從晉代大興元年建晉光郡算起,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 南寧規模較大的古城牆有兩處,一處是唐朝時期修築的,一處是宋代建置的。唐城牆簡陋,城基均為泥牆慈竹。宋城牆為磚石結構,城牆高9.6米,寬為7米,明代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又增高1米,所以高度足有十米多。從20世紀初開始,城牆被逐步拆除,到1956年,古城牆被全部拆除。直至2004年,在邕江大橋北岸東側發現一段僅存的古城牆基112米。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梧州目前僅存可見的明代古城牆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永寧州城城牆(桂林市永福縣百壽鎮)

永寧州古城,在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軍事上曾起過極重要的作用,是兵家必爭之地。每次改朝換代,永寧州古城必遇兵災戰火。但它能歷經五百多年風風雨雨還能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上林智城城牆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中國僅存的唐代壯族王城上林智城城牆

智城是唐代澄州刺史韋厥隱居地建築,曾是唐代澄州的州址,建於公元634年至682年。時間久遠,現存城牆四道,城池三張,水井一口,另有石器及少量陶瓷器、磚、瓦殘片。

廣西各地古城牆,帶你回到那軍旗獵獵、金鼓喧天的時代

中國唯一水上古鎮城牆丹洲城牆(國樑 攝)

當代,城牆的原本作用已經消失。但是,作為城市興衰榮辱的親歷、見證“者”,城牆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的歷史、文化符號,值得人們去品讀和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