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一定需要吃藥嗎?


發熱一定需要吃藥嗎?


當我們感到頭暈腦脹、四肢痠疼、疲倦乏力時,我們經常會習慣性地用手摸一下額頭,或用體溫計測量一下體溫,以證實自己的猜測:發熱了嗎?

發熱不僅會讓人感到不舒服,而且還是傳染病的病症之一。有時,它還會引發痙攣,甚至可能造成大腦損傷。目前,應對發熱的做法主要是服用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布洛芬等藥物來降溫。

但是,長期以來,人們都在擔心這些藥物的副作用,畢竟它們干擾了身體對感染的自然反應。然而,這些疑慮往往會被忽略,因為服用退燒藥可以緩解身體的不適,防止高熱損傷大腦。幼兒特別容易發熱,有些家長擔心發熱傷及大腦而影響智力發育,通常會在孩子一發熱時就喂退燒藥。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些常規的治療方法是錯誤的,甚至可能威脅生命。一些新的研究開始轉向支持一種古老的看法,即發熱是身體與疾病鬥爭的一個重要策略。相反,吃藥退燒可能不利於身體恢復。


這一古老的看法可以追溯到2400年以前的古希臘。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認為,發熱對身體是有益的。直到19世紀中葉現代醫學的出現,發熱才被視為對身體有害。這個轉變有其醫學觀念的起源:體內平衡。這一觀點是18世紀60年代由法國醫生克勞德·伯納德所提出的。它涉及為了健康需要而在一個狹窄範圍內維持機體內環境的能力。偏差超出這個範圍則被認定需要矯正。最明顯的偏差是發熱,其嚴重程度可以用一個漂亮的小工具——用汞填充的體溫計精確測量。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退燒藥,如撲熱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它們可以迅速降低升高的體溫,緩解患者的症狀。逐漸地,發熱被看成是應該不惜一切代價控制的體徵。

那麼,這種常規的治療方法到底正確嗎?美國田納西大學的生理學家克拉克?布萊特思研究發熱超過30年。他認為,從演化的角度看,發熱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對抗疾病的特殊機制。這種現象不但出現在人類身上,在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身上都存在。當免疫系統感受到感染後,體內會產生一種被稱為“致熱原”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作用於在大腦深處的下丘腦,使體溫升高。通常,人體的正常溫度在37攝氏度左右,一旦身體發熱,體溫就可能上升到39攝氏度,甚至40攝氏度。

通過研究人體的免疫系統,研究人員發現許多抵禦疾病的機制在溫度較高的條件下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體溫升高會增強免疫細胞——T淋巴細胞集中到感染部位的能力。此外,T淋巴細胞在受刺激後會產生一類信號傳遞蛋白“細胞激素”,它會促進細胞分化和分裂,而人體的高溫會減少其負面影響。

事實上,發熱對於許多細菌來說是個壞消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微生物學家加思·狄克遜在對病毒性腦膜炎的對照研究中發現,一種名為腦膜炎奈瑟菌B的細菌在人體溫度達到40攝氏度時,數量減少了近90%。狄克遜指出,在感染初期,如果患者發熱時間更長一點,這種細菌的數量會大量減少。

在臨床方面,研究人員同樣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英國醫生加文·巴洛對他的肺炎患者進行了長期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入院時發熱越嚴重的患者,他們獲救的概率就越大。那些溫度低於36攝氏度的患者,入院後30天有三分之一死亡。相比之下,發熱的患者只有8%的人在同一時期死亡,而體溫高達40攝氏度的患者則無一人死亡。他還發現,在血液感染的患者中也有類似的現象。

這一結果令人震驚。但是,由於這一研究是在小範圍內進行的,因此無法排除一些其他因素起作用的可能性。例如,老年人往往不易發高燒,但卻更容易死亡。


如何處置發熱仍存爭議

儘管許多研究已經證明發熱有益於疾病的治療,但是發熱時是否要吃退燒藥依然是個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2005年,美國邁阿密大學的重症監護專家卡爾·舒爾曼對82例發高燒但沒有大腦損傷風險的危重患者進行了研究。無論患者的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或達到40攝氏度,是否進行藥物退燒都是隨機的。結果發現,吃退燒藥的患者有7人死亡,而不吃退燒藥的患者卻只有1個人死亡。不過,這樣的差異並不算顯著,並不能就此得出退燒藥有害的結論。而出於倫理方面的考慮,研究人員選擇放棄進一步試驗。

不過,這個試驗對常規治療發熱的方法提出了挑戰。它改變了舒爾曼的治療方式——他現在使用退熱藥少得多了。他說:“只有當患者由於發熱出現不適或出現不良的生理變化時,我才使用退燒藥。”

事實上,謹慎使用退燒藥並不意味著對發熱置之不理,發熱依然存在很大風險。英國劍橋艾登布魯克斯醫院的重症監護專家戴維·梅農表示,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不要對發熱進行處理。但是,有相當多的證據顯示,當頭部受傷或中風後,體溫升高對大腦是有害的。梅農認為,這一結論也適用於由病毒感染引起發熱的患者。

很多受感染的重症監護患者並不是因為細菌遍佈全身才病重,而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反應過度”,而發熱便是過度反應之一。此外,發熱會使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這是很多體弱的重病患者無法承受的。

不過,梅農也承認,退燒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被過度使用了。事實上,大多數醫生已經達成共識,即人們在感染普通流感後,尤其是兒童,發熱不一定就是壞事。過去,為了防止高熱驚厥,家長們通常會採用冷敷或洗冷水澡的方式給孩子降溫。現在,醫生通常會建議家長使用退燒藥,唯一的爭論是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是否安全。2007年,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協會制定的指南指出,發熱可能有益於兒童抵抗感染,只有當感染可能引起更嚴重的疾病時才應使用退燒藥。

那麼,對於高熱驚厥怎麼辦呢?制定指南的專家指出,高熱驚厥這類症狀幾乎不會對兒童造成任何永久性的傷害。事實上,退燒藥並不能阻止這類情況的發生。高熱驚厥可能不是由於高溫本身引起,而是由於體溫迅速攀升所致。當你發現孩子的體溫升高時,其實他已渡過了危險期。

人們究竟該怎樣應對發熱,目前仍無定論,還需要通過更多大規模的臨床調查和試驗來證實。不過,隨著對發熱的深入研究,總有一天發熱將不再會成為困擾人們的問題。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