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和《隋唐史》,你更喜欢看哪一部?

时代傻瓜李博士


《秦汉史》这是一部断代史,上起春秋末年,下至王莽新政。

一、秦

秦人以三晋之士(商鞅、范睢、吕不韦、尉缭、李斯等)发迹,然而三晋士人偏实用,文化之中针对千秋社稷的考虑要远少于齐鲁诸人,这也是统一的秦王朝只流传了几十年就完蛋的原因。

三晋之士也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是被车裂就是退逐。秦朝大概对东方的文化,也只是利用的想法,所以后来焚书坑儒,毫无怜悯之意。

当年吕不韦写《吕氏春秋》的时候,笔杆子大多是三晋齐鲁之人。文中时常提到对秦人的鄙夷之意,但是仍然可以悬在城墙上让大家看,想来秦人似乎也并不真把这本书当回事儿。

秦始皇把韩非子抓起来弄死了,不是说嬴政如何嫉妒贤能。不为我所用,则不当为他所用,这是秦人的哲学。韩非子写的东西虽然很好,很合嬴政的口味,但是其实也并不能作为行政纲领,也不能作为打败秦国的武器。所以,如果是在三晋或者齐鲁,韩非必不致死。

嬴政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吕不韦献姬也没给赢政他爹,而且献的时候嬴政都9岁了。嫪毒更不是吕不韦的对手,就算在后期,嫪毒也没成过气候。

司马迁写的《史记》,其实也有瞎掰的地方,比如“大阴关桐轮”纯粹就是胡扯。

秦朝的法律很残酷,这也是跟秦人的哲学有关的。

秦朝的道路还是很阔的,“要致富,先修路”的指导思想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

二、汉

刘邦就是一个无赖。刘邦手下的一帮家伙也都是土人,除了张良牛逼一点,是韩相之子。

汉朝开国之后,帝王将相也都还是那副德行,一批土老冒。律法制度什么的,都是照搬秦朝,郡县制度也是跟着秦朝怎么样他们就怎么样。甚至连秦朝的“水德”都不带换的,依旧尚黑。

因为秦末汉初打仗打得太狠,什么都没有了。刘邦看到一个县城,忘了叫什么了,特别大,感慨了一番:“几乎有长安大了”。

文景之治,也就是这两个皇帝特别勤俭,采用黄老之术治国,整一个“无为”。不过这样对老百姓还是有好处的,所以称做治世。

刘彻当皇帝的时候,国家有钱了,就开始拽了。把匈奴灭了,还没事就去封泰山,好像一共去了十多次。其实封泰山,也是跟秦始皇学的,汉武帝也就参照秦始皇,嬴政怎么折腾,他就怎么折腾,动静更大一点才好。在玩法上,并没有出什么新的创见。

那时候的皇帝和大臣的关系,也就是家长和家臣的关系。没有后来那么复杂。

开国的功臣们都死光了之后,就是用功臣的后代。等后代用完了,就没得用了,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考举,都靠推荐的。所以后世的大臣都是亲戚,比如霍光、卫青、王莽。所以后来汉朝官职爵位都开卖的了,反正也没人能当官,还不如卖了挣点零花钱。爵位可以用来抵罪,所以卖的还挺火。只有宰相这个职位是必须有爵的,所以当了宰相就会给一个爵。当然,比较高的爵位是不能买的了。

开国的大臣们的分封也少得可怜,几百户而已。结果后来的七国之乱,居然是因为分封的太大了,景帝听了晁错的建议,把大家的封地都变小了,大家就都不干了。还是后来的武帝聪明:你不是大么,平均分到你的儿子们。这样大家都不乱了,也都小了,干巴巴一个破城,就是一个诸侯了。

那时候诸侯还是要受地方官管的,所以诸侯都不去封地呆着,都在长安蹲着。汉武帝觉得这不是办法啊,就让你们干活,一干活就好,就能撤你了。不过大家好像都还乐此不疲的样子,就不去封地。

历法在这个时候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最开始的时候,是根据岁星(木星)的位置决定的年份,把木星在天上的位置12等分,于是就有了12天干的由来。但是木星跑一圈不是12年,所以后来,就干脆把12天干当作纪年手段,不考虑木星在哪儿了。因为木星跑着跑着会往回跑,不好定义,所以就把木星对应的天球上的位置叫做太岁,也定12个等分,这也就是太岁的由来。

中国的历法里面,朔旦冬至甲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代表天地之初,这样一来,4560年,干支复初,重新来一次。不过似乎也够了,到现在也才用了两千多年。

那时候的人也不懂怎么管钱,自从发明了钱之后,发现钱不是个好东西,弄不好就通货膨胀,那些家伙就说,钱不能用,还要用物品交换。不知道准备金也就罢了,怎么能让人随便铸钱呢?

汉武帝真能打仗,四周边都打了个遍,国土倒是大了不少。牛逼的是,不管派多大的官,都很牛,只要敢对天朝不敬,就把国家给端了。不仅仅张骞干这样的事情,好多人干过,甚至有一个公主的随嫁丫头都把人家国给端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话也真不是说着玩儿的。

四书五经也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形成的,最初只有《易》算经,有博士,后来《尚书》、《礼》、《公羊》有了博士,然后是《谷梁》。《诗》最开始也只有《鲁诗》,后来才有的其他的。最多的时候,汉武帝养了100多个博士。

所谓“封建”,就是“封邑建诸侯”的意思,跟“封建社会”其实没什么相干的。到汉武帝的时候,已经基本废除了封建制。

那时候地方官管的事情多,也没打算做好了就去朝廷当官,所以那时候的地方官人才还是很多的,好像比现在还牛。要不然如果写现在的历史,还有地方官能上史书么?

三、新

王莽不是个坏人,以前听刘秀的小说听多了,觉得王莽那简直是十恶不赦。历史上的王莽,竟然是禅让的皇帝。

不过王莽终究是一个书生,不知道怎么治理国家。取消币制,重新划分郡县,官职乱改名字,到最后,大家都不知道到底自己当的是什么官。因为刚接到旨意,是个什么什么官,过两天,一道旨意下来,变成另一个官了,再过几天,又回去了。这也太胡闹了,难怪刘秀反的那么顺利。


Mr张先森說


喜欢《秦汉史》


寇米根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秦汉史》和《隋唐史》你更喜欢哪一部

首先来说我更喜欢隋唐,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好多个,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人物。比方说隋唐演义中的山东响马出身的秦琼秦叔宝

成都王张显图

淮西王焦本忠

铜山王姚子林

双枪将定彦平

力大无穷的李元霸

燕山王罗艺

靠山王杨林

程咬金

枪法出众的罗成

尉迟恭等等人物让我们对隋唐时期的各路英豪满怀憧憬。看一看这些个策马扬鞭征战四方的英雄。再听一听单田芳的评书你会觉得。这才是男儿的天下。男儿的本色。





君无泪


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个人喜欢还是“秦汉史”的秦史。大秦550年的奋战,一统六国!太多的故事让人去感受。西战羌夷,东出函武。商鞅变法,白起坑赵等等。名将辈出的时代,大秦一统华夏!


闹闹小毛毛


秦汉史


领越农业


虽然隋唐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时代,但我个人更喜欢秦汉史,这是中国历史上更具化时代意义的时期,更具有创造和开拓精神的时代。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特别是文字的统一奠定了中国多民族一脉相承的延续。没有文字的统一,我们很难相信会有今天的多民族是一家的融合,这个意义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而汉代到了武帝刘彻时期更具开拓精神,他建立的丝路,不仅仅是疆域的拓展更是文化,经济,政治的拓展。











刘瑞海天知窑


这个比较难说,因为我都没看过


奇门初学者


我喜欢隋唐史,因为隋唐史中蕴含着更丰富多彩的文化。

汉朝打开了通向西域的大门,而西域文化真正融入中华文化是在大唐。大唐时期的音乐,服饰,舞蹈,诗歌,绘画,在我看来都比汉朝略胜一筹。

从史书记载来看,大唐的管弦乐盛大恢宏,气势非凡。既吸收来自印度佛教的空灵之调,也融合来自西域的粗狂之音,比如最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当然,影响大唐音乐最深的还是龟兹的音乐。西域人本就比中原人更擅长音律,随着西域文化的融入,西域使节也不断向大唐输送优秀的乐师,随着一同流入大唐的还有他们的琵琶,箜篌,鼓,笛子等管弦乐器。不仅如此,这些在皇室盛行的音乐,又通过民间教坊,传到了普通老百姓那里,可以说整个大唐社会都被音乐氛围包裹着,应该是比较幸福了。

虽然汉服也很美,但我还是更爱唐朝服饰,因为更自由。唐朝女性可以任性打扮自己,尽情展示自己,可以穿上胡装骑马出游,也可以穿上纱裙漫游集市。唐朝的女性妆容也明显比汉朝精致,当然也是受了西域热情洋溢的妆容影响。不管是唐朝女子额间的花钿,头上的步摇,嘴角的面靥,都是女性爱美意识大爆发的标志,也是一种文化进步的体现吧。

唐朝的舞蹈种类也很丰富。胡旋舞就不用说了,不管是姿态轻盈的胡姬,还是身形彪悍的安禄山,都跳得游刃有余。来自西域的粟特女子穿着绯红袍,绿锦裤,红皮靴,不停地旋转跳跃,应该类似现在新疆人跳的舞蹈吧,如此热情洋溢的舞蹈,谁人不爱?我想,大唐城市的氛围应该是热腾腾的,至少安史之乱以前是。除此之外,还有石国男童欢快的胡腾舞,塔什干女童轻盈的拓枝舞,都是难度系数很高,观赏价值也很高的舞蹈。

唐朝的诗歌和绘画自不用说,诗歌题材广泛,文字简练,文学价值相比汉赋更高,也更益于传诵,当然,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的加分,更是把中国文学推上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唐代的绘画艺术虽不及诗歌那般造诣,但也优于汉朝。不管是细致精巧的仕女图,还有生动的阎立本画像图,如今都是价值不菲的珍藏。

不仅如此,唐朝交通发达,大多数人都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何等潇洒的事情。且唐朝的物流水平优于汉朝,人们能体验到各国的灵巧玩意。旅居唐朝的外国人,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无限活力,不管是街头卖艺的小贩,还是酒肆当垆的胡姬,都使得唐朝比汉朝更加灵动,生活更加有滋味。如果给我一次选择,我真想回到大唐,去看看那般多彩的盛世。

总之,单从文化角度讲,我更爱唐朝。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文化,才是百姓之本吧。


书野


隋唐史,毕竟离我们近一些,改的人就少一些


达啵兔


对比《秦汉史》和《隋唐史》,我认为“秦汉史”更精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秦汉时期“百家争鸣”到“儒学至上”

从文化角度来看,秦汉时期的文化可以说是从“丰富多彩”到“儒学至上”的过渡,所以思想方面要比隋唐时期更“开放”的多,涌现出许多志士能人和思想家,而到了隋唐时期,儒学在社会上已经被“固化”,“新思想、新浪潮”显然不如秦汉史精彩。


二、秦汉时期“军事混战”到“对外扩张”

从疆域角度来看,秦汉时期的疆域可以说处于“上升期”的“扩张”,而到了隋唐时期,疆域版图主要是“防御性”保守。


三、秦汉时期“西域探索”到“丝绸之路”

可以说秦汉时期在“丝路”方面,属于“探索、探险”阶段,历史意义重大。其中的故事也更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