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統一六國的是秦國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君主專制的大統一王朝。在歷史長河的驚濤駭浪中,秦何以能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先後崛起後,一統六國實現統一?秦的祖先在殷商時期是負責鎮守西戎的諸侯,到周朝,因商紂王的兒子武夷叛亂,受牽連秦人被周朝處罰,被迫西遷淪為奴隸。直到秦先祖秦非子被周封為附庸(依附於大諸侯國的小國),在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才被封為諸侯。與其他諸侯國相較,秦受封諸侯較晚,地理位置偏僻,所以起初不受重視。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是怎樣崛起,並且一統六國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本人拙見,如有不妥望指正。

為什麼統一六國的是秦國

一、商鞅變法

商鞅,又稱:衛鞅、公孫鞅,衛國沒落貴族之後,法家派系,師從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另一說師從鬼谷子)。變法的另一位主人公伯樂——秦孝公嬴渠梁,孝公繼位時芳齡21,放現在也就是青年大學生一枚,其父秦獻公一生致力於收復秦河西失地,還沒實現願望就去世了,孝公雖然年輕,但是深感秦國的弱小與貧瘠,立志強國,發佈(求賢令)意思大概是:我知道我秦國現在不強大,不富裕,需要人才來幫我,給你高官厚祿云云~~。商鞅聽說了,就奔秦國去了。經過引薦,秦孝公與商鞅惺惺相惜,一個需要人才幫他強國富國,一個需要能讓他施展抱負的國家和全力支持他的君主,兩人一拍即合:變法!過程和歷史上每一次變法一樣,受到守舊勢力的反對,但是這倆哥們破除萬險,堅決變法,堅持實行,下面我們來看變法的內容:上圖就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正是因為這些變法的條令,秦國不管是經濟、軍事、政治、思想文化、民風民俗等都有了改變。法令施行數年,秦國收復河西失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光想象就美好啊)商鞅也因其功勞被封為商君。商鞅變法的成功取決於三點:①統治者秦孝公的支持。貴族反對?本公頂著;太子犯法?該咋處罰咋處罰;貴族犯法?太子都罰了你說呢。②順應歷史潮流發展,做時代的弄潮兒。③“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商鞅的意思是變法要看今天的實際情況,必須創新,並且堅守不動搖。後來商鞅雖被處死,但是他的變法卻被秦國延續使用,使秦國迅速趕上並且超過了山東六國,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商鞅變法也存在侷限性。司馬遷先生就商鞅的評價就相當不客氣:“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我想這也不怪司馬遷,變法內容有一條“燔詩書而明法令”,後來秦始皇將這句話貫徹的倒是很清楚。

為什麼統一六國的是秦國


二、秦國的地理位置

文中也提到秦國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不受其他諸侯國重視,正因如此也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優勢:東邊是潼關,函谷關,南面是大山,處於由黃河而形成的漢中平原上,有此地形秦國與六國相比,秦國不用擔心其他國家的進攻,先安用商鞅悶頭搞經濟軍事。地圖可看出魏國、韓國國土較小,處其他國家包圍之勢,需要時時提防其他國家侵犯。看嬴政滅六國戰略是遠交近攻,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就是先拿弱小的韓國開刀,韓國基本算是和平解放,然後是趙,和齊國說好“將來平分天下,別管我打別人”齊王樂呵呵的答應了,魏王哭了,兩邊鄰居被滅了,齊國不管他,得,第三個被滅,之後王翦就拿下富楚,燕國和東方齊國也相繼被秦王的雄才大略征服了。統一六國其功勞不可不說秦所處的位置,若把秦放在魏國或者韓國的位置,一打仗就容易腹背受敵,更慘一點可能會被圍剿。那統一六國真是應了那句:其路漫漫而修遠兮啊。

三、幾代明君,親賢遠佞。

為什麼統一六國的是秦國

自古以來,明君+賢臣是絕配,每一個強國盛世都是這兩個角色的相輔相成而出現的。秦國傳位幾十代國君,不乏沒有作為的君主,但沒有亡國之患,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的出現,將秦國一步一步推到了一統天下的舞臺。秦穆公時期,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擴大疆土,與晉國結好(秦晉之好:兩個國家你娶我嫁,你嫁我娶),他的繼承者們也都平平無大作為,直到戰國時期結束。秦孝公勵精圖治,重用商鞅變法,賈思勰有云“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戰之賞。傾奪鄰國而雄諸侯。”,孝公用他的謀略,為一統天下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孝公死後,其子惠文王繼承其志,雖然處死商鞅,但是法令還在繼續使用,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重用嬴華、公子疾、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司馬遷先祖),攻打魏國,滅掉蜀國,打敗楚國,把身後的義渠給打老實了,惠文王時代的輝煌可以說是大批能臣造就的,也體現了惠文王的識人善任,審時度勢之王者風範。繼承惠文王的是秦武王(看過羋月傳的人應該熟悉),秦武王公元前310年—307年在位,天生力大好武,志在問鼎中原,雖然僅在位3年,但他設立左右丞相,左相甘茂,右相樗裡疾,穩定周邊各國,制約楚國,平定蜀亂,但因其好與人比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也都居高官,在位期間,,後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意外身亡,死後無子,弟弟公子稷繼位,就是著名的秦昭襄王,嬴稷。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是昭襄王在位時發生的。昭襄王重用魏冉,范雎 ,白起等,長平之戰大破趙軍;滅東周;消滅義渠;似鯨吞蠶食,侵佔趙、魏、楚的城池。此時的秦國已經具備了一統天下的力量,滅掉東周也代表秦要將整個中原重新洗牌。昭襄王政治軍事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特別是重用范雎 ,白起等名將在軍事方面的成就,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也可以說是昭襄王時代造就了秦始皇的時代。昭襄王去世,其子孝文王嬴柱(嬴政的爺爺)在未僅三天就去世了。公元前250年,秦莊襄王即位,莊襄王是在呂不韋的幫助下繼承王位的,任呂不韋為丞相,剷除了周朝最後的殘餘勢力,後而在位3年英年早逝。太子嬴政即位,除掉呂不韋、嫪毐,重用李斯,尉繚,制定統一計劃,秦始皇十年之間滅六國,開疆拓土,統一度量,修築長城,大統一,進入了大秦帝國時代。由上所述,秦國自穆公霸業之後,萎靡了幾代,直到孝公變法,振興秦國,到秦始皇時期,數代國君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有作為,即使有過錯,但是瑕不掩功,整體秦國在這個期間國力是發展最快最強盛的,滅六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四、秦國民風勇武好鬥

秦人好鬥,就是喜歡打架,崇尚武力,朱熹在《詩集傳》:“賦也。秦俗強悍,樂於戰鬥。”特別是商鞅變法出臺的獎勵軍功二十公爵法,原來就一人參軍全家光榮,這好下好了,殺敵一人獎一級爵位,惠文王時期全國300萬人口,兵者50萬,六分之一啊,相當於現在我國大約2億人在當兵的比例。可見秦人本身勇武,加之賞爵,在打仗時不退縮,從失敗中奮起,為秦國統一提供了銳不可當的“敢死隊”,那麼秦國人這樣骨子裡的勇武基因是秦國在戰爭中取勝的關鍵嗎?我們來看1700年後,距咸陽約1500公里的明朝江浙沿海 ,一個叫戚繼光的小夥子正在鬱悶不已,原因:這個青年才俊正意氣風發要打倭寇,觀察地形,部署好戰術,結果倭寇來了,大明的這些兵都跑光了,幾次戰鬥下來,戚繼光都是秒變光桿司令。後來戚繼光反思了一下,不是我不行,是兵不行啊,怕死不敢打,敵人一追跑的更快了。後來轉折點來了,戚繼光出差,路過義烏這個地方,窮!(和現在不能比),後來發現了礦藏,老百姓瘋了,這是要發啊,後來確實富裕了,但是鄰居眼紅了,打群架,戚繼光就正好看到了這個改變他一生的群架:義烏人不管男女老少,抄傢伙就打,老子死了兒子上,老公死了老婆上,一句話就是義烏人精神“死磕”,戚繼光看的燃起了小宇宙,感慨:“征戰半生,天下強橫之徒,我大都曾見過,卻也從無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隨後,在義烏徵兵四千,加以訓練,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戚家軍”出世,正如戚繼光所想,這支隊伍打倭寇,所向無敵。在我看來,義烏人的“死磕”精神和秦國人勇武的精神異曲同工,團結,勇敢,加上本地彪悍的民風,秦王的軍隊蕩平六國,戚繼光的義烏軍戰無不勝。

五、六國攻秦,不能一心

日益強大的秦國是六國的心頭之患,那麼來看,楚莊王曾有問鼎中原之勢;“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的韓國;趙國邯鄲之戰的勝利;魏國稱霸中原近百年;田單也曾復齊國;燕昭王千金買骨聚才,各國也多次結盟攻打秦國,為什麼失敗了呢?來看歷次結盟攻秦的結果:第一次:公元前318年,五國結盟(無齊),合縱攻秦國,楚懷王為合縱長,義渠側攻秦,因楚燕消極戰爭,打哈哈,實際出兵僅魏趙韓三國,在函谷關被秦軍擊退,於修魚殲敵8萬,聯盟失敗。第二次:公元前298年,秦國打楚國,趙韓魏害怕,趁秦國剛打完仗疲憊,五國又聯合起來攻秦,終於擊敗秦國,秦國歸還韓國和魏國的土地。第三次:公元前287年,韓趙魏齊燕聯合攻秦,都不肯先打,後來秦王主動取消帝號,一人給點好處,隨即聯盟撤兵,因為各國目的不同,各有各的小算盤,喪失了滅秦最好的時機。第四次: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時期,由戰國F4中的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再次啟動合縱滅秦這個項目(無齊),河外之戰,追擊秦軍至函谷關,第四次河外之戰取得了勝利。第五次:公元前241年,攻秦五國組又出來了,(無齊)這次厲害了,因當時秦國兵力比較分散,打到了秦國函谷關內,離咸陽就七八十里,但是秦國及時集合兵力,聯盟兵力不支,第五次合縱又失敗了。五次攻秦,有勝有負,六國被滅的最終原因是群雄角逐的複雜環境中,國力的弱小,聯盟各國同床異夢,都為了自身的利益,無法團結一致的以秦國覆滅為目的,不能建立堅不可摧的滅秦聯盟。

秦國改革徹底,國富兵強,以強大軍事實力為後盾,再結合連橫戰略,和遠交近攻戰略,所以秦國獲得最後勝利。因秦國地理位置偏僻,不受重視,所以孝公任用商鞅制定了秦國統一天下所需的法律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經濟、軍事、政治都快速發展,兵力增強,六國後之而後覺。在連年征戰中,國君知賢善任,加上秦人勇敢,不退縮的精神,在多次看似氣勢洶洶實則各懷鬼胎的的聯盟攻秦中,保全秦國,在六國國力無法反抗之時,十年滅六國,橫掃中原。文中的五個統一條件,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秦國的勝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