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著,贾宝玉为什么嗔着张道士为他说亲?

我就是竹韵


贾宝玉嗔着张道士给他提亲,出现在原著第二十九回。贾母带一大帮人浩浩荡荡到清虚观去打醮,当中就包括宝玉、黛玉、宝钗这些小辈。到了那里,主事的张道士盛赞宝玉长得像当年的荣国公,同时想顺便给宝玉说一门亲事。

“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然而老太太张口就婉拒了。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既然贾母这么说了,张道士自然也无法再说下去,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贾母为什么回绝呢?很多人分析,是因为之前元春赐下的端午节礼,只有宝玉和宝钗的一样,似乎有撮合二人之意,再听张道士这口风,很可能说的那位小姐就是宝钗。这一系列蛛丝马迹让属意宝黛姻缘和不是宝钗和宝玉联姻的贾母警惕起来,虽然不能直接和元妃的意思对抗,但是装聋作哑拖延一下还是可以的。

这事告一段落了,但是当事人贾宝玉心里却大不自在起来,回到家开始发脾气。

……谁知宝玉一日心中不自在,回家来生气,嗔着张道士与他说了亲,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不再见张道士了,别人也并不知为什么原故……

到底是什么缘故,让宝玉嗔着张道士为他说亲这件事呢?归根结底,还是跟宝玉对黛玉的情意有关。

那时宝玉和黛玉正是少年初长成,彼此都有了对对方的一段心意。碍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又不能明言,于是经常莫名其妙闹别扭,其实就是想试探对方的心意。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过来人都知道,彼此心意未明,正是恋爱中最焦虑的阶段。就好比一个男孩子喜欢一个女孩,但彼此没有公开,偏偏这个时候有人打岔,公开说要给这男孩介绍对象。男孩单身谁都知道,自然不好回绝说不要,但这样一来,弄不好自己心仪的对象就敏感多虑,容易因此而误会,严重一点的话说不定就放弃他了。男孩能不心焦吗?

张道士一开口提亲,宝玉就面临了这样的窘境。这困窘,具体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不能自主决定自己婚事的惶惑。

按照当时的封建礼教,少男少女到了一定年纪,就可以由长辈张罗亲事了,私相授受是不行的,那时不允许自由恋爱。宝玉和黛玉那时还不到十五岁,虽然按贾母的说法,是可以再晚一些再考虑婚事,但如果要提亲的话,这也算正常年龄了,毕竟比他们更小的史湘云那时都已经说好了婆家。

所以,代替荣国公出家、享有贾府众人礼节上必须表示尊重的身份的张道士,在这个时候为宝玉提亲,明面上是很说得过去的。一来宝玉年龄到了,“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二来作为长辈表示关心,很合理呀。实际上,以张道士那个身份,他要是开了口,估计也只有贾母这个同辈人能表态,其他包括贾政王夫人等都是后辈,都不方便马上回绝的。

贾宝玉作为当事人,更是没有任何话语权,只有乖乖接受“安排”的份儿。倘若贾母对张道士的提议很感兴趣,甚至真的愿意促成张道士所提议的姻缘,那么在理论上,宝玉也必须乖乖接受,才算遵守礼教。

宝玉愿意接受吗?他心里暗恋着林黛玉,假如提亲的对象是林黛玉,他当然一万个愿意。除此之外的任何人,他都是不愿意的。但很显然,张道士不认识已成孤儿的黛玉。他开口提亲的话,不管说的是谁,都不可能是黛玉。倘若贾府的长辈认真研究甚至接受了张道士的建议,那对宝玉来说就是晴天霹雳了。

本来,黛玉在贾府好好地住着,假以时日,贾府的长辈未尝不会考虑让她和宝玉联姻,毕竟大家都知道宝玉和黛玉感情最好,长辈们也了解黛玉,知根知底,这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又或者,等宝玉长大一点,有机会有能力影响长辈们的决策,让自己的婚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总之,对存了这样一段“心事”的宝玉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是不要有人打岔,等以后时机成熟了再说。

不料张道士却突然开了这个口,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人无法反驳的场合。万一家里的长辈不了解自己心思,欣然答应了呢?那怎么办?可以想象,就当时宝玉的年龄阅历来说,基本上等于无计可施。

所以可以想象,张道士开口时宝玉心里有多紧张。特别是一听对方是个十五岁的小姐,那绝对不可能是林黛玉,宝玉肯定心里喊了一万个不要了。幸好贾母当场婉拒,宝玉算是侥幸过关。但惊魂甫定的他,在当时的场合不好发作,过后回到家肯定要释放一下不满的情绪,所以才会说出永远不想再见张道士的话。别人当然不知道为什么,宝玉不可能公开他对黛玉的情愫啊。那一腔无名火,只能在背后发泄给不识趣的张道士了。

第二个层面,是担心心上人会误解自己的惶惑。

虽然贾母婉拒了张道士,宝玉暂时可以不用害怕会发生他不愿意接受的“安排”了,但他还有第二件麻烦需要解决,那就是心上人林黛玉的情绪。

如前所述,宝玉虽然钟情于黛玉,但是这份感情尚未得到黛玉的回应和确认。另一方面,他又深知黛玉的敏感和多心,以及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名正言顺”的矜持和骄傲。所以他平时对黛玉是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有所轻慢,生怕惹恼了林妹妹,她就不理自己了。但宝玉能管得了自己,却管不了别人啊。在彼此的感情没有确认的时候,倘若有人在公开场合老把宝玉和其他女孩扯在一起,自矜的黛玉一定会疏远他,以示避嫌和“不稀罕”的。

偏偏张道士就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他提亲,偏偏林黛玉也在场,偏偏宝玉碍于礼节又不能表示什么,明知经此一役黛玉必然心里会有芥蒂,然而俩人没有明确感情又不好去解释,宝玉心里能不烦恼吗?

事实上,贾母婉拒张道士之后,就发生了“金麒麟”事件。宝钗说湘云有一个金麒麟,黛玉说宝钗就留心别人身上的饰物,其实言语间已经表露出情绪了。宝玉不会没察觉到,他把金麒麟收起来的时候明显看到黛玉似笑非笑的表情,当时就不自在起来,想要讨好黛玉,说把这个金麒麟给她,却遭到黛玉的拒绝。所以,宝玉回到家时心里应该是七上八下的,既有对张道士提亲的不满,也有对林妹妹开始生气的担忧。

后来的吵架事件更充分证明了宝玉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林黛玉果然拿张道士说亲的事来揶揄宝玉,原因自然是因为这件事其实对她非常刺激。宝玉也觉得委屈啊:我已经处处照顾你的情绪,为什么你还是不理解我?

……宝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心中大不受用,今听见林黛玉如此说,心里因想道:“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他也奚落起我来。”因此心中更比往日的烦恼加了百倍。……

于是宝玉控制不住情绪了,问黛玉是不是安心咒他天诛地灭。黛玉反应过来是自己说错话了,毕竟前一天宝玉才刚刚赌咒发誓自己绝不理会什么金玉之说,自己现在这样确实有不信任他之嫌。但少女的自尊心加上宝玉的态度让黛玉无法服软,于是俩人互相斗气,越说越急,最后闹得脸红耳赤,宝玉把玉摔了,黛玉把刚喝的消暑汤吐出来了。动静之大,直至惊动贾母,为了两个“小冤家”的事情流下了眼泪。

这样闹别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都太在意对方,又不方便把这份情意说出口。有这样的情感基础,所以俩人还是重归于好了,并且默契度进一步上升,最后终于明确了彼此的心意。这是后话,就不多说了。

总之,这一吵逼着双方把自己的心意用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结果也算因祸得福。但毕竟过程中存在着风险,要不是双方都足够爱对方,也足够聪明能够正确解读对方的表现,还有旁边一众好心人做和事佬,说不定俩人的感情会因为这次大吵而出现裂痕。要不是有张道士提亲这一出,这种风险本来可以避免。所以,宝玉和黛玉感情有出现危机的风险,论起来也是张道士提亲闹的。就这一点来说,宝玉当然要嗔着张道士给他提亲了。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贾宝玉之所以嗔着张道士为他说亲,最主要的是,他心里已经有人,即林黛玉了。

贾宝玉听到张道士为他提亲后,他当场并没有发作,一是他有涵养,而是因为贾母给委婉地拒绝了。

张道士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15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会儿再定吧。……”

但是,宝玉心里一定是很不舒服的。如果说这个十五岁的女孩儿是宝钗的话,宝玉才多大?也不过14岁而已。

正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是非常痴情的,他们看上了谁,替对方死都愿意。别人要干涉或者阻拦,几乎是不管用的。虽然在封建时代,他们不敢大声,但心里是要抵抗的。

贾宝玉心心念念的人一直是林黛玉,发现张道士说的是别人,他心里怎会好过?

贾宝玉很疼爱妹妹林黛玉,他害怕黛玉伤心。

宝玉在女孩的心思上,是十分细腻的。他知道林黛玉的心思,也知道林黛玉的脾气,所以,他害怕林黛玉知道了张道士的话后会生气,因此他很恼恨张道士。

林黛玉六岁进贾府,就和宝玉一块儿同吃同住,可以说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他第一次见到林妹妹,问她有玉没有,林黛玉说没有,他便发痴,摔了自己的命根子通灵宝玉,吓得贾母及众人,忙不迭地劝他哄他,才算罢了。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见钟情,双方都觉得彼此在哪里见过。从此以后,贾宝玉念念不忘自己的林妹妹。即使后来宝钗来到,她也取代不了林黛玉在宝玉心中的位置。

每次他们两个人闹别扭,都是宝玉去找妹妹和好,赔礼道歉。宝玉是公子哥,喜爱在女孩队里混,他对袭人晴雯都很上心。然而,如果拿她们和黛玉比的话,那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张道士说的话,宝玉想着黛玉已经知道了,肯定伤心。又见她病了,因此,他饭也懒去吃,不时来问。林黛玉又怕他有个好歹,因说道:“你只管看你的戏去,在家里作什么?”宝玉觉得黛玉不理解他心里比以往烦恼百倍。



二人因此大闹了一次,说的话都非常难听,怎么解气怎么来。真是相爱相杀。宝玉赌气又摔了通灵宝玉,还嫌不够,他竟砸起来了。袭人和紫鹃两人不停地劝着。

袭人向宝玉说了一句,“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该同林姑娘拌嘴。”黛玉恼了,一手抓起,剪了玉上的穗子……

宝玉向林黛玉道:“你只管剪,我横竖不带他,也没什么。”宝黛二人心里相互装着彼此,却都在试探对方。不过,最后还是宝玉找黛玉赔不是。

如果不是真爱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是不会彼此折磨的。吵架,也是爱的表现。


飞雪迎春666


这个情节发生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九回,贾母带着一众媳妇姑娘们去清虚观打醮,当年国公爷的替身张道士主动提起了宝玉的婚事,给宝玉做起媒来。

张道士的原话是这样的:“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模样儿。我想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宝玉一向跟黛玉感情交好,张道士的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介绍的对象,显然不是林黛玉,处处倒和宝钗相符,不是宝玉希望的那样,虽然这事儿最后以贾母说的“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而搪塞过去了,但是不管对宝玉还是黛玉来说,心里都出现了一个疙瘩,因为他们同时意识到,他们即将面临婚嫁的选择问题,而这种婚嫁的选择是由不得他们两个来自己做主的,最后将何去何从,谁也不知道?对于黛玉这样原本就寄人篱下没人作主的人,更有一种漂泊无定之感。

从清虚观回来以后,黛玉就生病了,黛玉的病其实是一个心病,只有宝玉知道它是为什么?宝玉心中同样也大不受用,很是烦恼。因为这件事情导致了宝玉和黛玉在他们相处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别扭。黛玉觉得人家有什么金啊银啊什么跟你配的,我啥都没有,宝玉认为你如此跟我闹别扭,你一点都不懂我的心,两个人都觉得白认得对方了。

到后来袭人和紫鹃都出来相劝,两个人说了一番恳切的话,以至于黛玉认为宝玉连袭人都不如,宝玉则认为黛玉连紫鹃都不如,如此大动干戈一场,以至于惊动了贾母,贾母说出了“是冤家不聚头”的话,众人散去之后,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无限心思都难以道尽心头的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此一闹,也让宝玉和黛玉更深刻的认识了他们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这次以后两个人再没有闹过别扭,可以说是心靠的更紧了,也是对对方情感的一次确认。

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张道士提亲,既是给宝玉和黛玉呯力一击,也是促进他俩情感粘合走到一起的催化剂。两个痴人自此朝着更痴的方向发展。


苏小妮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的时候,张道士给宝玉说亲:“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张道士是贾宝玉爷爷出家的替身,算是世交,他本人又是朝廷认可的宗教领袖,说话也是很有分量的.贾母应该会比较重视他的意见.


张道士看见宝玉长大了,自然希望自己能给做个媒,不但能联络更多达官贵族人家的关系,自己也更有体面,在贾家也更受敬重.


而宝玉此时对黛玉早存了一段心事,这边还在为初恋忽喜忽怒忽试探,想要得到黛玉的真心.那边张道士赶来说亲,不就等于是撤火吗?黛玉要是听见宝玉要订婚了,那一定不会再跟宝玉好了,宝玉肯定心理焦虑.


黛玉的心里也暗恋宝玉,所以听说宝玉要跟别人订亲自然心里也生气,所以次日就谎称中暑,再也不去见张道士了.


黛玉看见宝玉也不去了,知道他也为说亲的事生气,于是试探他,说他肯定是因为害怕张道士说亲阻碍了他与宝钗的金玉良缘所以生气.宝玉听了觉得委屈,心说,我明明是害怕阻碍了咱俩的姻缘,你又拉扯人家薛宝钗,我对你这么忠诚你却一天到晚怀疑我喜欢宝钗.于是俩人吵架,宝玉要砸玉以明志,闹得天翻地覆.


要不是张道士说亲,也惹不来这一场风波,你说宝玉能不嗔怪张道士吗?


凭栏翠袖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贾府上下奉元妃之命赴清虚观打醮,期间张道士给贾宝玉提亲,原著中是这样写的:

张道士说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示下,才敢向人去张口呢。”

意思就是,前几天在一户人家看见一个小姐,今年十五岁了,模样生的好,正好宝玉也该成亲了。这个小姐的外貌,聪明智慧,根基家当都很相配,等请示了老太太,就跟人张口提亲。

从前文可知,张道士提亲应该是元妃授意,元妃是王夫人的女儿,宝钗是王夫人的妹妹的女儿,为了促成贾薛两家联姻,元妃这一系是赞成宝玉和宝钗成亲的(张道士提亲说的十五岁的姑娘应该是薛宝钗)。但是宝玉和林黛玉要好,他应该是想着和林黛玉成亲的,贾母也支持他们。所以,张道士提亲一事让宝玉有点生气。

但是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婚姻通常是家长决定,元妃的地位在贾府明显比较高,也代表皇家旨意,所以虽然这次提亲被贾母以宝玉年纪小,不宜早娶为由拒绝了,不过,贾府人物关系的对弈才刚刚开始。所以,宝玉嗔着张道士提亲,看似是儿女情事,其实却是背后家族人物和皇家的复杂关系。而小说最后的结果是,宝玉娶了宝钗,也充分说明,元妃一系人物的权力更大,大家长决定了家族成员的婚姻,贾薛两家也成功联姻。


娱乐E周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带人往清虚观打谯,张道士给宝玉说亲:“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这“今年才十五岁”的小姐是谁呢?当然是薛宝钗。张道士为何要替薛宝钗提亲,这里边的学问大了。不过,根本原因,还是第二十八回,元春要贾府到清虚观打谯,顺便赏了端午的礼而引起的。当时,面对元春赏的礼,宝玉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宝玉本来心生疑虑,今有张道士之语,这对宝玉还是黛玉,心里都出现难以解开的疙瘩。

也由此二人闹出了最大的矛盾。

宝玉与黛玉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因这张道士,多生了枝叶,在后来的大闹情绪中反弄成两个心了。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如此之话,皆他二人素习所存私心,也难备述。

由于有张道士提亲在前,已生了嗔心。如今只述他们外面的形容。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林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吧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

如此看出,元春是看中了薛宝钗,并没有看中林黛玉。而张道士之所以替薛宝钗提亲,恐怕也是王夫人提前做的功课。但却惹怒了宝玉,也恼了黛玉。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即将面临的爱情自己做不了主。最后将何去何从,两个人谁也不知道。

林黛玉生病多是心病。家道中落,变成孤儿,寄人篱下,多不如意。与宝玉的好又存在着巨大的阻力。本就烦恼,再生烦恼。黛玉觉得自己配不上宝玉,人家什么都有,自己啥都没有。张道士提亲,可以说是给宝玉和黛玉一次最大的打击。

对于元春的意思,贾府上下,当然不敢违背,不过,此时的贾母,却显示出大智慧来。他当时打断张道士的话,说,“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很明显,贾母知道张道士所说的是谁,也知道是谁的主意,她用“和尚说了”四字,直接就把道士的嘴堵上了,意思很明确,我信佛,不信你道家的。

表面上看,贾母是拒绝了道士,但实际上是,拒绝了元春。回头再看元春赐礼的事,连贾宝玉都疑惑是不是搞错了,贾母能没有觉察吗?在封建社会,元春作为皇妃,她的态度,就是圣旨,但贾母却用自己的大智慧,拒绝了这一圣旨,不仅看出,她对林黛玉是真的爱护,也显示了,这个老太太的智慧真是高。因为对于元春的意思,贾府上下,当然不敢违背,只有老太太的能委婉托词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