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如果带108好汉,和方腊联手能推翻当时的北宋吗?

用户6188263452


我是云中,来回答的你的这个假设性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政治环境,宋江方腊时期处于北宋末年了。当时是宋徽宗赵佶执政,这是一位信奉道教的皇帝。兴建道观追求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政治上听重用奸臣蔡京童贯只辈迫害忠良形势一落千丈。

在这样的腐败环境下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于是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而起义的队伍中以山东河北一代的宋江,与南方浙江安徽一带的方腊起义军为最大规模。而且这两方起义队伍中又颇多骁勇善战的能人异士。



都是被逼无奈对当时的朝廷失望心怀怨恨,所以说起义的队伍无论将士还是士兵,上下同心对抗的方向是一致的。

再看当时的朝廷,因重用奸臣,大量忠臣良将遭到排挤残害,军队整体上缺乏战斗力。最为主要的是当时的朝廷卖官鬻爵不得民心。

宋徽宗坐镇开封,如果此时,宋江若能与方腊联手,是具备了地利人和的成功因素。对开封可以行成南北夹击的态势,有相当大的把握,可以与当时的朝廷相抗衡。树起义旗一呼百应,推翻宋徽宗腐败的朝廷不是没有可能。



唯一的一点不利因素,就是不论北方的宋江,还是南方的方腊。虽说是被逼无奈,不满朝廷的腐败统治揭竿而起,但起义的人们,也仅仅是为了能够获得朝廷的公平待遇,在人们心中,并没有想着推翻当时的政权。

再者梁山与方腊,当时都被官方城之为贼寇。这在老百姓心中,是不正统的代表。所以即使老百姓支持起义队伍,也只是希望朝廷有所改观,而并非建立新的政权。这一点,是不利于起义成功的致命因素。



再次,中国的儒家文化根深蒂固,宋朝也不例外甚至达到了顶端。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当时也深入人心,后期崖山海战十万军民,宁愿跳海也不做亡国奴就是个例子。常说宋朝重文轻武,但并不缺乏铁骨铮铮的民族脊梁。

最后,综合以上所述,尽管北宋处于政治腐败的末年,从军事、政治、人心等因素来看,宋江方腊等起义之辈,似乎拥有获胜的可能。但整体综合分析,羸弱的北宋,也不是一两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就能随便打垮的。



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上面假设的时候,我只说了地利与人和,没有说天时。历史的前进潮流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也就是常说的天道天数吧。非人力而能左右。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战况连连败退,结局被海州知府张叔夜伏击,宋江被俘,起义以失败告终。方腊遭到叛徒出卖也被杀害,起义同样以失败告终。

《水浒传》中是小说演绎,历史上真实的宋江面对朝廷的招安,一直是拒绝的。

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参考。


云中之笔


《水浒传》里的宋江和方腊一起联手也是无法推翻北宋的。



宋江和方腊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水浒传》正是根据他们的真实经历演义出的小说。

历史上的宋江和方腊起义的结局都是失败的,如果两人联手抗宋,更是要失败的,原因如下:

一 宋江和方腊的军事实力差别巨大

在北宋时期,因为引进了越南优良的“占城水稻”,才使得全国人口从三千多万,增长到一亿多。

所以,人口的增长,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而稳定的粮食产量和来源。没有足够的土地和粮食供应,人都吃不饱肚子,就限制了规模的扩大。

而宋江等人属于流寇,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江湖草莽之徒。梁山泊只是一片水泊,梁山众人又非安分守己之良民,向来不事生产,靠掠夺为生,所以没有稳定而富足的粮食来源,能养活的人口是很有限的。据此估计,梁山泊人数应在一万多人。

而在历史上的宋江更可怜,带着三十六人起义,后来流窜于山东、河北、江苏一带游击作战,人数有所扩张,但规模一直非常小。

而与之相比,历史上江南浙江地区的方腊已经称帝,军队数十万。方腊在杭州失守溃败后,军队还有二十多万人,至最后被官军围捕时,尚有兵将七万多人。

从军事体量上来说,宋江和方腊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宋江率领一百零八将的梁山泊队伍规模,在方腊这里只能当个打前锋的小队伍。

宋江一帮人只能祸乱一方,但对于国家级别的这种军事较量来说,对决定战争胜败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因此,就军事实力来说,宋江和方腊联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宋江,只考虑方腊就行。

而无论《水浒传》小说,还是历史上真实原型的方腊都是战败的。

所以,宋江和方腊联手也是会失败的。



二 宋江和方腊的政治追求有分歧

《水浒传》中的宋江,原为郓城县押司小吏,生活属于有钱有闲之人。毕竟能仗义疏财的“及时雨”,那也是要有钱人才可以做到的,一般家庭的疏财几次就没钱了。而能获得仗义疏财的美名,那可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持之以恒才行。

另外,宋江属于官吏,官本位思想非常严重,一直认为做官才是正途。

所以,宋江的革命性并不强。宋江之所以落草为寇,实在是形势所迫,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并非其本意。

这就导致宋江后来虽然占山为王,甚至与官军作战,但总是没有把事情做绝,总还是想通过招安的方式回归原先正常的官吏生活。他并不想反抗到底,他的反抗只是形势所迫的无奈之举,一旦有一线希望回归以前生活,他是会立刻放弃起义的。

而方腊不同,方腊原先的出身是漆园主,是商人,没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由于宋朝末年徽宗时期,官吏腐败,苛捐杂税严重,民不聊生,所以起义的队伍很多,其中方腊的起义队伍声势最为浩大。

方腊在南方起义,军事实力很强,斗争的坚决性也始终如一,宁败不降。方腊后来战事失利,被官军围困杭州的恶劣情况下,宋朝打算招安他,他却坚决不受招安,抵抗到底。

所以,宋江和方腊的政治诉求和起义的坚决性不同,即使两人联手对抗北宋,也不能形成合力,反而容易被宋军实施“招安”政策,进行分化。宋江肯定欲受招安,方腊则坚决不受招安,那两人必然会因政治分歧产生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进而导致两人互相猜忌不满,进行内斗,最终两败俱伤,被宋军渔翁得利。二人联手抗宋,必以失败告终。



三 宋江和方腊起义的军事战略不同

宋江打仗始终摆脱不了流寇习气,四处出击,劫掠为主,以游击作战方式侵扰州县之后,并不据为己有,地盘范围并没有随之大肆扩张。

历史上的宋江更是如此,带领三十六人起家,多次以少胜多击败官军,侵袭州县,横行于山东、河北、江苏周边地区,但并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完全占领这些州县地区,只是抢完就跑。

所以,宋江的地盘有限,人数有限,最怕大集团军对正面对抗。

但怕什么总会来什么。宋江率众前往江苏时,遇到海州知州张叔夜以数量众多的官军埋伏围困。宋江既没有另外的援兵,也无路可逃,就只能投降了,起义失败。

而方腊与其不同,方腊军队庞大,以阵地战为主,攻城拔寨之后,便占为己有,迅速扩张自己所控制的地盘。有了足够的地盘,就控制了大量的耕地,军队的后勤粮草供应就有了保障,所以军队发展到几十万的数量。方腊凭借不断扩张的势力范围,才有了称帝“圣公”的底气和资本。

所以,宋江和方腊如果联手抗宋,光是怎样打仗就要闹矛盾,走向决裂。宋江有游击战的胜利经验,自然坚信游击战才是最好的军事战略;方腊则有阵地战的成功经验,当然更有底气坚信阵地战才是做大做强的方式。

两人都是“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一方起义首领,自然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不愿服从他人,所以未打仗,就已矛盾冲突了。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这就是所谓的“一山不容二虎”。

如果宋江和方腊两人联手抗宋,不仅不能形成合力推翻北宋,反而会彼此掣肘,内耗严重,加速两人起义的失败进程。


[关注作者,感悟深层次的文化解读]


西词上仙


这个实在不好说,变数过多了。

首先来看看梁山和宋江,

第一,梁山英雄虽多,但其实也是一帮爱打架的人凑在了一起而已,有真正的武功和本事的人没几个,而水浒传中把梁山描写得如此厉害,其实并非事实,至少,梁山的军事实力是远不及方腊的,兴盛时也不过几万人而已。

宋江,是一个权利欲极强的人,自从他坐上领导位子,梁山内部的排挤异己的情况就发生了,比如,林冲就被边缘化,而且被边缘化甚至之后默默无闻的大有人在,要不是后来征方腊,很多人的名字就消失了(当然,研究表明,其实宋江并未征过方腊),而且宋江上山的出发点和之后的一些事情,表明宋江是一个有着强烈封建礼教而却没有大志的人。

第二,方腊在某种意义上讲,出自草根,而且是深受迫害的阶层,他起义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占山为王,这从他起义后不断向外扩张并且不断的壮大自己就可以证明。而并非宋江那样偏安一隅等待诏安的思想

综上所述,如果两方合作,大致会出现以下问题:

1.双方谁主导?定会有一番争斗

2.理念上的差异,会使双方因为目标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于分道扬镳

3.即使勉强合作,求同存异,在有一定结果后(初步或者阶段性打败宋朝)也会在权力,理念,利益上产生更严重的矛盾,就好比李自成和张献忠。

陋见


西周之Hans


观点,宋江与方腊联手很难撼动北宋王朝,这就要说到中国文化中的领导者们,是否具有统治国家的能力和实力。

先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家伙是否能在一起

宋江的实力,当时作用八百里水泊,将领有108个,总兵力几万人,这样的实力,称霸一个地域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所用的战术,类似于游击战,打一个地方迅速退回,速战速决,强点金银珠宝粮食,就退回了梁山地区。

方腊的实力,地盘非常大,涵盖江浙地区,文武强影数不胜数,总兵力有十几万人,虽然有这么多兵力,但方案来说,扩张的速度比较慢,但稳扎稳打,一点一点的扩张,最后也就占领了鱼米之乡,这样也就成就了他身披龙袍,设立文武的基础条件。

这一看,再结合他们的背景就发现很矛盾,宋江的人一般是来源于官府走投无路上山做匪,而他们更清楚如何来管理一个地区,但却没有这样做,更将是一盘散沙,格局一方心安理得。

反观方腊,农民出身却有很强的眼光,战略战术比较清晰,缓慢扩张,使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大。

这么一分析,就发现他们好像搞反了,但同时证明了宋江的眼光并不十分远大,结合他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的气度还不够管理一个国家。

所以说,他们联合起来,谁来做老大?谁有指挥权?这样怎么打?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相互矛盾的,左言之,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因为没有共同点。


联合起来的实力能否战胜北宋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歌剧一方的面积大小,就可以得出结论,蛇吞象是基本不可能的,北宋的面积应该在打十倍以上。

先说军队实力,宋朝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对抗彪悍的辽国铁骑和阴险的金国,那他们的实力绝对是有的,北宋有著名的韩世忠,岳飞,这等高级将领,那证明整个宋朝应该与其实力相当的大有人在。

虽然梁山这边有关胜,呼延灼,秦明,徐宁,等一些朝廷的军事将才,但从梁山的发展来看,他们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虽然有吴用公孙胜,这些善用计谋的七彩,但没有兵力的情况下,他们的思想也就无从实现。


对于方腊来说,虽然有邓元觉厉天润庞万春这一类的狠角色,但他们都是莽夫之辈,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大兵团的阵地战打不成。

两军对垒,需要长时间的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地盘越大人就越多,兵力也就越充足,寻常老百姓喜欢打仗吗?肯定不喜欢,但他们要选择一定会选择宋朝,毕竟这对他们来讲这是政府,所以群众基础,宋江和方腊都是不具备的。

如果宋江和方腊与北宋同时存在,那么,松江和风浪一定会因为管理权而自相残杀,因为他们的阶层有很大的差别,有管理能力而无兵权,有兵权但无管理能力,这一点上是一个十分矛盾的问题。

总结,能够扛得住北方入侵,同时面对几个地方土匪,北宋王朝都能扛得住,可想而知,他们的实力绝非是能够轻松撼动的,加上宋江和方腊根子上的短视,所以对他们而言,联合起来也无法战胜北宋。


丁一手


在现实当中,方腊的农民起义军,从造势到声望,要远远大于当时的水泊梁山,及其它一些占山为王的草寇。但就凭这一点去推翻一个王朝,可能实力还是差的很远。若从推翻大宋王朝的时间点而言,当时宋朝的内外政治环境,社会各种状况,还不置于到了要垮台的境地。哪怕方腊和这些山头王联手,也基本无力憾动。

《水浒传》这部书,是作者本人把梁山众好汉,用一种演绎的手法,尽可能的提高和放大来充分描绘的。书中人物和故事情节实少虚多,真真假假的掺和在一起,编绎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宏伟巨著。假如我们按书中描写,水泊梁山宋江等好汉,其规模和所作所为上来言之。单凭梁山这些义军,就足以推倒大宋然后取而代之。


岁月静好7684209691403


别说宋方联手成功与不成功,首先得看他们的执政纲领和掌权的目的。我对方腊了解的不多,但从书中对梁山诸头领有些了解和分柝。拉帮结派,杀人越货,偷鸡摸狗,劫道的,开黑店的,越狱的,细分柝就是一伙乌合之众。他们有实力也没能力打下天下,既使打下了天下,由这帮人执政作官,可想而知,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乱象……


用户1751898368639


小说里看作者想不想了,这个不提。放到现实中应该不能。这个需要条件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照宋朝那是看,虽然佞臣当道,但百姓还有饭吃,不可能跟你们一帮反贼造反的,而且名不正言不顺,几乎没有胜算可言。


漫心随记


可以,因为当时的宋朝没有什么名将,能呼风唤雨的就只有高球一个人。高球其实并不会打仗。

那么问题来了,推翻后谁做皇帝呢!


z金莲


宋朝是真的,宋江是假的。你不如问洪七公那么高的武功,为什么只去皇宫偷菜吃,干吗不杀了皇帝老儿自己做皇帝。


黄河208409052


按当时的形势判断,朝庭内高俅执掌大权腐败严重,不说他们联手,他们两者任意一支队伍就可把当时的朝政推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