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成長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一位老師的親身經歷告訴你!

所謂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更通俗一點來說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

提起原生家庭,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和不好的影響。大部分人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想必是因為《歡樂頌》裡的樊勝美。樊勝美是外企資深HR,她能力出眾,愛面子,講義氣,和能力一樣出眾的是她的美貌。因為她出生於一個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所以她一直想找一個“金龜婿”帶她脫離苦海。

怎樣讓孩子成長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一位老師的親身經歷告訴你!

電視劇《歡樂頌》劇照 ――樊勝美

但“原生家庭”這個詞真正流行起來,是因為《都挺好》裡的蘇明玉。蘇明玉是個集叛逆、堅強、獨立於一身的女強人,18歲就和家裡斷絕了經濟往來,但卻始終割捨不下血濃於水的親情紛爭。她也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

怎樣讓孩子成長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一位老師的親身經歷告訴你!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蘇明玉

她們都堅強、獨立,渴望擺脫原生家庭帶來影響,成為自強自立的獨立女性。這雖然只是影視劇,但藝術來源於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了反映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重要性。

我任課的班級有個孩子小李,平時打架惡作劇樣樣在行,自然成績不好也不聽課。班主任有時在聊天時抱怨:有什麼事在群裡通知,或者徵求家長意見時,小李的父親大李從不答話,哪怕是專門@他也一樣得不到答覆,你也不知道他到底看到了沒有,是個什麼意見。自然也從不配合學校工作。而小李的爺爺老李更是盛氣凌人,只因小李在課間和同學打鬧時不小心蹭破了皮(也及時處理了),被老李知道後一通電話打過來,還沒讓人反應過來就對著班主任一陣痛罵。

從這些就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深。我們都知道,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遺傳、環境、教育和個體主觀能動性。而孩子在還不明顯具備主觀能動性的時候,他會主動模仿周圍人,尤其是親近的人的一言一行。模仿他們待人接物的態度,平時說話的語氣等等。從上面這個例子就能看出,因為大李小李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而且從未想要改變,他就成為了這樣的人。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

怎樣讓孩子成長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一位老師的親身經歷告訴你!


同樣,擁有良好和睦氛圍的原生家庭,孩子也很可能會成為擁有同樣讓新的家庭良好和睦的人。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原生家庭對孩子這麼重要,可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怎麼樣才能給孩子一個良好氛圍的家庭呢?我想給大家講講我的故事。

在我四歲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我的父親也是第一次做父親,於是他同許多單親第一次做父親的人一樣,因為怕給不了我足夠的愛讓我的心理有缺失,所以十分溺愛我。雖然我出生在農村,卻幾乎沒怎麼做過農活,在學習上父親也是隨著我,於是養成了我嬌縱的性子,小學時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

因為家裡條件不好,父親要出門務工。而我因為上初中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一下子從“人來瘋”變成了“小淑女”。當父親離開我時,我第一次感受到長大的含義。父親雖然不能在我身邊陪伴我,但從未忘記愛我。因為寄宿的原因,我們每週只能,也必通一次電話。父親也不似我國傳統的“嚴父”,他經常會告訴我,我對他有多重要。每次打電話的時候,我們會互相傾訴這一週裡遇到的事,瞭解對方是什麼樣的狀態。當然,當時還是小孩子的我問題比較多,而父親也總是不厭其煩地聽我講述問題,並用我能接受的方式為我分析,給我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卻不會直接幫我解決問題,讓我養成自己思考、動手的習慣。同時,父親也尊重我的隱私,除非我主動告訴他(當我已經養成互相傾訴的習慣後,也就不怎麼會隱瞞了,無論是當我感動高興還是困惑)。

怎樣讓孩子成長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一位老師的親身經歷告訴你!


所以,當我們成了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尊重孩子的隱私,將孩子看成和我們平等的、一樣具有思考能力的人,而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這樣,孩子一定能成長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

怎樣讓孩子成長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一位老師的親身經歷告訴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