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举人明明比进士低,为什么叫金举人?秀才真穷吗?

瓜太郎


我没听过这话,就在头条上看到了几个人这么说。

进士跟举人的差距比举人跟秀才的差距还大。

明清时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没有进士背景的只怕我一只手都数的出来,无非就海瑞,左宗棠等寥寥可数的几个。

举人所有的权利,进士都有,进士有的权利,举人基本都没有,进士的下限基本就是举人的上限了。

进士一生,不出大问题,混个知府是比较差

的了,而举人一般能捞个知县就不错了,能混到知府的举人绝对比混到内阁大学士的进士少十倍。

举人跟进士不是一个层次的!


三楚雄风


古人常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这里的古人不是自古以来的古人,应该是按照明清的科举制度而说的,所以这句话,也应是在明清比较流传。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县一级的考试录取后称为秀才,秀才参加省一级考试,考中的为举人,举人参加国家级考试,考中为贡士。贡士参加皇帝在此的殿试,考中的进士。

秀才还不能改变命运,最多是给一些优惠,算是个读书人。但中原封建社会只有当官才算有出路,走仕途,没官就什么都没有。只有举人才可以当官,而且在中原习惯,就如西方得了博士,连名称都要叫什么博士,中原是当了举人,别人就要称呼老爷了。

如果以举人的身份当官,开始都是佐官,比如县丞,也就是县令的副手。而进士,一出来就当翰林、县令等。进士出身那官的级别就要高很多。金举人,银进士,主要是从录取的难度去说,举人是三十取一,进士是十取一。这样说来举人的难度比进士难,所以有了这样说法。

还有人说,进士有点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百姓接触的少,所以就把举人看得很高。范进中举等故事也就非常流行。


满族文化网


金举人,

是因为举人是入仕的第一步,类似今天的考上的清华和北大。今天如果谁家的孩子能考上,也是相当金贵的事情,孩子前途是金光大道的。

银进仕,

考上清华,北大,不一定都能当官,有考研的,有工作的,但毕业后都能有工作,挣钱是不成问题的。

穷秀才,

类似今天的大学生,遍地都是,毕业即失业,在家里啃老族,你说他没知识,他也是知道回香豆的回字4个写法,拿个手机低头一族。


鄂罕牧营


先回答一下为何是金举人吧,因为相较于进士来说,举人是所有秀才真正踏入仕途的第一步,并且也是最难的一步,也就是现在的大学毕业找工作,而在当时这是一条最好的正路,就知道他的难度所在了。并且联想一下古代甚至有范进中举之后疯掉的情况,可想而知当时的中举有多难,而之后的进士更多的拼的不仅仅是知识了,还有很多外部因素,所以说举人的含量可以说是“金”的。

再说秀才,都说穷秀才,实际上在中秀才之后是可以享受到一定政策的,免除徭役,不用给官府当免费劳力;在北方地区,可以免除几亩地的官租,就连房子的高度也可以比普通家人多出三寸。到明代,秀才的优惠政策更是好之又好,他们每月甚至还可以从官府领到1两白银以及一天一升米,偶尔还有鱼肉油盐。所以说即便什么也不做,也不会饿死,不过这样坐吃山空会很穷,所以才会有穷秀才这个称呼了。


魔鬼编剧丶海之亭影视


当然是有原因的。

明清时期,全国读过书的人,大体只有四五百万人,其中秀才大约70万,举人七八万,进士只六千左右。

同时,全国每两年增加2.5万秀才,每三年增加4000举人,300进士。

从这里可以看出,秀才晋升举人约十比一,举人晋升进士不足十分之一。

然而这只是通常情况下的比率。

因为举人是士的身份,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分水岭。所以,举人是一般读书人的终点站,大多数举人考两三次之后就不会再考,会在本省出仕,或者给高级官员做幕僚或者在家乡教书育人,扩大影响,或者吞并土地,包揽词讼,结交官员。

而普通秀才哪怕考到老也要冲击举人,因为中举才有这些权益。因此,全国秀才几乎都会拼命考乡试,哪怕七八十岁,而每三年全国只增加不到4000举人,所以举人的录取率一般都在3‰左右,江南地区则更低。

反观进士,每三年中进士300,但到首都参加会试的举人也就在1.5万至2万间,最多也不会超过3万,通过率大体1-2%。

因此历来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毕竟举人已经跨入士,而80%的进士也只是一个三甲进士(到老最多也就是个五品官),不过比举人高一点点而已。

至于秀才,是因为各种原因说穷。

比举人来说,秀才当然穷。

秀才只是免除本家徭役税金,国家每年给一下钱粮,资助继续求学。但秀才每年要参加县考才能维持乡试资格,继续求学得请教老师,与同学交往,继续考试的盘缠,这些都导致很多秀才生活艰难。

秀才继续读书得花钱。出去当私塾教师,给官员做幕僚,则没时间读书。

原因就在这。


四川達州


秀才相当于高中生学历,说没文化吧也有文化,说有文化吧,感觉学历还不够门槛,复读好几年也要考上大学。因为出去只能去基层打工。

举人相当于本科学历,基本上各种门槛都迈得进,有的人就觉得不考进士也吃喝不愁,在动力上,明显弱于考举人。这个是省里举办的考试,录取率也低,所以这些人都是所在省份的佼佼者。在当地的含金量都是杠杠的。

进士相当于研究生学历,录取率高一些,统一京城考试,路远的,没钱的人呢就可能不愿意去了,所以教育最后还是拼钱的,自古就是。据说后期的进士录取也是看区域的,如果统一标准,北方和偏远地方的基本就全军覆没了,进士基本就被江南人包圆了。为了平衡,所以给这些地方分配名额,所以并不是完全的公平,这个和现在的高考制度有的一拼。给各省分名额。这样进士的素质其实就良莠不齐。

就造成了某些省份的进士的水平可能不如有些省份的举人。金举人,银进士,这种状态就如同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只看第一学历。


帛物志


对于古代的学位定义没有研究,但无论发展到何时,都不离本根,为了出人投地,寒窗苦读,穷秀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家境贫穷,努力学习,出人头地,一种是一生无所事事,除了学习考取功名,否则医生碌碌无为。像极了现在,现在正是高考期,祝天下学子,旗开得胜吧。


永恒情感说


主要是举人难考。


用户2716845852439


考举人难度更大,一旦考上就是国家公务员编制,而考进士的前提必须是举人身份,考取难度相对小很多,锦上添花而已。秀才也是有国家基本保障的,温饱不愁,至于说穷秀才,应该是相比举人而言吧,就差那一步就是国家干部了,人们说穷秀才更多的是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