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離騷》,你認為屈原人生悲劇的原因有哪些呢?

菩提非樹LW


每次讀離騷都會覺得那些詞藻好美,屈原我一直覺得他是個悲情的詩人。

對於他的悲劇,我簡單從以下兩點來說說:第一,太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喜歡一棵樹上吊死。我們都知道屈原是很忠君的,他把身上的才華理論治國方針全都壓在楚莊王身上,明知他不會接受還要愚忠。為什麼不能效仿孔聖人到處遊學宣傳自己的學術理論呢?有時候固執真的會毀了一個人的,而且一個人總是被拒絕心裡很失望,所以屈原投了汨羅江,可我覺得人活著一切才有可能,死了就算後世記得,可對於本人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畢竟生活才是自己的。

第二,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屈原有著所有文人的傲嬌毛病,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誰也瞧不上。就覺得眾人皆醉我讀醒。作為一個不受寵的臣子又不愛與人交流,有些東西或許早就註定了。雖然對於我們來說屈原死了是悲劇,可也許這樣的結局對於當時的屈原來說是一種解脫和幸福呢?




曹小怪


和李白一樣,文學的天才,政治上太天真。根本不懂政治,還想把玩一下,結局很可悲。

他是可以和楚王直接接觸的人啊,如果是政治高手,一定可以留在楚國中心,而不是被流放。

政治是門深奧的行為科學,不是有好的文采和一腔赤誠就可以幹好的。

可以和曹操、和紳這些老油條做一下對比,結果一目瞭然。


青山吐朝陽


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卒於公元前278年。有心報國,無力迴天。他一生憂國憂民,胸懷壯志,卻不被君王所賞識。因此我覺得造成他人生悲劇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時代背景】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現實的不得志,奸臣的讒害,君王的離棄,國運日下的祖國,一盤散沙的六國,步步緊逼的秦國,這一切的一切都致使屈原的雄心壯志遭受打擊。

【統治者】

楚懷王他雖然擁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是他用人不當,無法分辨忠臣和姦臣,立場不堅定。楚頃襄王任用子蘭等人,未能分辨秦朝的狼子野心。


【自身】

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他有遠大的理想,不屑和世俗同流合汙,而正是他這種高潔的品行,使得他在政治生涯中處處受阻,他憂國憂民,以復興楚國為己任,卻被時代的洪流所席捲。理想和現實之間巨大的落差,造成他心中的鬱結。他太愛養育他長大並且為之奮鬥了半生的楚國,楚國所面臨的危機一天比一天嚴重了,大有被秦國生吞活剝的跡象。懷王昏庸不明,不聽屈原勸阻,執意聽從子蘭、靳尚等人的蠱惑,最終被囚於秦國,客死他鄉。楚頃襄王即位後,屈原極力勸諫其聯齊抗秦為父報仇,但終因子蘭、靳尚陷害而使希望落空。最後,屈原被頃襄王免去三閭大夫之職,並且永遠被趕出了郢都。他在君王身上寄託了太多感情,還幻想著有一天他們能夠幡然醒悟,卻總是落空。他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但他是一個成功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阿坦奶茶不加辣


屈原優國優民,自己有才,英雄無用武之地,含怨跳河而死。所以人們不讓河裡的魚,吃屈原的屍體,把包好的箏子投入河裡餵魚,這樣魚兒吃箏子,從而不吃屈原的屍體。人們似五月初五端午節,來紀念這位即愛國,又愛民的屈原上大夫。


用戶8335494501305


屈原的悲劇是不合時俗的必然產物,李白為什麼停杯投錦不能食呢?持才傲物 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而已也。何申,劉謹,石顯,李蓮英是、怎麼得寵的?不會這 ,不能做官兒。


金龍易學15603531203


汨羅悲歌傳古今,剛正不阿赤子魂。

高潔明志世人敬,九死未悔愛國心。

—————————2020-3-20雅儒居士

主要是憂國憂民,不得志太過倔強。



雅儒居士87638681


殿前歡·楚懷王

[元代]貫雲石

楚懷王,忠臣跳入汨羅江。《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傷心來笑一場,笑你個三閭強,為甚不身心放?滄浪汙你,你汙滄浪。

[摩挲說兩句]

關於屈原之死,歷代文人騷客都寫了不少詩詞,但大多是文人詠歎,鳴冤叫屈,不著邊際。寫得最好的,我說是這首元曲。其次是賈島的一首詩,賈詩今天按下不表。

這首元曲,就四句話,極通俗,但見解極高明。

第一句說,楚懷王對屈原之死負主要責任。屈原在政治上是進步的,對內主張改革、舉賢、明法,提倡“美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但在政治鬥爭中失敗,遭到楚懷王長期流放。這說明,從歷史的長週期來看,正確的東西是一定要戰勝錯誤的東西;但從歷史的短週期來看,正確的東西並不成熟,錯誤的東西力量比較強大,很可能戰勝正確的東西。

第二句說,屈原雖死但貢獻永存。曲作者說,我投入地讀完了《離騷》,覺得屈原真偉大,他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愛國主義、美政主義,對中國詩歌、文學、文化影響太大,真的像司馬遷說的與日月爭光,李白說的與日月並存。這也使我很惆悵。作者惆悵什麼?沒說。但如果按照他的思緒,很可能是為忠臣被逆淘汰而惆悵,而扼腕嘆息。是啊,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不止屈原一個人遭到不公正對待,近奸人遠忠臣幾乎成為一條規律。要想建立一套壞人上不去,上去了也能拿下來的辦法,必須打破封建制度框架。

第三句說,屈原之死與他個性太強也有關係。曲作者說,我惆悵、我傷心,一不留神我還苦笑一場,笑你個三閭大夫性格太剛烈,太偏執,你就是個“三閭強”!為什麼你的心胸、你的身體不能放開一些呢?死個啥子喲!屈原曾當過楚國的三閭大夫。是啊,作者說得有道理呀,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在廣袤無垠的宇宙裡,個人太渺小、太短暫,連個微塵都算不上,連個瞬息都算不上,很多事情必須看輕、看淡,而不能深陷其中不能自撥。關鍵是要有從窄處升維的能力,降維就越想越窄了。

第四句說,屈原之死不是一種健康的人生態度。曲作者說,你投汨羅江,不是江水汙染了你屈原,而是你屈原汙染了江水。此處的意思不是屍體對江水的汙染,而是投江行為不可取。這是怎麼話說,突然就冒出汙染不汙染的問題了?其實不突然,因為有個梗。《楚辭·漁父》裡講,屈原流放期間狀態很不好,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江邊的漁父就問他,你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麼?怎麼被流放了?屈原回答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我才被流放的。

漁父懟他:高人處理事情不死板僵化,而能與時俱進、隨機應變。世人都混濁,你為啥不一起和泥玩水?大家都醉了,你為啥不一起吃醪糟喝米酒?為啥偏要脫離群眾,做深刻狀、清高狀,以致被流放,那不是自找的嗎?

屈原辯解:我聽說,人剛洗頭一定會彈掉帽子上的灰塵,剛洗澡一定會抖落衣服上的灰塵,然後才能穿戴。怎麼能讓潔淨的身體,直接承受外物的汙染呢?我寧願投江,葬身魚腹;怎麼能使我的皓月之白,蒙上世俗之塵?

漁父聽後,根本就沒與屈原確認一下眼神,直接就笑了,啥都不說,掉轉船頭就走。邊划船邊歌唱:滄浪之水很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很濁啊,可以洗我的腳巴丫子。

你看,中國文化的兩大標配,漁樵二夫,這不又來了。這漁夫究竟是誰,報個名字嚇死你:老子、孔子和如來。

這首元曲的作者,是元朝的貫雲石。對,姓貫,因為他是畏吾兒(維吾爾)人,元朝開國大將阿里海涯之孫。他的出生地,在元大都高粱河畔的畏吾村,大致在今天北京的魏公村一帶。貫雲石20歲就任三品要職,27歲就任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這樣的中央高官,反映當時元朝敢大膽使用年輕幹部,政治有活力。但貫雲石後來倦政,歸隱於錢塘江一帶。很多材料說他只活了38歲,我不太相信。

貫雲石為什麼見解過人?我琢磨可能與維族文化、蒙族文化、漢族文化的融合有關。西方人講文化的衝突,中國人講文化的融合,文化一交叉融合,創新的東西就出來了。貫雲石從小就受到多民族文化的薰陶,而且善於騎射,精於馬槊之術,文武兼備。另一個原因,就是他才氣英邁,被楊維楨譽為“一代詞伯”,這個伯不是大爺,而是老大,伯仲的伯,說他是詞界老大。據說,貫雲石長得也帶勁,是一個翩翩公子。


創新國


淺論屈原悲劇人生的原因

屈原在《離騷》中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也就是要告訴我們他在吉利的時辰出生於高貴的家族,可謂根正苗紅。屈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註定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進入統治者的隊伍。同時,“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具備了優越的出身,同時按他自己來說,不斷的加強自身修養,使自己具有“內美”,“扈江蘺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他所佩戴的江蘺、辟芷和秋蘭正式他美好品質的象徵。屈原既有高貴的出身,又有美好的品質,他的政治前景將一片光明。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在屈原的高貴出身和“內美”的條件上,屈原得到懷王的信任,“王甚任之”。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建立了高度的自信,自己各方面條件優越,懷王又信任,自有天下非我莫屬的優越感。他覺得“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也”,懷王應該聽自己的,在自己的引導下實行“美政”,使楚國強大起來,重新稱霸諸侯。屈原給自己的定位是行端品正、好修愛潔、正氣沛然的君子,同時是振興楚國、輔佐楚王的賢臣。這樣,屈原在自己的政治美好憧憬中建立了高度自信。那些小人屈原不屑與為伍,對他們極端的憎惡,“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整個出過只有他在上下求索,國中小人矇蔽聖聽;“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申述自己不能與小人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性。這樣,屈原在自己出身、內美、懷王的信任和與小人的對比中建立了高度自信。

司馬遷在講到屈原的前期得到的重用,下面又說“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屬草稿(二)未定。上官大夫見而奪之,屈原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司馬遷把屈原的被疏原因歸結為上官大夫的誣陷,但我認為除了這個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屈原不識君王,他沒有認清楚自己的君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把自己的所有的政治希望寄託於懷王身上,但懷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值得他託付理想嗎?他不知道,可以說對於懷王,屈原的認識是模糊的,他缺乏辨析的能力,是他的這種能力的缺失導致他的失敗,他的悲劇。他把自己的理想寄託於一個根本靠不住的人,失敗也是必然的。我們舉個例子看看懷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秦惠王為破壞楚與齊的合縱,派張儀到楚國行詐,詭稱如果楚與齊絕交,“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愚而貪的楚懷王竟輕信張儀,一方面與齊絕交,一方面派人到秦接受土地。可是張儀卻對楚使者把“六百里”說成“六里”。這樣一來,“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漸,斬首八萬,虜楚將屈旬,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工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因為從這一段歷史可知,楚懷王對齊國因貪心而與之絕交於,為了空頭許諾的六百里地卻與自己的盟友絕交,明白人都看得出只是秦國的詭計,等到上了當了卻又意氣用事,不顧秦強楚弱的現狀發兵攻秦,最後失敗。可面對秦後來割漢中之地求和時,懷王竟不要國土而要張儀,張儀到楚國,懷王沒有懲罰他,反而被張儀忽悠,放了張儀。到後來“秦昭王與楚婚”,被秦拘禁,落得客死異鄉的下場。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懷王有多麼的無能。《離騷》中說“何桀紂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奔怒。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悟。屈對懷王發這麼大的怨氣,只能證明他對懷王所抱的期望值太高。舉堯舜以光明正大的作風到了治理國家的正確途徑,與架封的猖狂放肆以至寸步難行相對照,給懷王提供前朝的借,就簡直是迂腐到了對牛彈琴的地步。其實,屈原對這個問題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察覺。試看《離騷》中的“不量鑿而正柄兮,固前以範釀”兩句,說明屈原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這裡的“鑿”,是木工安插樺頭的孔,而“樺”,就是樺頭。這兩句的字面意義是:不量好樺眼就安放樺頭,這本是前代的賢人被剁成肉的原因。“範釀”就是肉醬,是古代殺人碎其骨肉剁成肉醬的酷刑。顯然,這說明屈原已經識到自己為懷王所做的一切,正像一個愚蠢的木工不看樺眼的大小卻要安放樺頭一樣,其果是一定要失敗的。問題是屈原看到了這一點後,不是從積極的角度,或者可以說,他沒有一個政治家的高度去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是消極地認可自己也像前賢一樣,應該被剁肉泥。這其中屈原也是有責任的。

其實面對昏庸的君王,屈原還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退而從事理論研究。把自己的治國方略形成一套理論,留給後來的楚國人,他的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正如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得不到各國君王的信任和重視,但他退而著述,擁有自己完整的政治理論。為後來秦國的一統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法家的思想也一直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政治。但屈原沒有這麼做,這就要說到我們要討論的下一個原因:屈原的政治低能。






生活中的點滴記事


屈原的悲劇在於:高潔的人格追求和完美的理想主義傾向,和現實世界格格不入。沒有在現實世界容汙納垢的能力,只能走向自我毀滅的結局。


煙嵐出岫


當他心中的理想破滅時,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家國情懷困擾著他,但現實的落差又肆無忌憚地打擊著他。前行的路上充滿了不可把捉的兇險,加上唯美為善的忠心耿耿和死心塌地的愚忠,他的香草美人詠唱已經暗示出孤獨寂寞淒涼之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