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那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景東文化


您好!


古老傳統節日源自原始信仰,節日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

傳統節日就是展示傳統文化的平臺,有的節日是懷念名人,比如端午節紀念屈原;有的節日是紀念民俗,這個蠻多的,比如春節、中秋節等等。

重陽節,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重陽節”名稱記載見於三國時代。據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賞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流傳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吃重陽糕

重陽節要吃吃重陽糕,因為糕”字與“高”同音,象徵“步步高昇”、“百事俱高”之意。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


插茱萸

民間認為九月九日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重陽日,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避除邪惡之氣。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正值菊花盛開,而在重陽節飲菊花酒,也是古代流行一種民間風俗。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


艾葉水洗澡

在重陽節,海南的部分地區還存在著用艾葉水洗澡的風俗習慣,有除去身上的兇邪的寓意。現代醫學也指出,用艾葉水能夠有效地驅除痱熱,避免蚊蟲叮咬。


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

賞菊

重陽時節,正值菊花怒放,魏紫姚黃,清芳幽香,給節日增添了無限的色彩。


維聖智能科技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會有個來歷,出處。像端午節普遍認為是紀念屈原的,而中秋節是為記念嫦娥的。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重陽節據說來自一個傳說。在梁朝吳勻的《續齊諧記》裡就有寫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也就是說,當年一個收桓景的人山裡修真,有天他的師父有天對他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家會災,你快快回去。為師教你一個避禍方法。就是讓你家裡人帶著茱萸,跑到山頂,飲菊花酒就可以了。

那桓景按師父所言,那天帶著一家老少跑到山上去了。到了晚上回來發現,家裡的雞牛羊全部都病死了。那從此這個在九月九日那天帶著帶茱萸登山就成了風俗,一直流傳了下來。

當然關於重陽節還有一個說法是,在《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而”九“又為”極陽“那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為”重陽“那陽又表示鋼,”二鋼“相遇自是不吉,因此這天又被稱為”厄日“所以要登高和插茱萸來檔災。嗯,聽上去這個說法更有說服力一些。

當然現在重陽節慢慢的演變成敬老,尊老。因為九九諧音”久久“有長壽之間。故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敬老節“了。

那重陽節人們一般有什麼活動呢?那從王維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以看出,重陽節是家庭團聚之日,這一天大家聚在一起,一起爬山登高望遠,一起喝酒做樂。

而現代除了沿習了登高望遠這個習俗,很多地方還展開了關愛老人的專題活動。

所以大家一定別忘了要敬老哦。


悅讀會


重陽節和端午節都是我們國家非常傳統的節日,不過重陽節不像端午節那般是為了紀念某個人而流傳下來的。重陽節更多的是風俗習慣流傳下來的,而這些風俗習慣大多是傳說。

重陽節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呂氏春秋》就有記載說,在農曆九月農作物豐收的時候,會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到了漢代,重陽節開始盛行起來,還增加了祈求長壽的習俗。而真正正式把重陽節定為節日的,是在唐代。後面隨著時間的發展,重陽節的意義也不斷的被豐滿,人們傳承下來的習俗有很多,像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現在重陽節還被當作是敬老節。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說下傳說。

傳說一:

說是東漢時期,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人和家人一起靠著幾畝薄田為生,日子雖不是大富大貴,倒也不至於挨餓受凍,算是安穩度日。可是,平靜的日子被忽然到來的瘟疫打破了,當地有很多人,都被瘟疫奪走了性命。

桓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汝河裡有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危害人間。現下疫情氾濫,看到人們深受其苦,桓景決定拜東南山裡的神仙費長房為師,為民除害。可是桓景跋山涉水還是沒有找到神仙的蹤跡。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有天,有一隻白鴿領著桓景找到了費長房的住所,他在門口跪了兩天,第三條桓景得到了費長房給的一把降妖的青龍劍,並且教給你降妖的方法。

九月初八的那天,費長房對桓景說,明天拿瘟魔要出來害人了,你本領已經學會了,趕緊回去為民除害吧,此外我給你一瓶菊花酒,一包茱萸葉子,你回去分給鄉親們,讓他們登高避禍吧。說完,便讓仙鶴把桓景送了回去。

桓景第二天一早回到鄉里,按照神仙的囑咐,把東西都分給了鄉親,還把他們都帶到了山上。之後,他就返回村裡,準備和瘟魔廝殺。

瘟魔到了村裡,看到人們都在山上,便要衝上去,但是被茱萸和酒散發的氣味下的不敢上前。桓景拿出寶劍和瘟魔搏鬥,最後瘟魔被斬於劍下。自此這裡的人們再沒有瘟疫了。於是九月九日登高避瘟疫的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傳說二:

說是驪山有位農民老實本分,又很淳樸,他有天干完農活回家的路上,碰到個天快黑了還沒找到落腳處的算卦先生。於是他就把算卦先生帶回了家,可是家裡房子就是一個搭的草棚,只有一個炕。他就讓老婆孩子湊合著睡在草鋪上,讓算卦先生睡在炕上。

第二天算卦先生走的時候,他還讓妻子給算卦先生做了吃的,臨走還給裝了很多饅頭。算卦先生看這家人很善良,在臨走的時候,囑咐農民,在九月九這天,全家要到高處去。

這位農民雖然不知道算卦先生的用意,但是他覺得算卦生生說的還是要聽的。到了九月九,他和家人帶著花糕和香酒便一起登上了驪山。剛上山沒一會,半山腰突然衝出了大水,很快整個山溝都被淹了。

這時,這戶人家才知道算卦先生的用意。這事傳出去以後,人們都覺得很神奇,於是便每逢九月九,就一家人登高。這種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以上傳說的內容來源於《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傳統節日》。


密斯時


我從小時候就聽說重陽節“登高”是避難的、只要在重陽節這一天去“登高”、也就是去山上玩、野餐、或者到山上的寺廟裡玩、這一年就會避開所有災難、保平安。我老家“登高”這個風俗至今依然沒有改變、好幾個半山腰的寺廟裡在重陽節這天依然還是人山人海的、只不過好像年輕人較少些、中老年多些。

(登高圖片分享)










小芳雜談


重陽來源

農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民間還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


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重陽節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dream8trip在路上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我來說一說,歷史傳存的節日都是以農業興起的,現在新詞叫農業,古代叫莊稼行,古人云:七十二行,莊稼為上行,一粒下地,萬粒歸倉。也叫一本萬利,在古代沒有工業,或者工業落後的中國,是以農為主,有句俗語,莊稼不收當年窮。說一說節日吧,在中國一年最早的節日,二月初二,龍抬頭。三月初三,王母瑤池盤桃會。五月初五,端午節。六月初六,曬龍衣。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二月三十,過年。這些節日,請朋友聽我慢慢說起:二月初二龍抬頭,這表示一年的開始,萬物開始新生,小孩在這一天理髮,就是把老發去掉,從新生髮,也是從新大發展的意思。中國是龍的傳人,以龍形容世態的偉大,把萬物比喻如龍突飛猛進,所以叫龍抬頭。三月初三,王母瑤池盤桃會,這是比喻,三月裡是人們外出打工的季節,古人叫上工季節,古代的窮人,自家沒有土地,只有外出幫工,也有做生意的,做手藝的等等都要外出了,地主和財主們開始招工人,選擇各種能工巧匠,比偷各路神仙各顯神通了。為什麼在三月三呢?不是三月四,三月二呢?因為三月是單數,三日也是單數,一個男人出外是單數,留守在家的女人也是單數,所以,三月三分為單。五月初五端午節,這是夏糧成的時候,為了慶祝一年之間最早收割,夏季雨水多,在中午燒香,擺祭品,求老天爺給個好天氣,好太陽把糧食曬乾。為什麼放在初五呢?這個五,喻表五穀之意。關於祭念屈原和喝燻黃酒,都是後來加忝的。六月初六,在古時候是短工期。好工人,主家留下來,不好的開遛(開除),六與六就是留與遛的意思,六月初六,曬龍衣,農田裡活幹完了,該洗的洗,該曬的曬,因為梅雨季節。七月初七,是雙喜的曰子,人們這時休閒,正是辦喜事的時候。關於牛郎和織女,都是神話,是實,是一對年輕人私奔的故事。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農民祭奠秋收的節日,八,是發的意思,十,是十分收成,實實在在,十分美滿等之意,五,是五穀豐登之意。中秋節為什麼放在晚上過呢?古人沒有照明設備,白天收割,晚上脫粒,沒有機械,靠牛、驢、馬拉著石滾碾壓,燒香供祭品,求天上出來好月亮,照明好乾活。九月初九,重陽節。在古代,九月裡莊稼收完了,是下工季節,冬天快來了,在外面打拼的人都該回家了,在家守候的人都做好準備,等待親人歸來,天天登上高處看望,盼望久別的親人,九九,就是久久的意思,重陽,陽,陽光,也是喜躍之感,盼望久別重逢,這才是真正團圓日。十二月三十,過年。這是祭祀一年豐收後的節日,也是盼望來年豐收的啟求。過年,年,這個字,上面是午時的午,中間是反五字,下面是十字。午,五,十組合成年,就是把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連在一起為一年。古人的大智慧,古代傳統的節日,一定要保護,要傳存,不可改變。謝謝大家!


昌185135315


端午節肯定不是紀念屈原的,為什麼?

第一、中國的歷法是陰曆。而節日設立是非常工整的,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有的少數民族還有六月六。還有一類是十五,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下元節。這種工整的節日設立,最大可能性是曆法創立以後統一編訂的。為紀念屈原編訂曆法可能嗎?屈原之前難道不是這個曆法?

第二、端午也叫端陽,從字面意思要麼指正午,要麼指夏至。都是指太陽光照最強的時間。從五月端午對應太陽曆也又是最接近夏至日的中國節日。中國自稱華夏,但夏文化的影子卻很難從表層文化裡獲知。這合理嗎?我們看世界文化,很多重要詞彙幾乎都指向夏至日。比如芬蘭薩米人,薩為夏天,米為八芒星太陽,連起來就是夏天的太陽。基督教彌撒,發現沒有是薩米的反念,其實也是夏天的太陽。拉薩和猶太教亞伯拉罕的妻子薩拉也是在夏天的太陽神。因為薩為夏,娜為太陽神。埃及拉神、印第安伊察娜都是太陽神。納在漢語裡也是太陽,薩與夏並沒有區別,薩滿不就是這個意思,韓國端午祭就是薩滿祭祀。薩滿並非是滿蒙文化,而是曾經全世界的共同文化,漢族的所謂封建迷信跳大神,少數民族巫師跳大神,以及西方女巫文化都是。在中國各個文化遺址裡八芒星圖案是常見符號,而且這個符號被一直傳承在服飾圖案裡。比如老人們縫的鞋墊裡就有。


所以大概是端午一方面要維護曆法節日的工整,一方面要傳承之前的文化,所以選定最接近的五月五作為夏至節。而粽子則是古代缺乏烹飪器皿自己餐具時採用的包食方法被繼承,所以古代廚子也叫包廚。紀念屈原應該訛傳。

九月九叫重陽節,雖然後世把它定義為敬老節日,但其實。九古代代表的其陽數,比如七仙女與九黎,七仙女為母系文化,九黎為父系文化。七仙女嫁給九黎,九自然就是陽數。九因為源頭衛黃種父系,所以九還代表太陽,其與八太陽數理就組成七十二地煞數理,也是古代最重要的一個數理。所以重陽原意就是本土陽數的紀念節日,可以作為男子節。敬老尊老則是農耕民族特點,因為老人掌握著耕作的經驗,最受重視。老師一詞的老並非只是助詞,考也是男性老者的意思,考考你,其實就是老者傳授經驗時給年輕人出題。所以跳到埃及法老一詞,加上法海和以色列城市海法,你覺得更像誰的詞彙?


國病


九月九重陽,重陽美酒香。重陽節敬重老人節。重陽稻上場,也是慶祝豐收稻穀季節日。


嗨zhongchaohai


活著真好!努力活著。終歸有好的一天。



光明磊落


李金林


神州九九重陽雙老樂,烈桂三三壯鏡四方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