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何要投江?

用戶58907629261

楚懷王十六年,秦派張儀來楚,離間楚齊關係。張儀應允,如楚與齊絕交,秦願送楚六百里土地。懷王貪心而受騙,張儀回秦等楚齊交惡便毀約。懷王大怒,派軍隊兩次攻秦,結果都被打得大敗而歸,損兵折將,喪城失地。懷王只得再派屈原出使齊國,去尋求齊國的諒解。這時,秦出於外交考慮,又想與楚議和,以孤立齊國,便答應歸還剛奪得的土地。懷王氣憤不過,向秦要張儀解恨。

張儀先用厚禮賄賂懷王寵姬鄭袖與寵臣靳尚,然後來楚巧言詭辯,而懷王聽信鄭袖、靳尚之言,竟放了張儀。

屈原雖身在齊國,卻時刻焦慮著國事。他見楚又被秦如此玩弄,氣憤不已,便貿然從齊國趕回朝中,諫懷王殺了張儀。在屈原忠誠凜然的苦諫下,懷王有些後悔放了張儀,趕忙派人去追張儀,然而此時張儀已出國境。公元前304年,楚國正式與秦國聯盟,再次失信於齊國而投入秦國的懷抱,屈原聯齊的成果被輕易葬送了。

屈原在此事中始終反對懷王親秦背齊,一再苦諫。懷王幼子子蘭與靳尚諸人親秦,對屈原的行為相當反感,便不斷在懷王面前詆譭屈原,甚至威脅說:“秦最恨親齊的屈原,現在秦楚已經結盟,可屈原還在攻擊秦國,萬一秦國怪罪下來,那楚國就要大禍臨頭了。所以應該將屈原論罪,以示守信於秦國。”昏庸的懷王聽信讒言,將屈原治罪,流放到漢北。屈原無辜被黜,憂憤而作《離騷》,以敘愛國忠君之情懷。

在屈原被流放期間,秦多次背約,發兵伐楚,使楚遭到很大損失。懷王感到秦的兇狠,又想與齊重修舊好,便下令召回被放逐的屈原。這樣,懷王三十年,流放了五年的屈原又重新回到郢都,也就在這一年,秦軍攻陷楚國八座城池。秦昭王在軍事上佔據絕對優勢之後,派人送書信給懷王,約楚懷王會談結盟之事,懷王欲往。屈原知道後,又冒死上諫:“秦乃虎狼之國,不可相信,大王絕不能去秦。”靳尚則主張與秦修好,切不可得罪秦國,否則秦國必定增兵伐楚,後果不堪設想。懷王便去問少子子蘭。子蘭娶秦女為妻,為婚姻所恃,力勸懷王赴會,認為靳尚所言極是,不可不聽。懷王聽了子蘭的話後,便不理屈原的勸諫,決定出發赴會。哪料,懷王這一走果然中秦的圈套,遭秦軍伏擊而被囚禁。秦強行要求割地換人,懷王大怒,執意不從,最後竟死於秦國。

懷王死,長子頃襄王立,以弟弟子蘭為令尹,並召回屈原,官拜三閭大夫。此時,楚人把懷王入秦而死歸咎於靳尚、子蘭,這也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對屈原的嫉恨。沒有多久,頃襄王在子蘭、鄭袖、靳尚眾人的讒毀下,將屈原流放江南。

公元前296年,屈原從郢都出發,沿長江北岸向東南行,在荒僻山野與簡陋村鎮中漂泊了十幾年。到公元前278年,六十二歲的屈原走到江濱,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回想自己這一生忠君愛國卻落得如此下場,痛不欲生,披髮沉吟了《懷沙賦》之後,便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了。


古道犀風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屈原是個只會吟詩作賦、漫長牢騷的憤青。這樣的印象主要歸功於離騷,因為離騷大家太熟悉了。

屈原最開始並不是一個憤青,反而是一個可以從橫捭闔的政治家。他在出國的官位是左徒,異常的尊貴。他雖然與王室有親戚,但是他能如此尊貴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他的能力。他學識淵博,博聞強記,能夠很好的理解國家興衰的道理,又善於辭令,是一個外交人才。

楚王將制定國家法令的任務都交付給屈原,表示對屈原足夠的賞識與信任。屈原如此受到信任,引起了他人的嫉妒,有一個叫做上官靳尚的大夫就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上下都知道屈原在制定楚國的律令,屈原自恃功勞,每每誇口,除了我誰也做不去這樣的法令。

這句話當然讓很楚王很生氣,他生氣的是屈原這樣說顯然已經不把他放在眼裡,而且隱隱感覺到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脅。於是楚王疏遠了屈原,政治上鬱郁不得志,走上了憤青的道路。

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是齊楚聯姻,秦國害怕出國出兵,就用張儀的計謀賄賂楚王並與楚國訂約,楚國就沒有出兵。等到秦國攻打齊國之後,秦國卻被拒不承認當初的約定,楚國出兵。楚國當時還是強國,秦國的實力還不足以對抗楚國,只好議和。楚國要求交出張儀,張儀到楚國之後,賄賂楚王的愛妃得以退身。這時候屈原聽聞釋放了張儀,再一次覲見楚王,告訴他不要放張儀,這時候張儀已經追不回來了。

秦國想謀圖楚國,無奈楚國很強大,只好以聯姻的名義讓楚王去秦國。結果楚王客死秦國。

懷王死後,他的兒子繼位。屈原對新的楚王頃襄王有所不滿,便被流放了。流放的時候,屈原仍然寫文章希望得到重用,結果一次比一次流放的地方遠。

他認為自己是臣子,不能對國家盡忠,就是沒能盡到一個臣子的責任。而且楚懷王的所作所為讓天下人恥笑。在古代,君辱臣死,楚懷王不僅受到了侮辱,而且客死異鄉,這份恥辱無法洗掉,恐怕只有死才能解脫。

於是屈原抱石投江而死。


詩書君

屈原為什麼要投江?這要結合屈原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以及屈原本人的性格來分析,我們才能夠全面的瞭解屈原自殺的真相。

我們知道,楚悼王時代,吳起變法,楚國擴張極為強烈,成了六國的頭號隱患。楚悼王死後,吳起被楚國舊貴族射死,接位的楚懷王趁機血洗舊貴族七十餘家,鞏固了自己的權力。應該說,初上位的楚懷王有楚悼王的雄心壯志,渴望做一翻大事業。而當時的情形是誰心革誰富強,吳起死了,那麼誰來接班繼續推進楚國改革呢?

楚懷王馬上想到了一個合適人選,屈原。

首先,屈原跟楚懷王祖上同姓,亦是貴族出身;其次,屈原明於治亂,善於外交辭令,是個治國的好人才。再三,屈原是個愛國主義者,而又是個支持改革的新派。

綜上所述,楚懷王就任命屈原為左徒,負責楚國內政及外交。

當時,屈原也是渴望做一翻事業,光大楚國的。所以,他首先進行國內憲令改革,然而跟當時各國新派改革者一樣,受到了舊貴族的干擾。

而前來干擾屈原國家憲令改革的人,是上官大夫。

當時,上官大夫也是楚懷王寵臣。他聽說屈原起草改革條例,就跑來要看草稿,但是屈原不給他看,他竟然跑到楚懷王那裡告狀,說屈原想借時機炫耀功勞,以為他乾的活是別人幹不了的。

屈原的悲哀就在於,他遇到了一個想改革但卻是沒有主見,而且立場不堅定的君王。楚懷王聽了上官大夫的讒言後,竟然大怒,從此疏遠屈原,然後將之貶為三閭大夫,去管教楚國屈、景、昭三姓貴族子弟的教育。

從負責內政外交落到了閒職位上,壯志難酬的屈原悲憤難奈,寫下了中國文學史著名的詩篇《離騷》。

所謂離騷,就是發牢騷。屈原在《離騷》裡發了很多牢騷,然後還表示了重要一點,無論身處何種困境,他永遠不會改變他的志向。這就是所謂“雖九死而猶未悔”的理想追求!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屈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且是一個敢於獻身的完美主義政治家。

為什麼說他是完美主義政治家呢?因為他畢業所追求的政治不是別的,而是“美政”!

何謂美政?就是賢臣配聖君。君是聖明的,臣子是賢明的,所共同創造出來的政治當然就是美好的。正因為如此,屈原在《離騷》裡發明出了兩個經典的文學意象:“香草美人”!

何謂香草?就是賢臣。何謂美人?就是聖君。

除此之外,香草美人還有一個重要的隱喻,就是美人就是屈原本人自喻,香草就是本人身上具有的良好政治道德。

正因為屈原將自己喻為具有完美政治道德的賢臣,所以他又認為跟他眼中所謂的惡草般的小人不可相容。

他一生光明磊落,畢業追求光明大道,沒有妥協餘地。這就是屈原的性格所在。而他這個性格,為他將來的投江埋下了伏筆。

後來,愚蠢的楚懷王被張儀所騙,他自己拆解了齊楚聯盟的惡劣外交情況下,竟然還怒而發兵, 結果是跟秦交戰吃了敗仗還罷。這時候魏齊兩國趁機打劫,入侵楚國。

吃了大虧的楚懷王想到了齊楚聯盟的重要,又想到了屈原。因為之前的齊楚聯盟是屈原搞定的,為了恢復齊楚聯盟,又派屈原出使齊國。屈原也不負楚王重望,修復了齊楚聯盟。

不料,這時候的楚懷王又犯了一個大錯。張儀入楚之後,他本來想殺之而後快, 但張儀賄賂了寵姬鄭袖,然後聽信了鄭袖的話,放走張儀。到了秦昭王時代, 楚懷王竟然還被騙入秦,死在了秦國。

無論楚懷王多麼愚蠢,畢竟是曾經賞識自己的君王。楚懷王的慘死,讓屈原倍受打擊,而讓他更受打擊的是,楚懷王的繼任者頃襄王不但沒有吸引楚懷王時代楚國被削弱的教訓,而且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了。

因為楚懷王貶斥過屈原,後來又起用他為屈原外交使者,所以屈原對楚懷王充滿了政治幻想。而楚懷王死後,他一樣寄希望於頃襄王能夠起用他,不料的是頃襄王跟其弟子蘭,以及上官大夫都是一夥的,他們不但不起用屈原,反而將屈原放逐。

經歷兩任楚王的屈原,此時已經是六十歲的人了。他畢業追求美政,已經無法實現。他畢業所熱愛的楚國,在他的數十年政治生涯中,一次次的淪落,然後屢次遷都。

在戰國時代,很多像張儀,蘇秦,範睢等人,他們在一國幹不了,可以另選高枝。但是屈原無處可選,他是楚國貴族,他生於楚國,畢生效命楚國,然而奮鬥一生,政治理想跟隨著楚國的沉淪而沒落,他唯一的出路在哪裡?

面對如此困境,絕大多數的儒家知識分子都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然而,屈原不是儒家知識分子,他是一個有著完美主義的半法家主義者。而完美主義者特徵之一就是,他無法忍受任何的不完美。

所以,當屈原徘徊於江濱之時,有一漁父跟他說,世事如此,何不同流合汙。一個自詡是美人的屈原,跟所有世間的惡人醜人同居一處,絕對是一個恥辱之事,他絕不忍受。

所以他說:“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

從當時楚國的政治情況來看,的確是這樣,楚國已經沒有什麼明白人了,即使有也是被異化了。

而聖潔的,剛性的,偉大的,完美主義者屈原,面對人生及國家種種恥辱,他唯一的選擇,不是活著,而是死去!

於是,他懷石自沉汨羅江!

屈原是為理想而死的,也是為楚國而死的。他追求光明大道之精神,他不容於世之磊落光明之精神,無不讓世人唏噓!


月望看歷史

屈原(前340——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漢族,戰國未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楚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為有所增強。



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為民報國的熱情。



在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梅花121339996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以《史記.屈原列傳》為參考,來回答。原因如下:

屈原對楚國執政者和楚國前途的絕望;同時作為一個深愛楚國的大詩人政治家,他不會朝秦暮楚,只有為自己的祖國以死殉葬。


屈原是楚國王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受封於屈,因以屈為氏,名平。屈原在楚身居要職,為楚懷王左徒,左徒相當於上大夫而次於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詔令。太史公評價屈原:博聞疆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你如果沒看明白,我來告訴你:屈原文化素養好,政治水平高,文學才能和外交才能傑出,懂了嗎?屈原憑藉這些傑出的才能,積極參與楚國內政、外交,開始深受楚王信任。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楚國上官大夫同屈原官階相同,嫉妒屈原的才能。這上官玩陰招絕對是高手,唐朝李林甫可能就是跟他學的,看官莫急,聽我慢慢道來。上官把準了懷王猜忌能臣、用人不專的至命弱點,編造讒言:大王讓屈原制定國家重要的法令,不宜在國王批准前張揚,現在屈原弄得地球人都知道,這已讓令懷王大怒不己,上官又進一步誣陷說:每一令出,屈原必誇耀自己的功勞,認為“非我莫能為也",這一下懷王氣得要發瘋了,要知道懷王當過諸侯的領頭大哥,當時書面語叫“縱長",自以為牛得不能再牛啦!怎能容忍部下屈原矜能伐功呢?於是懷王疏遠了屈原。

屈原被罷黜,對楚國來講後果很嚴重。楚懷王在後宮被鄭袖蠱惑,在外被秦相張儀其欺詐,在朝廷上被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矇蔽,在政治、外交、軍事上昏招連連,失敗慘痛,概括如下:懷王因小失大,貪圖秦相張儀假意相送的秦國六百里商於之地,解散了楚齊鐵盟,使秦國攻楚之時,齊不再施以援手,而張儀陰謀得逞後,詐說送楚的是張儀自己的六里封地,懷王受盡張儀的欺騙愚弄;楚國丹淅大敗,喪師八萬,大將屈匄被俘,丟失漢中地;楚國藍田大戰,遭到魏國襲擊而敗退;楚國放走楚國大仇張儀;諸侯共同攻楚,楚將唐眛戰死;懷王受騙入秦,客死他鄉。屈原不在其位,仍謀其政,一有機會就苦勸懷王,但懷王致死未聽。

再後來,懷王子楚頃襄王即位,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又在新楚王面前狂進讒言,屈原終於被放逐。

屈原的偉大在於他雖然姓屈但絕不向惡勢力、昏君屈服。他寫下了千古名篇《離騷》,在詩中展現了他在忠與奸、公與私、方正與邪惡鬥爭中鮮明的立場,他敢於抨擊昏君,敢於抨擊楚國黑暗政治,他是個威武的鬥士。要問《離騷》有多牛,只要說兩事就行了!屈原憑《離騷》成了公認的浪漫主義的一代詞宗,李白、蘇軾這些牛人都恭恭敬敬尊他為祖師爺!“騷客"成了詩人的代名詞!寂寞身後事,這句詩用在屈原身上純屬胡扯!但屈原作為傑出的政治家,沒能像辛棄疾說的“了卻君王天下事",內心極度痛苦,他因為“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被放逐,他懷瑾握瑜因不願向黑暗勢力低下高貴的頭顱,眼看看楚國暮氣沉沉,領土一天比一天縮小,亡國只在眼前,屈原如一個大孝子看著老父日漸年邁,病情日重一日,但自己又無力挽救,內心的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最後作了《懷沙》之賦,抱著石頭自投汨羅江為自己的祖國提早殉葬。屈原絕不可能“君不正,臣投外國"的,因為他是屈原!

屈原死了,他永遠活在楚國人民,甚至全中國人民心中!臧克家有詩句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信夫斯言!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屈原之所以投江,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性格。

屈屈雖然出身貴族,但卻有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一方面他嫉惡如仇,憂國憂民。另一方面,崢崢傲骨,視死如歸。他在骨子裡認定是楚國的人,生是楚國人,死是楚國鬼,因此,眼看楚頃襄王是個昏庸無能的主子,眼看秦國虎視眈眈,他更是憂心仲仲,恨不能親自掛帥出征,蕩盡心中綿綿心痛。但他只是個文弱的書生,因此,他儘自己所能,以勸諫的方式,勸襄王遠離酒色,棄奸臣重賢才,勵精圖治,重整楚國雄風。

同時,提醒襄王不要被秦國的糖衣炮彈所迷惑,秦國才是楚國最大的敵人,並提出了聯齊抗秦,保家為國的戰略思想。然而,儘管屈原多次勸諫,襄王卻不為所動。最後一怒之下,竟然讓屈原光榮地下崗了——流放。

流放途中,屈原依然沒有放棄他的愛國夢,寫了《哀郢》、《懷沙》著名詩篇,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朝廷的不滿,對現實的無奈,同時也希望襄王能回心轉意,甚至託人給襄王上書,希望能重召自己回朝,改革創新,讓楚國盡書從衰敗的困境中走出來。然而,事實證明,這只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襄王沒有采取一謀一計,沒有聽他一言一字。

兩年後,屈原得知秦軍大舉進攻楚國,都城鄢郢已是笈笈可危。屈原自然知道楚國離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嫉惡如仇、可殺不可辱的他當然無法接受國破家亡的事實,為此,屈原憤怒而絕望之下,選擇了投江,以身殉國,以死納諫。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其實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楚國亡了屈原才投江。後來我看了思美人電視之後我不以為然。推翻了之前的結論。

其實我認為楚王和屈原的感情是這樣子的,楚王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屈原,卻得知屈原喜歡的是莫愁女,於是楚王怒了,感覺屈原背叛了自己。所以他將屈原喜歡的莫愁女納入後宮,也不讓屈原和莫愁女結成連理。具體劇情如下: 一日,楚懷王醉酒,搖晃著腳步將屈原按在牆壁上,臉上泛著喝了酒之後的紅暈,雙眸緊鎖著屈原,屈原皺了皺眉頭說道:“大君,您醉了。”楚懷王不理會屈原的話,緊盯著屈原說道:“靈均,你當真不知不穀對你的情意?”屈原一臉懵逼的看著楚懷王。半晌,楚懷王拂袖而去:“屈靈均,不穀是不會讓你們在一起的,你們死了這條心吧。”這時,屈原從懵逼中回過神,看著楚懷王遠去的背影,大聲的對著楚懷王的背影喊到:“大君!靈均不搞基啊!”

後來楚懷王把莫愁女納入後宮,屈原傷心不已。但終究因著君臣之義沒說什麼,入朝為官後,前期楚國還是挺繁華的,只是後來逐漸的沒落了下去,屈原多次進諫,但楚懷王一意孤行,認為屈原辜負了他,背叛了他,導致楚懷王沒有聽屈原的諫言,後來楚國亡,懷王客死他鄉。屈原含淚看著已經逝去的楚國,終究選擇了投江。葬入滾滾的長河中,選擇了殉國殉情。

好了,其實我是來搞笑的 各位看官看過一笑就好,勿噴😂😂😂😂


獨孤璃幽

屈原投江的故事: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屈原投江的故事 歷史上的屈原為什麼要投江?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屈原投江的故事 歷史上的屈原為什麼要投江?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聽文化發聲音

屈原的投江,很多朋友會從政治方面給予解讀,諸如懷王聽信讒言,屈原被放逐,抑鬱而自殺。

但是我對於這樣的答案,總是不夠滿意的。因為這裡只能解釋屈原“自殺”的原因,而不能解釋屈原為何“投水自殺”。

有一種比較有趣的說法,從楚地宗教的角度給瞭解釋,個人覺得頗為有趣。

這裡,先要聊一聊什麼叫郭店楚簡。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楚簡包含多種古籍,其中三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其餘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所記載的文獻大多為首次發現,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其中,最有名的是郭店本的《老子》,另有一篇《太一生水》,是較為罕見的,對楚國宗教思想進行闡發的一篇文獻。

大家讀過基本的《西方哲學史》的話,可能記得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他認為萬物之源為水,水生萬物,萬物又復歸於水。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所揭示出的思想,某種程度上非常類似於泰勒斯——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覆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溼燥。溼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

簡單而言,“水”被視為萬物的母體,楚人貴水,死後是要船棺葬的。《九歌》中神靈上天下地都要乘坐龍舟,若《河伯》:“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都是明證。

故而,可以揣測,從宗教思想的角度,屈原之所以是選擇沉江自殺,很有可能是因為楚人迷信水是萬物的母體,死後必然是要回歸水中的。是以也有一些說法,論屈原實際上是死後水葬,不是投江自殺的,缺乏證據罷了。


主要參考了白奚《的“水與萬物之生成”兼論的成文年代》。


夜小紫


(圖片自網)懷才不遇,抑鬱難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