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鋼鐵洪流是如何讓世界恐慌的?

用戶64325649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採取的“閃電戰”令人印象深刻,就連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法國,也只不過比波蘭多堅持了幾天,就被德軍一舉淪陷。因此,坦克作戰在二戰中大放異彩,眾多國家開始對坦克趨之若鶩,認為坦克是“陸戰之王”,也是現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利器。特別是中東國家,包括伊拉克和沙特等國,對於坦克都是高度重視,沙特更是向美國以單價1000萬美元一輛的價格,向美國購買M1A2主戰坦克,原因是沙漠地帶坦克發揮的作用更大。因此,坦克也成為各大國家陸軍必備的武器,其強大的火力和超厚的裝甲,幾乎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但坦克最巔峰時刻仍然是在二戰時刻,蘇德戰場上的膠著狀態,並且面臨德國虎式坦克的威脅,蘇聯終於爆發了“鋼鐵洪流”的氣勢。當時統計的數量顯示,為了讓虎式坦克埋沒在蘇軍坦克的浪潮中,蘇聯在一年之內製造坦克超過1.58萬輛,在二戰中T34坦克總共建造數量超過8萬多輛,被譽為歷史最巔峰時刻。面對如此龐大的坦克集群,德軍那僅僅不到2000輛虎式坦克根本不值一提。得到德國“閃電戰”啟發的蘇聯,在戰後對坦克的研製和建造更加突出。

在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蘇聯最巔峰時期,也是冷戰最為尖銳的時刻,為了給華約盟友增加信心,並且打擊北約各國的信心。蘇聯廣發邀請北約各國代表,參加蘇聯的盛大閱兵式。在野外的閱兵式上,蘇聯展示了當時最先進的主戰坦克,其黑壓壓的一片著實讓北約各國使者手腳冰涼。當時統計的結果顯示,蘇聯至少擁有5萬輛主戰坦克,光在戶外閱兵式上展現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上萬輛。這一消息傳到歐洲,整個歐洲都陷入一片恐慌,很多軍事專家甚至認為,蘇聯僅僅動用坦克集群,就足以夷平整個歐洲大陸。

目前,俄羅斯仍然擁有超過1萬輛主戰坦克,光在烏克蘭邊境部署的坦克就超過千輛之多,令整個東歐地區為之動容。統計顯示,俄羅斯仍然是世界上擁有坦克最多的國家,這也是東歐很多國家畏懼的領域,至少在陸地作戰上,俄羅斯仍然能夠輕鬆掃平整個歐洲。不過,隨著戰鬥機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制空權漸漸成為戰場的控制權,坦克的重要性也開始慢慢降低。但是,蘇聯時期的“鋼鐵洪流”仍然深深烙在世人眼前,這是一個龐大而恐怖的坦克集群。


家庭歡樂劇場


二戰之後,德國轟然倒下,前蘇聯一躍取代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巨人。

短短几十年,蘇聯的國力迅速膨脹,衛星上天,飛船登月,核彈試爆。蘇聯成為和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到90年代,蘇聯的國力到達了頂峰。90年代蘇聯的西方—81演習就是蘇聯實力的大展示。


1981年9月1西方-81(俄語:Запад-81)是由蘇聯舉行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軍事演習,以北約為假想敵。在這場演習中,蘇軍出動50萬兵力,各兵種一起參加,各種新式武器悉數亮相,蘇軍的導彈進行了大規模精確打擊演練,還進行了規模空前的空降兵登陸演習。戰場規模宏大,令人歎為觀止。

但最讓西方觀察家觸目驚心的的,還是蘇軍的鋼鐵洪流

演習中,在航空兵的掩護下,蘇軍首次出動由新式T-80和T-72組成的坦克群對假想敵進行裝甲衝擊,只見龐大的坦克群呼嘯而來,遠遠望去,像一條條巨龍,又像決堤的潮水,遮天蔽日,喧聲震天,像海嘯又像颶風,像地球末日來到,叫北約武官極為惶恐。


根據蘇聯披露的數據,演習中蘇聯一共出動了1.3萬多輛輛新式坦克,(僅僅是演習中出動的坦克數量就超過了當時中國坦克的總和),北約智囊被蘇軍的鋼鐵洪流嚇得心驚膽戰。

根據北約的估算,演習中蘇聯僅僅出動了自己坦克的一部分,就如此震撼,如果一旦蘇軍和北約發生戰爭,僅僅是蘇軍的坦克,完全可以在幾天之內把北約踏為平地,碾壓成肉餅。整個歐洲將在被蘇軍的鋼鐵洪流吞沒,灰飛煙滅。哪怕是使用核武器,對呼嘯而來的鋼鐵洪流也無可奈何,到時候只能恐懼地閉上眼睛。。。

蘇聯如此重視坦克的作用,跟它在二戰的經歷有關

1941年夏天,德軍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爆發,毫不誇張地說,蘇德戰爭就是拼坦克的戰爭。


在戰爭爆發之初進行的幾次戰役中,蘇軍由於輕視坦克部隊的建設,每次大戰蘇軍都被德軍的裝甲集群分割包圍,蘇軍成建制地被消滅,每次戰役的傷亡都在幾十萬人。

基輔戰役,蘇軍被德軍三個裝甲集群分割包圍,蘇聯西方面軍全軍覆沒,傷亡被俘百萬人。從那以後,斯大林吸取教訓,命令兵工廠晝夜不停製造坦克,很快蘇軍的坦克數量就達到了五萬,加上美國援助的先進坦克,蘇軍坦克數量超過了德軍幾倍。蘇軍在戰場上也掌握了主動權,扭轉了被動局面,進而開始反擊。 毫不誇張地說,蘇聯戰勝德國,坦克起了決定性作用。


衛國戰爭勝利後,蘇軍毫不鬆懈,加強了坦克隊伍建設,經歷了烽火鍛鍊上的蘇聯裝甲師在坦克規劃思想上現已登峰造極,所以聯繫了二戰大規劃實戰經驗和戰後最新技能創造的新一代鋼鐵激流——T-54/55坦克誕生了。

作為蘇聯二戰坦克技能的集大成者,T-54/55在火力、防護、機動上到達了完美的平衡,是其時最領先的坦克之一。不只功能可靠,並且造價廉價,所以從50年代開端到70年代,全部T-54/55的產量高達10萬輛,由5對負重輪構成的坦克海變成北約揮之不去的噩夢。

1953年,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的集大成者——T-10重型坦克列裝執役,在其時是火力防護最強的重型坦克。


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作為導彈核兵器的忠實信徒,赫魯曉夫關於全部常規兵器都不以為然,專心痴迷於核潛艇和洲際導彈。 儘管如此,其時蘇聯仍保持著5萬多輛坦克的規劃,超越北約一切國家的總和。其間不只有2萬多輛T-54/55,還有最新執役的T-62。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運用滑膛炮的坦克,T-62上配備的115mm滑膛炮開世界坦克先河。 赫魯曉夫年代,蘇聯在坦克數量上現已確立了對西方的絕對優勢,而這個優勢在勃列日涅夫年代將持續擴展。

在勃列日涅夫年代,蘇聯的國力兵力到達高峰,很多領先坦克的執役不斷為鋼鐵激流注入新鮮血液,T-64、T-72、T-80等新銳坦克相繼問世。尤其是1965年執役的T-64,是世界上第一種三代坦克,在同期間西方還在配備二代坦克時,T-64無疑是跨年代的兵器,其在火力防護機動上碾壓其時西方任何一種坦克。


在1979年豹2坦克沒呈現前,沒有任何一種西方坦克能與之抗衡,蘇聯把它視為鎮國重器,嚴厲保密,直到1970年才被披露,當時蘇聯在坦克的數量和質量上已經確立了對北約的兩層優勢。

蘇聯軍演中的鋼鐵洪流把歐洲各國政要嚇的面無土色,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里根也驚呼:如果鋼鐵洪流爆發,美國也沒有辦法,從蘇軍發動進攻到佔領歐洲西海岸用不了一個星期,美軍援軍只能面對著守在西海岸的蘇軍,根本無法登陸。

從那以後,北約馬不停蹄開始了新型坦克和反坦克導彈的研發和生產,新的一輪軍備競賽拉開帷幕。


小約翰


為什麼西方國家這麼害怕蘇聯,這具體其實要從二戰末期說起,因為那時蘇聯就開始著手構建自己的“鋼鐵洪流”了。

肯定的說,蘇聯當年的鋼鐵洪流是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夢魘,光坦克數量足足達到了八萬輛。而蘇聯之所以有能力完成“鋼鐵洪流”的建立,完全靠的是他們強大的工業實力。


早在二戰中對德軍作戰,蘇聯高層一直認為,坦克在陸地作戰中優勢得天獨厚。當年蘇德戰場上雙方動用的坦克戰爭超過了五千輛,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也正是大規模的坦克加入戰爭,讓戰爭的性質改變了,拼的不再是雙方人數的多少,變成了工業實力的強弱。

當年,蘇聯人的坦克可以說製作的非常“巧妙”,在坦克中大量加入拖拉機技術,這不僅大大降低了坦克的製作成本,也加強了坦克本身的優勢,所以,在坦克戰中,每次都是蘇聯軍隊佔上風。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人繼承了這種陸戰思想,並且將這種戰略思想“發揚光大”,成立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坦克部隊。繼T—34之後,蘇聯先後發明了T—55和T—62兩種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再加之數量的龐大,用它們橫掃整個歐洲大陸都是有可能性的,歐洲國家怎麼可能不為之恐懼呢?


當年蘇聯不僅在坦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實在原子彈方面也是如此,雖然原子彈最先被美國研究出來,但是,蘇聯後來者居上,完全可以說,在蘇聯的巔峰時期,原子彈的研究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

而這些方面的成果也成就了蘇聯對歐洲大陸的作戰思想,一旦和資本主義國家開戰,蘇聯計劃先對這個國家進行一波核轟炸,隨後在讓那些經過特殊防輻射處理的坦克上場掃蕩,不到一週的時間,整個歐洲大陸的抵抗力量都會被蘇聯的坦克碾碎。

那麼,當年歐美國家對冷戰時期蘇聯的這一戰略計劃做出的反應是什麼呢?整個歐洲幾乎從沒想過要主動進攻,全部都是被動的防禦部署,但是這些部署並沒有太大的用處。


被西方國家佔領的西德,美軍雖然在這裡部署2000多架小型核彈,但是最遠射程不過4000米,蘇聯的坦克完全可以無損失的通過西德,說白了西德就是一個緩衝地帶,必要的時候隨時放棄。

英國還好為了對付蘇聯的坦克研究起了核地雷,而法國卻是對其沒有一點辦法,基本是蘇聯的“鋼鐵洪流”什麼時候到,他們就選擇什麼時候投降。

不過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空地一體戰略思想的正式實施,很多人都覺得蘇聯的“鋼鐵洪流”要失去優勢了。

實則不然,無論是德國豹二坦克的發明,還是武裝直升機攻擊坦克,都是短時間不能實現的,能夠抗衡蘇聯坦克的豹二坦克數量非常少,和8萬蘇聯坦克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別,而組裝直升機呢,當年也不過是一個概念罷了,能夠威脅蘇聯坦克的根本沒有。


夏目歷史君


冷戰時蘇聯的鋼鐵洪流有多恐怖?

這麼來形容吧!一個禮拜佔領整個歐洲!!

冷戰時期西方對於蘇聯的大規模裝甲突擊一直憂心忡忡,蘇聯上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猶如一把懸在西方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斬下。根據北約的估計,一旦戰爭爆發,蘇聯的大規模坦克集群一個禮拜就能推平歐洲。那麼當年令北約最忌憚的蘇聯鋼鐵洪流到底有多恐怖。

▲蘇聯在二戰中將大規模坦克集群作戰玩的爐火純青 二戰中蘇聯憑藉大規模的坦克集群戰術打贏了蘇德戰爭。冷戰開始後,在空軍和海軍尚無法抗衡北約的時候,蘇聯幾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樓就是除核武器之外唯一能震懾對手的戰略武器,所以對於坦克的發展,蘇聯一直極為重視。

▲1945年柏林閱兵上亮相的IS-3重型坦克把西方嚇掉了下巴 經歷了戰火錘鍊上的蘇聯設計師在坦克設計思想上已經爐火純青,於是結合了二戰大規模實戰經驗和戰後最新技術打造的新一代鋼鐵洪流——T-54/55坦克誕生了。作為蘇聯二戰坦克技術的集大成者,T-54/55在火力、防護、機動上達到了完美的平衡,是當時最先進的坦克之一。不僅性能可靠,而且造價便宜,所以從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整個T-54/55的產量高達10萬量,由5對負重輪組成的坦克海成為北約揮之不去的噩夢。1953年,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的集大成者——T-10重型坦克列裝服役,在當時是火力防護最強的重型坦克。

▲T-54坦克 ▲T-10是當時火力防護最強的坦克 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作為導彈核武器的忠實信徒,赫魯曉夫對於一切常規武器都嗤之以鼻,一心痴迷於核潛艇和洲際導彈。儘管如此,當時蘇聯仍保持著5萬多輛坦克的規模,超過北約所有國家的總和。其中不僅有2萬多輛T-54/55,還有最新服役的T-62,作為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滑膛炮的坦克,T-62上裝備的115mm滑膛炮開世界坦克先河。蘇聯在其後續坦克上不僅一直使用滑膛炮,而且將西方也帶上了滑膛坦克炮上發展之路。

▲冷戰先鋒——T-62 赫魯曉夫時代,蘇聯在坦克數量上已經確立了對西方的絕對優勢,而這個優勢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將繼續擴大。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的國力軍力達到頂峰,大量先進坦克的服役不斷為鋼鐵洪流注入新鮮血液,T-64、T-72、T-80等新銳坦克相繼問世。尤其是1965年服役的T-64,是世界上第一種三代坦克,在同時期西方還在裝備二代坦克時,T-64無疑是跨時代的武器,其在火力防護機動上碾壓當時西方任何一種坦克,在1979年豹2沒出現前,沒有任何一種西方坦克能與之抗衡。蘇聯視為鎮國重器,嚴格保密,直到1970年才被公開,此時蘇聯已經在坦克的數量和質量上確立了對北約的雙重優勢! 1981年9月4日,蘇聯舉行了代號“西方-81”的軍事演習,這場演習最大的觀眾就是北約各國,大量西方國家受邀圍觀。在這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中,蘇聯陸海空軍聯合出擊,參演總兵力達50萬人,淋漓盡致的演示了蘇聯大縱縱深裝甲集群突擊。西方-81演習了冷戰軍事對抗的巔峰,是蘇聯軍隊鼎盛時期的真實寫照,代表了機械化戰爭時代軍隊建設的最高水平。 看著演習中蘇聯鋼鐵洪流所向披靡的畫面,北約各國被嚇得面如死灰,美國總統里根說“如果蘇聯在1981年向我們發起進攻,美國將無力抵抗”。按照北約的估計,一旦蘇聯發動戰爭,1個禮拜之內就能佔領整個西歐,然後封鎖英吉利海峽,阻止美國遠征軍登陸。 ▲西方-81軍演代表了蘇聯軍力的巔峰 ▲冷戰時最讓北約恐懼的畫面 但俗話說“盛極必衰”,隨著1991年克里姆林宮頂端的鐮刀斧頭旗的落下,這樣的場景再永遠不會出現了。曾經將北約嚇得不輕的鋼鐵洪流瞬間變為一堆廢銅爛鐵,我們也很幸運的沒有看到鋼鐵洪流泛濫在歐洲平原的畫面。



纏繞啊藤蔓


作為80、90後的中國青年人,如果不是專門的愛好者,對“蘇聯”這個詞的印象,可能僅限於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的一筆兩筆,或者網上流傳的那些關於戰鬥民族的段子罷了。然而對於我們的長輩來說,對這個國家的印象卻要鮮明的多,畢竟作為一個消亡還不到30年的超級強國,蘇聯的影響可以說餘威仍在,遠沒有到被人遺忘到程度。尤其是它那曾經讓全世界都為之驚恐的軍事力量,至今想來,還是細思極恐。

巔峰期的蘇聯陸軍,讓世界顫抖

在蘇聯龐大的軍事體系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陸軍,同時也是其最為堅實的武裝基礎。

這是因為在二戰被德國閃擊打得一路敗北後,蘇聯中央在反擊之餘痛定思痛,決定建立起一支強大的地面部隊,以此來應對日後其他侵略者的威脅,於是乎蘇聯陸軍就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全方位更新換代。

尤其是在消滅德國後,獲得了許多本來屬於納粹的武器研發技術,再加上從斯大林時代開始蘇聯就在重工業發展的道路上突飛猛進,有比較好的根基,戰後國家力量復甦的很快,於是乎其陸軍不僅恢復了實力,且在武器裝備上更新換代,甚至於擁有了力壓美國的實力。

蘇聯陸軍的核心力量,就是它的裝甲軍團。巔峰時代僅僅坦克就有5.5萬多輛,還有6萬多輛的各種其他類型裝甲車輛以及近3萬門火炮,士兵總數180多萬,誠可謂是“虎狼之師”。不僅如此,蘇聯陸軍的武器裝備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超一流的存在,T系列坦克是其主力,火力兇猛,機動性強悍,冠絕整個歐洲。而蘇聯陸軍的主要目標也是當時的北約組織,多次舉行閱兵展示肌肉,讓大批加入北約的西歐以及北歐國家心驚膽戰,因而稱呼它們當年是“鋼鐵洪流”,完全是恰如其分的比喻。

蘇聯空軍,歐洲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如果說陸軍在某種程度上還因為受制於地緣地理的限制而未必能夠發揮出全部的實力。那麼蘇聯的空軍,是讓包括歐洲在內的全世界都感到如芒在背的存在。

空軍是其科技力量的最好體現,基本上所有先進的武器裝備都會優先作用於空軍的編制單位中,種類繁多,作用廣泛,其中包含中遠程轟炸機、殲擊機、戰鬥機、運輸機等等在內的空軍機種近萬架。

不僅如此,蘇聯空軍的訓練水平極高,同時機型的更新換代迅速,以“米格”和“蘇”為首的機型兼具了靈活性和殺傷力,可以對其周邊的敵對國家進行迅捷的進攻和短時間內規模龐大的襲擊,可以說蘇聯空軍對西方陣營有著更加難以捉摸的威脅。

蘇聯戰略火箭軍,真正的王牌

在冷戰對峙中,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竭力發展新的軍事科技力量,而兩國雄厚的實力也讓這方面的技術突飛猛進。具體到蘇聯則是其擁有了非常完備的戰略打擊能力,它的各色洲際導彈平均在兩千枚左右,這還是常規的洲際導彈,利用專有的作戰飛機運載幾乎可以在短時間內到達幾乎全世界的任何地區,對敵對國家進行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打擊,誤差極小,殺傷力巨大。

而另一方面,蘇聯的核打擊力量則更加讓人戰慄,蘇聯在巔峰時期擁有45000多枚核彈頭,威力從大到小,各個層次都具備,這些核彈頭通過核潛艇的水面運輸以及空中運輸,能夠起到毀滅任何一個國家的作用。同時蘇聯不斷改良自己的核能力,讓這些核彈頭的殺傷效果進行提升,殺傷範圍則根據需求變大和縮小,它們的假想敵就是北約,也可以說是為了北約國家量身定製的“套餐”。

此外,蘇聯在航天技術上也不落後於美國,對於彈道導彈的開發,軌道轟炸和反衛星技術也長期處在世界領先的地位,一旦有任何形式的作戰,太空武器也能夠投入到戰爭,讓對手猝不及防中就完全喪失抵抗能力。這種強大的軍事水平,在蘇聯解體後,就連美國都無法超越。

綜上所述,巔峰時期的蘇聯,可以說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具有軍事威懾力和軍事潛能的龐大國家,同時對抗世界其他國家也許是過於誇張,但是單獨針對整個歐洲或是亞洲,在短時間內能讓歐亞國家陷入滅頂之災絕非虛言。即使美國,也沒有絕對的把握能夠戰勝巔峰蘇聯,這樣的蘇聯最終解體,或許對世界和平是個好事。


汗青正浩


根據美國國防部80年代中期的數據,以蘇聯為首的華約軍事集團在所有技術裝備的數量上都超越了北約,其中主戰坦克為42500輛對13000輛,火炮為31500門對10750門,裝甲戰車及運兵車為78800輛對30000輛,反坦克導彈發射器為24300具對8100具,戰術飛機為7240架對2975架。蘇聯在東歐的駐軍有30個師(16個坦克師和14個機械化師),另外還有其他華約部隊的45個師和蘇聯本土歐洲部分地區的65個師(23個坦克師、37個機械化師和5個空降兵師),這意味著華約在戰爭一開始便可以投入140個師,絕大部分是具備強大火力和機動力的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



在歐洲地區華約集團的常規力量數量是北約的三倍,這意味著一開始北約就處於戰略防禦的態勢,北約軍隊的主要目標就是設法遲滯和阻止華約軍隊的推進,為援兵的趕到爭取時間,這裡的援兵主要是指美軍。不過在後勤補給上北約同樣存在劣勢,不同於蘇聯可以通過公路和鐵路將本土其他部隊迅速調往歐洲,美國的援兵(國民警衛隊)從本土趕來只能是通過海運或者空運橫跨大西洋,蘇聯的水面艦隊、潛艇部隊、空軍絕不會袖手旁觀,尤其是強大的蘇聯潛艇部隊將對美國運輸船隊造成巨大的威脅。


鑑於華約集團龐大的裝甲集群,北約集團一開始明白就靠自己的地面部隊無法阻止華約集團的進攻,關鍵性的手段放在了戰術核武器和戰術空軍上,利用強大的空軍奪取前線戰區的制空權,從而使反坦克能力強大的對地攻擊機和搭載精確制導炸彈的戰鬥機對蘇軍裝甲車輛展開“屠殺”,不過蘇軍地面部隊配備了規模龐大的野戰防空武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蘇聯空軍戰鬥力的不足。而且蘇聯同樣擁有戰術核武器,不排除蘇聯會投入這種武器用於打擊北約集團的重兵集團。


假如北約軍隊成功的阻止了華約軍隊初期的突襲,使戰線進入僵持,勝負將取決於作戰雙方的第二、第三梯隊甚至是第四梯隊的投入,戰爭動員速度和規模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華約集團的社會主義體制具備對國家的高度控制,就像在二戰中那樣進行迅速的戰爭總動員,而北約集團體制較為分散,這些自詡“文明和自由”的西方國家能否像華約國家那樣展開迅速的戰爭動員令人懷疑。由於蘇聯佔據著進攻主動權,可以秘密展開動員工作,而那些位於前沿的北約國家(包括德國在內)將可以肯定在蘇軍的第一波突擊下被佔領,動員工作基本不可能開展,北約集團將處於更加不利的態勢。整個冷戰時期,北約集團都不敢絕對保證歐洲地區的安全,如何阻止華約的裝甲洪流一直是北約集團最大的研究課題。


戰略論


蘇聯的坦克部隊在當時是很有威懾力的,這個想必很多人都清楚,蘇聯面對的特殊的外部環境和地理條件,加上蘇聯強大的工業基礎造就了蘇聯強大的坦克部隊,據說巔峰時期的蘇聯坦克有五萬多輛,五倍於美國坦克,相當於現在七八個國家的坦克總和。一旦打起來,坦克多得就如潮水一樣,所以就出現了鋼鐵洪流這一詞。

蘇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建造和使用過坦克,加上後來強大的重工業基礎,所以在坦克建造方面非常有實力。而蘇聯在冷戰時期面對的對手主要是美國,和那些位於歐洲的北約成員國,如果沒夠強大的威懾力,就會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那些歐洲國家時時威脅著自己。

那麼什麼武器對歐洲國家最有威懾力?坦克。為什麼會是坦克,看看二戰就知道了,德國軍隊靠著閃擊戰橫掃歐洲,閃擊戰就是在空軍的支援下地面裝甲部隊進行立體化推進,在平坦的歐洲大平原上,坦克可以說是無敵的。試想一下,大規模的坦克集群在大平原上飛馳,什麼才能擋住?步兵?火炮?火炮足夠多火力足夠強還可以,不然打不了幾炮可能對方坦克就碾過你的炮兵陣地了。

所以說在歐洲這一片,坦克是具備很大威懾力的。為什麼冷戰時候歐洲國家那麼怕蘇聯,蘇聯幾萬輛坦克就拍在邊境上,誰敢打我,幾萬輛坦克開過去直接踏平那些小國,說話就能到英吉利海峽。尤其是二戰結束不久,德國坦克給它們造成多大傷害,它們是記憶深刻的,這更加劇了它們的緊張。


鍋蓋頭司令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與美國展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冷戰。

在這次冷戰中,蘇聯與美國都在暗搓搓的較勁,都在默默的給自己生產武器裝備以期可以超過甚至壓倒對方。

但是蘇聯與美國走的卻不是一樣的道路。美國因為歷代累積的結果,所以美國重點發展的是海軍水面力量,而蘇聯則走二戰的老路子,一直在卯著勁造坦克、造裝甲車等等。

以至於在冷戰中期、冷戰後期,蘇聯巨大的陸上裝甲力量令歐洲諸國瑟瑟發抖。

一:蘇聯裝甲力量龐大的規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保有並且在此基礎上不斷髮展,乃至冷戰期間的蘇聯擁有136個摩托化步兵師、50個坦克師。

蘇聯在此期間一共裝備有超過50000輛坦克、70000輛裝甲車。而且蘇聯還擁有大口徑的火炮50000門,直升機6000架。



這裡面還不包括裝備廠生產的,不包括後勤預備的。蘇聯如此強大的裝甲力量,如此大規模的裝甲部隊,足以令歐洲國家寢食難安。

二:蘇聯優質的裝甲力量。

20世紀60年代以後,蘇聯逐步以裝備了115毫米滑膛炮的T-62坦克取代了120毫米的重坦。

隨後蘇聯又在T-62基礎上不斷改善火控系統、不斷升級防禦系統,使T-62不斷髮生質變,並且後期還採用了125毫米的滑膛炮。



而後面蘇聯隨著發展,不斷生產出優秀的T-72、T-80裝備部隊,蘇聯裝甲部隊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在冷戰時期,西歐地區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對蘇聯採取敵視態度,但是西歐國家又因為剛剛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受損嚴重,經濟還未恢復,難以發展軍事。


而強大的蘇聯不僅擁有巨大的政治優勢,還有著巨大的軍事實力,龐大的裝甲部隊令西歐國家難以招架。

而後面西歐國家好不容易恢復了一點元氣,又遇上經濟危機,蘇聯更加令他們恐懼。

蘇聯的裝甲部隊有著龐大的規模,再加上他們裝備有極其先進的坦克、裝甲車,所以蘇聯的鋼鐵洪流令世界感到恐懼。


小司馬遷論史


蘇聯是著名的重工業大國,在二戰後期的時候,就已經為人們展現了驚人的鋼鐵產量,所以才會被人們稱呼為“鋼鐵洪流。”可能很多人都不解,一個國家鋼鐵的產量代表了什麼,我就這麼告訴大家,鋼鐵是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雖然在我們的身邊,見不到鋼鐵的原材料,但是我們身邊的很多東西都是由鋼鐵製成的,所以,若是一個國家鋼鐵的產量高,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簡直就是可以去炫耀的資本。

在戰爭時期的“鋼鐵洪流”

在二戰的前期,很多國家之所以對於坦克戰術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步坦結合”,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國家的戰術思維有問題,更是因為那個時候,就算有坦克群體作戰的概念,就憑一些國家的鋼鐵產量,也不允許這個國家可以製作出多少的坦克,所以在戰爭的時候,一個國家鋼鐵的產量就很令人擔憂了,因為這直接關乎到了這個國家的武器製造。換言之,如果一個國家的鋼鐵產量很是不足,就連造出大量的槍炮都有問題,那還怎麼能夠造出大量的坦克進行“坦克群作戰”。

所以有時候,一個戰術概念的提出,所以靠的不僅僅是戰術上的革新,也是武器上的革新,而戰術上的革新頂多費幾頁紙來進行理論的重寫,但武器上的革新是要費鋼、廢鐵是的,是需要花錢的,這就是為什麼一些英法等歐洲國家知道坦克群戰術的優勢,但卻很少在戰場上變現出來的原因。

蘇聯則不同,蘇聯的產鋼業一直以來都很厲害,這就造成了蘇聯除了德國機械化戰鬥外,較早進行坦克群作戰的國家,也正是這個國家所產出的鋼鐵較多,才會使得蘇聯造出來的坦克非常的堅硬,就對比德制坦克來說,相對的會抗打擊。所以在戰爭的後期,紅軍開著自己的坦克,像入無人之境般從歐洲東邊一直打到了德國的柏林。

二戰結束後的“鋼鐵洪流”

此時的鋼鐵洪流雖然比的也是裝備,也是戰鬥力,但此時的局勢已經兩極分化,而且二戰剛剛結束,世界百廢待興。但就是在這個時候,美國和蘇聯的冷戰看呆了那些被戰爭拖垮了的國家,因為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為了能夠互相威脅對方,一個勁的大力開發和產出鋼鐵,然後便一個勁的為自己的國家制造裝備和武器,在那個時候蘇聯為了能夠較勁過美國,為為了製造出很多的裝備,簡直是拼了老命,美國有錢、蘇聯有技術和重工業的底子,於是這兩個大國便開始了沒日沒夜的比拼。據可靠數據,蘇方在軍事競備的後期,一共產出了80000輛的坦克。

大家想一想,這可是80000輛的坦克,可不是80000條槍,很多國家是可望不可即的,正是依靠著這樣強大的重工業,在最後導致了它的強大,但同時也是因為這樣的重工業,在最後導致了它的滅亡。

正是憑藉著高超的產出鋼鐵,使得這個國家被稱為一股鋼鐵的洪流,這是一種多麼恐怖的實力進行支撐,也讓很多的國家望而卻步。

所以說,蘇聯的軍工體系是非常的強大,曾一度讓他的老對手美國非常的擔憂,因為就算是美國的工業來說,他也不可能有蘇軍這樣的產量,所以蘇聯的鋼鐵的產出數據,真是實實在在的讓很多國家既羨慕又害怕,這也就是為什麼蘇聯在戰後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的重要原因了,美國牛在它的資金和科技,而蘇聯則是牛在它的軍工業和和重工業。


木劍溫不勝


當年美國和蘇聯冷戰時期,美國人遠離對峙的中心區域歐洲,可以高枕無憂的安然入睡,不過卻苦了一幫在歐洲的北約小弟,整日要被蘇聯的鋼鐵洪流威脅著。這裡所謂的“鋼鐵洪流”指的是蘇聯的陸軍坦克,那些由無數坦克組成的地面裝甲部隊,就像洪流一般時時刻刻盯著歐洲,好像只需要一個時機便可以撲過去,令眾多歐洲國家領導人寢食難安。

在八十年代中期,蘇聯已經全面超過了北約在歐洲的軍事裝備。當時蘇軍的坦克有4萬多輛,而北約僅僅只有1萬多,而蘇軍的裝甲車有將近8萬輛,北約只有3萬輛。從地面裝備數量上簡單對比,顯然那時候北約的歐洲國家根本無力與蘇聯抗衡。為了隨時準備與歐洲北約應戰,蘇聯事實上也把地面裝備的核心和大部分都佈置在了靠近歐洲國家的邊境線上。據悉,蘇聯那時為北約準備的兵力有140個師之多,並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裝備坦克和裝甲車的坦克師和摩托化部隊。這些強大的地面猛獸如果一下子全部向歐洲開進,歐洲國家的結局可想而知。

其實,給眾多歐洲國家帶來巨大震動,讓其顫抖的還是1981年蘇聯舉行的那場大軍演。到了九十年代,蘇聯的國力達到頂峰,為了向全世界展示強大國力,蘇聯在1981年9月份舉行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演“西方-81”。那次軍演蘇聯共投入了50多萬兵力,除此之外之外還有大量的武器裝備,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地面的坦克部隊。從遠處看上去就像是一條巨龍在湧動,彷彿呼嘯著要衝過來,現場除了坦克的轟鳴聲之外沒有任何聲音。為了準備這次演習,據說蘇聯共投入了1.3萬輛坦克,光這數量就可以讓所有西方國家望塵莫及了。

蘇聯舉行西方-81軍演的目的在於震懾歐洲國家,其目的最終達到了,至少那些代表歐洲國家觀看軍演的歐洲武官們面色蒼白。一旦戰爭爆發,歐洲的北約國家其實根本不必考慮正面與蘇聯去硬碰硬,只是考慮如何延緩時間等待美國援兵到來就行,這種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普通歐洲國家應付不了。即使是美國人從本土趕到歐洲估計也需要不少時間,但蘇聯在歐洲各個方向的鋼鐵洪流卻隨時都會衝破一般國家防線,在極短時間內達到佔領的目的。

蘇聯手中最自豪驕傲的就是其裝備的大數量高質量坦克了,其對坦克的看重和依賴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候歐洲戰場的東線作戰,主要就是蘇軍和德軍拼坦克,所以人家蘇聯是玩坦克集群作戰的行家裡手。戰爭結束後,在斯大林政策指引下蘇聯依舊重視坦克發展,而且還利用蘇聯的各種優勢條件製造出來了成本低但性能好的坦克,從而得以大量裝備。總之當年蘇軍的鋼鐵洪流是歐洲國家一直揮之不去的夢魘,好在蘇聯並沒有對歐洲發動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