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被“黑船開國”,到“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四十年崛起之路

甲午戰爭,日本戰勝清王朝,國人永遠的痛

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所有的中國人都沒有想到,會被稱作“瀛洲”的近鄰日本所擊敗。

日本在唐朝“白江口海戰”與明末“朝鮮壬辰倭亂”,兩次被中國軍隊擊敗,使日本長期以中國為師。

清王朝閉關鎖國,科技與經濟產生倒退,鴉片戰爭後又被列強欺凌,但廣袤的國土面積,豐富的物產資源與數億人口,都遠非日本島國可比。

但甲午戰爭的結局是,日本陸軍在朝鮮和遼東完勝清朝,隨即有威逼京師之勢;日本海軍在“黃海海戰”擊敗北洋艦隊後,在威海將北洋艦隊序列徹底抹去。

清王朝無奈派遣李鴻章簽署《馬關條約》,中國除賠償日本2.3億兩白銀外,還割讓寶島臺灣及澎湖列島,開放諸多城市為商埠。

無數國人捶足頓胸的質問,為何日本在1868年推行明治維新,在短短26年間便能夠戰勝清王朝?

日本被“黑船開國”,到“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四十年崛起之路

甲午戰爭

堅船利炮下日本開國,令幕府統治岌岌可危

日本民族對新科技始終抱有學習的態度,1543年葡萄牙船隻漂流到日本,從此日本通過貿易與仿造,開始大量裝備火槍與火炮,織田信長便專為火槍所創的“三段擊”戰術,在戰場屢建奇功,促進日本戰國走向統一。

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逝世後,逐漸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其在位時期延續“共治天下”的理念,使得日本快速迎來恢復和發展,但未削奪各地大名的實權,也為德川幕府倒臺埋下隱患。

德川秀忠能力遠不及其父德川家康,卻也意識到武將集團隱患,德川秀忠並沒有貿然觸碰武將集團利益,而是與皇室締結姻親,強化德川家族的政治影響力,並達到掌控朝政的目的。

其子德川家光修訂《武家諸法度》,以律法的形式削弱大名對德川家族的威脅,並以“參覲交代制”消耗大名財力。

《武家諸法度》規定:大名居城,雖為修補,亦當呈報,又不許擅建新城;不可私締婚姻,以姻成黨者,是奸謀之源;諸大名參覲定例,不得二十騎以上集體行進等。

日本嘉永六年(公元1853年)美國准將馬休·佩裡和祖·阿博特等率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以武力威脅德川幕府,雙方於公元1854年簽訂《日美和親條約》即《神奈川條約》,之後又補增通商條約,史稱“黑船開國”,拉開日本近代化改革的大幕。

即便德川幕府被視作懦弱無能,也在積極探索幕府制度的未來,在法國的支持下進行改革,並試圖在日本孝明天皇領導下,與各地大名組建新政治模式,構想與明治維新的結果驚人相似。

日本被“黑船開國”,到“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四十年崛起之路

德川家康

日本德川幕府精心劃定的下田港,屬靜岡縣幕府直接監管之地,而函館則在偏遠的北海道,已經將潛在的威脅降到最低,卻還是發展成不可控制的局面。

德川幕府兩百餘年的閉關鎖國,實現百姓的安居樂業,也造成市場不具備抗壓能力,當時日本的黃金、絲綢等價格,遠低於世界其他地區,外商攜帶著廉價的布料和充裕的資金,對日本的黃金儲備瘋狂掠奪。

德川幕府因‘立嗣之爭’無暇顧及,到1860年卻不敢撕毀與歐美達成的商貿條約,只能通過降低貨幣含金量,使日本金價與國際接軌,遏制黃金外流的風險,但這樣做的後果是,日本國內的通貨迅速膨脹。

城市工坊的失業潮與生活成本的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僅公元1866年,爆發農民起義高達百餘起,市民暴動35起。

德川幕府掌握著多數的城市,諸如核心的江戶與大阪地區受損最重,卻還要為鎮壓暴動耗費財政。

德川幕府作為最大的武士集團擁有者,號稱“旗本八萬旗”,1866年夏天,德川慶喜剛接任將軍之職,便在《兵賦令》基礎上改革軍隊,激起德川幕府內部的矛盾,德川幕府內憂外患走向末路。

日本被“黑船開國”,到“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四十年崛起之路

德川慶喜

日本四強藩形成倒幕勢力,幕府統治最終走向終結

日本長州藩,最終成為倒幕發源地,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

長州藩在地理位置,屬於日本的邊緣地帶,卻又是與東亞大陸溝通的前沿,境內多山地難以開展廣泛的農業,因此漁業和對外貿易興盛,1604年毛利氏築起萩城,成為了長州藩的藩府所在地。

毛利氏打造起強大的海軍,給豐臣秀吉帶來巨大威脅,關原之戰與德川家康為敵,領地被削減為37萬石,並且由於‘閉關鎖國’政策,其海上貿易權被剝奪,導致長州藩財政常年虧空,由此結下毛利氏與幕府德川氏的仇恨。

毛利家族進行多次藩政改革,只是延緩債務的爆發,最終在天寶2年(公元1831年),瀨戶內海沿岸爆發起義,以村田清風為首的改革派趁機奪取權力,要求日本幕府給予通商政策,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卻被幕府政權所漠視。

開國使債臺高築的長州藩受到衝擊,頑固派將責任推到列強身上,高舉“攘夷”旗幟由此引發“下關之戰”,及“禁門之變”,長州藩雖然在兩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卻激發民眾復仇的情緒。

1865年12月,改革派高杉晉作與木戶孝允等奪取政權,1866年正月,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掌控薩摩藩,長州藩與薩摩藩達成密約,並拉攏土佐藩與肥前藩,組成“倒幕四強藩”。

日本被“黑船開國”,到“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四十年崛起之路

日本倒幕四強藩

1866年,德川幕府面對各地暴動的情況下,卻強行發動“第二次長州藩之戰”,雖然在前期取得一定進展,但戰事進行到一半時,德川幕府將軍德川家茂病逝,長州藩趁機反擊,幕府軍事與聲望受到重創。

1867年1月30日,堅定支持德川幕府“公武合體”的孝明天皇逝世,11月在巖倉具視的引導下,倒幕軍進入京都,發動政變向天皇“奉還大政”,德川慶喜在大阪召集軍隊,擁兵覲見天皇。

擁兵15000人的德川慶喜,卻最終被5000倒幕軍所擊敗,卻並不出乎意料:

第一:倒幕軍在伏見與鳥羽,都佔據地利優勢,佈置堅固的防禦陣型,雖人數處於劣勢,但訓練精良武器裝備先進;反觀幕府軍隊地方藩兵,武器陳舊竟然以白刃衝鋒。

第二:倒幕軍集結精銳,將此役視作決戰,倒幕將領皆親臨前線;反觀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坐鎮大阪儼然勝券在握,軍隊沒有主帥的情況下,連續進攻失利使軍心動搖。

第三:朝廷宣佈德川幕府為"朝敵"決定討伐,倒幕軍隊贏得道義上的優勢,幕府軍連戰連敗退回大阪,且幕府軍武士出現拒絕再戰的聲音,德川慶喜於1月7日逃往江戶。

《王政復古大號令》載:德川內府奉還前所委任之大政,及辭退將軍職位二事,今已斷然獲准。原自癸丑以來,遭蒙未曾有之國難,先帝頻年為之所苦,擾慮之情當眾庶所知。因此,聖意已決,實行王政復古,樹立挽回國危之基。自此廢除攝關、幕府等。

伏見-鳥羽之戰的慘敗,將德川幕府的腐朽暴露,早就觀望的各地大名轉向倒幕軍,德川慶喜不願承擔戰敗的後果,也不願承擔內戰罵名,毅然解散軍隊,與倒幕派達成和平協議,德川氏保留駿府70萬石領地,將家臣全部遷出江戶城、軍艦武器全數交給新政府軍等,史稱“江戶無血開城”。

日本被“黑船開國”,到“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四十年崛起之路

日本明治天皇

明治政府艱難改革,與富國強兵後的擴張

在明治天皇執政期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創期西鄉隆盛、改革期大久保利通、擴張期伊藤博文。

西鄉隆盛指揮軍隊贏得“伏見-鳥羽之戰”,隨後兵圍江戶迫使德川幕府交權,又征討幕府藩的殘餘勢力,成為日本明治政權開創期的“軍神”。

西鄉隆盛性情剛直,抨擊新政府內權貴奢靡,最終遭受排擠辭官回鄉,但明治新政府想要廢藩置縣,就要面對武裝反抗,最終1872年7月,西鄉隆盛被任命為陸軍元帥兼近衛軍都督,成為明治政府最具實權的人物。

明治政府在西鄉隆盛的主持下,公佈《地稅改革條例》等,鞏固新政府經濟及軍事改革,西鄉隆盛既能瓦解反抗,又能以強力手段鎮壓暴動,使得改革順利推進,全日本凝聚在明治政府。

西鄉隆盛同情下級武士集團,為安置規模龐大的武士集團,想要效仿豐臣秀吉征伐朝鮮,最終被排擠出朝廷,但是他剛正廉潔,為明治維新奠定良好基礎。

日本被“黑船開國”,到“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四十年崛起之路

西鄉隆盛雕像

大久保利通雖無赫赫戰功,卻有開國定基之謀。

德川幕府退出江戶以後,大久保利通力諫明治天皇,由京都遷往江戶,江戶在德川幕府三百年的經營,不僅富庶繁華,更是公認的行政中心,唯有遷往江戶執政,才能宣告天皇新政府的權威。

薩摩藩很早就得到英國的援助,大久保利通對英國格外親切,出使歐洲歸國後,堅定與英國合作的戰略路線,在之後的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為日本贏得英國的支持。

日本政府借1871年琉球漁民被殺與清朝交涉,並於1873年購買鐵甲商船侵略臺灣,清政府被歐美堅船利炮嚇破膽,不敢輕易向日本軍艦發起反擊,助長其海外擴張的野心,使日本在1879年以武力吞併琉球,設置沖繩縣。

大久保利通主導下,延續鞏固天皇權威的改革,重要的是為日本確立遠交近攻戰略,聯結英法又與俄國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嘗試侵略臺灣與朝鮮。

日本被“黑船開國”,到“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四十年崛起之路

大久保利通像

清朝被日本羞辱,遂傾國之力籌備北洋艦隊,1886年北洋艦隊四艘新式戰艦前往日本長崎,最終引發炮口對準長崎市區。

明治政府雖然收編幕府資產,發行大量國債,成立國立銀行等手段,增加財政賦稅;卻要彌補幕府政權的巨大虧空,和殖產興業與文明開化的龐大支出。

日本1875年便耗資311萬日元,向英國訂購了"扶桑""金剛"和"比睿"號三艘軍艦,又於1880年自行設計和製造了“盤城”號,卻沒有足夠的軍費,“富國強兵”成為空談!

明治天皇從皇室經費中撥發30萬日元,並詔諭號召全國捐款,開啟日本海軍擴充熱潮,至1894年日本完成海軍造艦計劃,擁有軍艦31艘,在朝鮮豐島不宣而戰,清朝北洋艦隊遭遇重創。

伊藤博文在甲午戰爭期間出謀劃策,在日軍高歌猛進之時,節制日本軍政界擴大戰爭規模,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獲得戰爭賠款2.3億兩(含贖遼費),而1893年日本財政收入為7585萬兩白銀,更重要獲得臺灣及朝鮮的權益,加快了日本武力擴張和現代化的進程。

日本被“黑船開國”,到“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四十年崛起之路

伊藤博文像

日本從黑船開國,便開始改革的探索

日本推翻幕府施行新政,再到甲午戰爭的勝利,雖然間隔只有26年,但維新政府的骨幹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在黑船開國之初,便構想歐美先進思想在日本的未來。

薩摩藩內改革成功,由明治政府推廣至全國,明治政府避免走彎路,新式思想在日本穩固發展,綜合發展潛力,遠比片面提升武器裝備的清王朝要強。

40年時間,日本能夠戰勝清王朝,奇蹟的背後是努力;知恥而後勇,是日本值得敬畏的精神!


參考文獻:《王政復古大號令》、《武家諸法度》、《日本明治維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