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隨著社會的發展,加之國家政策的放開,有了二胎的家庭也較之前多了一些。儘管多出的數量沒有預計的那麼大。這些父母們不少自己就是獨生子女,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沒有與親兄弟姐妹相處的經歷。能夠處理好雙子關係的確實不多,這是一個微妙的平衡。兩個孩子年齡相差不大的話,需求差的不會太多。年齡相差的大的話,需求的差異也會很大,與學前孩子相處和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一定有差異。哪怕是雙胞胎,人和人之間畢竟還是獨立的個體,總有不同。

所以,一碗水端平挺難。不患寡而患不均。都不給,或者咱家壓根就沒有這個東西,那沒關係。最怕的是有,但是隻有一個怎麼辦?

什麼東西有且只有一個呢?--皇(王)位。

從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之前我們說過,古代中國在國與家的傳承上大致都遵循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做的人多了,就成了規矩,成了禮。破規矩是一件難度係數很高的事兒。

鄭莊公和他的弟弟

鄭莊公,姬姓、鄭氏、名寤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鄭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但是鄭莊公的原生家庭並不完美,他的母親-武姜不喜歡他。從他的名字,寤生,就能看得出來。關於“寤生”有好多種說法,要麼是“孩子倒著出生”,要麼“孩子生下來就睜著眼睛瞪人”等等,總之可以理解為難產。奇葩的是,難產就罷了,還把這事當作孩子的名字,是準備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和孩子,讓孩子覺得欠母親一輩子麼?

事實證明是的,鄭莊公的母親不僅心裡不喜歡這個大兒子,而且處處偏袒小兒子-叔段。比如,鄭武公還沒去世時,武姜就攛掇改立太子,沒成功。到了鄭莊公時期,又要求大兒子給小兒子改個封地,鄭莊公從了母親,把弟弟封在了比都城還要大的城池-京邑。人的膨脹也都是一步步開始的,有母親的寵愛,哥哥的退讓,叔段錯誤的估計了形勢,自然就開始造反的行動。不過沒成功,影視劇中總是出現的“多行不義必自斃”就出自鄭莊公對弟弟的評價。

對於母親,鄭莊公是既生氣又難過,立下毒誓,不到黃泉不相見。這是知識點。說來說去,母子一場,怎麼會沒有感情呢?再者作為國君,當然也要做到以孝為先的表率。最後在大臣的建議下,向地下挖一條出了泉水的隧道,既母子相見,冰釋前嫌,又沒違背自己“不到黃泉不相見”的誓言。

從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鄭莊公,姬寤生劇照

劉邦的小兒子劉如意

劉邦在還是漢王的時候,得到了貌美的戚夫人,並將其納為妃子。由於兩人非常恩愛,很快就生下了兒子劉如意。名字中都掩蓋不住喜愛,與鄭莊公名叫寤生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正一反,兩種人生。

劉邦是中年創業,項羽兵敗垓下那年,劉邦都已經在45~54歲之間了。年紀越大,越喜歡幼子,就越想給他好東西。給錢,給吃的,封代王,改封趙王,喜歡到極點了還能給什麼呢?劉邦轉了一圈,琢磨了一下,我窮的只剩天下了,就把天下給他吧。所以就見天的想著改立太子。不過在大臣們和呂后的阻礙下,劉如意沒能成功當上太子。一件事讓劉邦徹底死了心。

在秦末漢初時,有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隱士非常有名,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他們曾經是秦始皇時期七十名博士中的四位,後歸隱山林,人稱“商山四郜”。劉邦一直想要請他們出山而無果。張良給呂后出了個主意,讓太子劉盈給四位老人家寫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並備上厚禮。果然,老人家們被太子的誠意打動,日常隨太子上朝,跟隨左右。一次宴會上,劉邦也發現劉盈身旁的四位老人家,後得知這是自己久求不得的人才,為啥就跟了太子呢。四位老人家也很給劉盈面子,一通彩虹屁捧上了天,說太子仁厚愛人、愛士,不只是我們,天下的士人們也都願意為太子獻出寶貴的生命之雲。

故事發展到此,劉邦自知太子羽翼已成,換是不行了。但是自己折騰了這麼久,無形中把劉如意帶到了呂后和劉盈的對立面,埋了雷,百年之後誰還能罩著如意呢?想來想去,把耿直清廉、直言敢諫、不畏權貴的周昌派給劉如意做為相。周昌是個直性子,當年也明確反對改立太子,只認理不認人,能和劉邦硬剛,有他在身邊,應當可以保如意周全。

再硬的漢子也幹不過呂后,包括誅殺諸呂的政變也是在呂后死後進行的。周昌當然也辜負了劉邦。劉如意被呂后毒死後的三年,周昌也下線了。

從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劉邦劇照,道明叔

漢景帝之媽媽多愛我一點

熟悉的朋友們應該記得,我們之前寫過一篇 ,這是傳送門。主人公變了,故事的內涵卻依然如此。漢景帝劉啟、弟弟梁孝王劉武、媽媽竇太后。竇太后想著法兒的護著劉武,還想玩兄終弟及的傳位路數,最後劉武也是充分踐行了“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派刺客去京城行刺。幸運的是劉武到底還是善終,死在打獵後的中暑。

從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漢景帝劇照

後面的時代,幼弒長的例子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逼著父親李淵傳位給自己,並軟禁父親。後來不知是要氣李世民,還是無聊,亦或是老當益壯身體需要,李淵又給李世民生了一堆弟弟妹妹。

當然,李淵在面對李世民和李建成兩個兒子時沒有像前面舉得那些例子的父母,盛水的碗都端成90度了仍不自知。主要還是李世民自己敢於與命運抗爭,掙來了就是千古一帝,掙不來就是叛臣逆子。

從古至今都端不平的那碗水

什麼都沒有活著重要

幾千年的歷史,特別是帝王家的故事,很少有不流血的。有和別人乾的,有和自己人乾的,為的就是功成之後的榮華富貴;為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好好活著不香麼?也香。為什麼又會是如此呢?

人最怕的就是產生執念,執念一旦有了,很容易認不清現實,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舉動。而這些執念的產生往往都來自身邊人的言行。叔段一直被母親偏愛,一步步的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後鋌而走險。梁孝王劉武也是。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倒在了所謂掙命的路上,這些人都是被自己人給忽悠瘸的。

但是不敢想不敢做也不對。歷史的推動、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都是因為參與的人不服輸,敢於天公試比高。生命不就在於一搏嗎?大家都像鴕鳥一樣,估計智人在走出非洲之前就輸給大猩猩了。說到底,有念想是第一步,還得讓聰明的腦袋佔領智商的高地。

寵辱不驚,方能成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