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头山是哪里?有什么历史?

那个静的远方


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南阳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为了让国内外各方面人士了解南阳,加强同南阳的联系,促使南阳市在改革、开放中取得更大成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印了《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一书,就南阳的发展历史、名人名篇、名胜古迹、传统工艺、名优产品等"一一作了介绍。该书于1987年3月出版,直到1989年卧龙冈武侯祠小卖部还在出售这本书。书中多处称卧龙冈武候祠是"诸葛亮纪念地",武侯祠内的"诸葛庐""虽系赝品,但由于诸葛亮名气大,"故而南阳的武侯词便颇有名气了"。\r

  该书的第一篇文章,是1987年3月中共南阳市委书记张新玉同志撰写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在开放中前进》。文章第三段介绍南阳的文物古迹说:"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武侯祠',地处风景秀丽的卧龙冈上",明确指出卧龙冈"武侯祠"是纪念性建筑,而不是故居。该书第10页,在介绍卧龙冈武侯祠内的"三顾堂"时说:"传说中的'三顾茅庐',刘备在这里见到了诸葛亮。刘备向先生请教,诸葛亮提出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这次谈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草庐对',也叫'隆中对'。"这段话指出卧龙冈是"传说"的"三顾茅庐"地,《草庐对》也叫《隆中对》,即在隆中草庐作的对策。\r

  该书第18页,在《柏--卧龙冈小记>一文中说:"南阳的'诸葛庐'、'抱膝石'等等虽系膀品,但由于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唐人刘禹锡在他的名文《陋室铭》中,曾将'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相提并论,故而南阳的武候祠便颇有名气了。"\r

  该书在《名人一览》一章中,介绍了26位古今南阳人物(包括南阳籍和客居南阳人物),诸葛亮未列入其中。\r

  该书《名篇佳句》一章中,以《隆中对》标篇名,摘录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策的一段史事。\r

综上所述,南阳的同志对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哪里,或者说三顾茅庐史实发生在哪里,是非常清楚的。历史文献记载那么明确,谁没有读过那些书呢?但当某些人发现挑起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好处后,他们就提起了精神,迫不及待地发表经不起推敲的文章,并美其名曰"学术领域的争论"。而既然是"学术争论",就应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可笑的是,当他们掀起这场"学术争论"已达两年之久后,仍然将本市编写的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不在南阳卧龙冈,而在襄阳隆中的书刊放在橱柜里出售。这大概是因为他们仓促挑起争论,来不及清理过去已出版的书刊,把这些书刊收藏起来,或加以销毁,结果反而授人以柄,干出自己否定自己的蠢事。这难道谈得上什么"学术争论"吗?这难道是什么学术上的难题,需要"争鸣"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吗?


晖光日新


近年来登山及访古,一座历史悠久,重要而又充满神秘甚至让人觉得疑惑的山峰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兴趣.这就是位于襄樊城西的阿头山.

     说它历史悠久,是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在所有志书中最早出现的襄樊地名及山名.在<>郡国四中记载,(南郡)襄阳有阿头山,这是关于襄樊的最早记载了,仅六个字.这一记载远远早于在中国古代享有盛名的岘山隆中山万山鹿门山.隆中山是东晋襄阳人习凿池在<>一书中才出现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说阿头山是襄阳的是第一山或者说它是襄阳的代称和象征,一点也不为过.

     说它重要,是因为它与襄阳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及地理定位密不可分.清乾隆<>有3处提到阿头山.第一处是卷四山川部分,'阿头山:县西九里.下有曲隈.传为郑交甫遇游女处.按:是山在万山西,而接壤曲隈,居两山之间.故<>两纪之.汉岑彭破将张扬于此.'

     第二处是卷四山川部分提到解佩渚时说,'解佩渚:在万山阿头山两山下之曲隈.相传为郑交甫遇神女解佩处.'

     第三处是卷四之三十八纪事部分,东汉三年,'彭乃潜兵度沔水,击其将张扬于阿头山,大破之.阿头山在襄阳.'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阿头山有汉岑彭破张扬及郑交甫遇神女解佩等历史典故,同时阿头山应该在万山西并与万山接壤.

     如果联系阿头山与万山的关系,则阿头山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因为杜预的沉碑潭,王粲故居和孟浩然的垂钓处都在万山上,并且万山是古时与南阳郡邓县的分界。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理定位离不开阿头山。

     但是让人感到充满神秘甚至让人觉得疑惑的是,阿头山似乎消失了,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山的形状来看,在襄阳城西,除了万山,并无第二座山与其接壤.现在襄樊的老百姓,没有几个人知道襄樊还有座阿头山,既使听说过山名的,也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不仅如此,1983年版<>(襄樊市地名志领导小组内部资料)也根本无阿头山的记载.

     这几年,我一直在寻找着阿头山.在襄阳城南登山时,我听当地老百姓说有一座山叫歪头山,从名称上看似乎与阿头山比较接近,但是传说歪头山是真武大帝在选庙址时坐歪的,并且地理方位也与历史记载不符,可以确定不是阿头山.

     也许阿头山与万山是同一座山?也许阿头山与万山在历史上确实是两座山但紧紧相连,不分彼此,后来因为修建道路辟山为路而成为一座山?阿头山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湮陌无闻并从官方记载消失的?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考证.不管是什么原因,作为襄樊最早的历史记载及象征,作为襄樊的一段重要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它.






华严


襄阳城西有二十多座山头,如隆中、万山、扁山、虎头山、阿头山等等



楚襄人


阿头山位于襄樊城西,是一座历史悠久,重要而又充满神秘甚至让人觉得疑惑的山峰.

    说它历史悠久,是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在所有志书中最早出现的襄樊地名及山名.在<>郡国四中记载,(南郡)襄阳有阿头山,这是关于襄樊的最早记载了,仅六个字.这一记载远远早于在中国古代享有盛名的岘山隆中山万山鹿门山.隆中山是东晋襄阳人习凿池在<>一书中才出现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说阿头山是襄阳第一山或者说它是襄阳的代称和象征,一点也不为过.

    说它重要,是因为它与襄阳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及地理定位密不可分.清乾隆<>有3处提到阿头山.第一处是卷四山川部分,"阿头山:县西九里.下有曲隈.传为郑交甫遇游女处.按:是山在万山西,而接壤曲隈,居两山之间.故<>两纪之.汉岑彭破将张扬于此."

    第二处是卷四山川部分提到解佩渚时说,"解佩渚:在万山阿头山两山下之曲隈.相传为郑交甫遇神女解佩处."

    第三处是卷四之三十八纪事部分,东汉三年,"彭乃潜兵度沔水,击其将张扬于阿头山,大破之.阿头山在襄阳."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阿头山有汉岑彭破张扬及郑交甫遇神女解佩等历史典故,同时阿头山应该在万山西并与万山接壤.

    如果联系阿头山与万山的关系,则阿头山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因为杜预的沉碑潭,王粲故居和孟浩然的垂钓处都在万山上,并且万山是古时与南阳郡邓县的分界。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理定位离不开阿头山。

   但是让人感到充满神秘甚至让人觉得疑惑的是,阿头山似乎消失了,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山的形状来看,在襄阳城西,除了万山,并无第二座山与其接壤.现在襄樊的老百姓,没有几个人知道襄樊还有座阿头山,既使听说过山名的,也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不仅如此,1983年版<>(襄樊市地名志领导小组内部资料)也根本无阿头山的记载.

    也许阿头山与万山是同一座山?也许阿头山与万山在历史上确实是两座山但紧紧相连,不分彼此,后来因为修建道路辟山为路而成为一座山?阿头山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湮陌无闻并从官方记载消失的?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考证.不管是什么原因,作为襄樊最早的历史记载及象征,作为襄樊的一段重要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它.


小小滴吟儿


阿头山是襄阳历史上的一座名山。在约2000年前的东汉初年,刘秀手下大将岑彭曾在阿头山大破敌军张扬。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襄阳有阿头山。” 《后汉书.冯岑贾列传》则记载:“(岑)彭乃潜兵度沔水,击其将张杨于阿头山,大破之。”


东吉足球


襄阳名山:阿头山去哪儿?

惜字如金的国史《后汉书》郡国志四记载:“襄阳有阿头山”

但自从号曰隆中山出现后,襄阳千古名山阿头山神秘消失了!

质问起来只能乱说乱按。做为襄阳人,连东汉襄阳的象征阿头山在哪里都说不清楚,丢不丢人啊!“县西九里”是什么山?是万山,习凿齿说的,你们敢说万山是阿头山吗?《襄阳府志》又记载阿头山在万山西,笑话,如果万山西是阿头山,那肯定这一带属于襄阳县了,我就问问你们,南阳郡怎么越过阿头山插到南边的隆中去管辖它?这种顾头不顾腚的行径“襄阳说”是屡试不爽啊!当然,你们还有推翻所有襄阳县志府志阿头山在襄阳城西的记载,采用阿头山是襄阳城南虎头山的诡辩,如果这样,你们还得麻烦谭其骧给你们再篡改一次地图!因为谭老已经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部分将阿头山明确画在了襄阳城西和隆中差不多的位置上了。可惜老谭死了,地图集为你们襄阳再修改一次的可能性不大了吧?

重复一下,阿头山必须符合几个条件:

1,襄阳最高最大的山;

2,位于汉水边;

3,周边有足够的面积,岑彭才能“乃潜兵度沔,击其将张扬于阿头山,大破之”。“从川谷间伐木开道”。

襄阳周边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隆中山!(石老师)











直播南阳


自秦到东汉建安十三年( 公元2 0 8 年) 前,南南( 阳) 两郡一直是以汉水为界的。汉水以南,一无“隆山”,二无“隆中”的任何记载。现在的普遍说法认为隆山古时叫阿头山,是依据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汉时期,谭其骧主编,1982年),在现“隆山”处没有注“隆山”而标注为阿头山的。经初步考证,“阿头山”地理方位历来说法同样不一。(襄阳的地名咋就那么多不同说法呢?)

    

  1,《后汉书•郡国四》的南郡条下载,南郡辖17城,襄阳是其一,“襄阳有阿头山”。没有说明地理方位。

  2、《后汉书•岑彭传》:“彭乃潜兵度沔水,击其将张杨于阿头山,大破之”。也没有说明地理方位。

  3、《资治通鉴卷四十》:“岑彭等却暗中派兵渡过沔水(即汉水),直取阿头山(今湖北襄阳西),打败秦丰...”。引者注的今湖北襄阳西非《资治通鉴卷四十》记载。

   4、《襄阳府志》:“缘表旧治之,邓县,新野并于襄阳郡......汉阴阿头山归邓县”。说明“阿头山”以前归汉阴县。查汉阴县在襄阳西部很远,是否属实?

  汉阴县秦时为西域县地。汉始置安阳县(县址在今上七镇鳌头山下的冉家坝)。晋改安康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称汉阴(县城位于汉水南岸的社溪,今石泉县与汉阴县紧邻的石泉嘴,因水之南为阴,故名汉阴)。后因汉水泛滥,城池被毁,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县城迁至汉水北面100多里的新店(即今县址),仍沿称汉阴至今。元撤销县制,辖地划归金州。明初复置汉阴县。清改汉阴厅,辛亥革命后复置汉阴县。1949年11月29日解放。1958年并入石泉县,1961年恢复汉阴县建制。

  5、《读史方舆纪要》王宠正文•卷七十九 湖广五:“虎头山府南三里。一作阿头山。东汉初,岑彭破张扬于阿头山,后改为虎头。宋末,蒙古将阿术谋取襄阳,登虎头山望汉东白河口,是也。《志》云:府西南九里又有阿头山”。

  这里明确指明了地理方位:“府西南九里又有阿头山”。并说 “阿头山”后改为虎头。但“虎头山府南三里。一作阿头山”。 “府南三里”与“府西南九里又有阿头山”该做何解释呢?“登虎头山望汉东白河口”能看到吗? 

  6、《襄樊地名与名胜丛书》一书中《阿头山地理位置》:“阿头山是万山向东延伸的一小丘。那么,万山与阿头山是一回事了。

   7、《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汉时期,谭其骧主编,1982年)。该地图集中东汉时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离襄阳约20余里的阿头山(即今隆中山)及襄阳都在汉水南岸,属南郡管辖。这本历史地图集是真正的历史研究者在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编纂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也是很有权威的。

  8、乾隆版《襄阳府志》关于襄樊市区山名的记载一共有32处,主要包括万山、阿头山、募旗山、紫盖山、虎头山、望楚山、大成山、岘山、岘首山、龟山、襄山、凤凰山、卧龙山、谷隐山、白马山、匾山、伏龙山、百丈山、鹿门山、苏岭山、霸王山、阳桥山、玉山、桃花山、隆中山、独乐山、柳子山、团山、陈庄山、梅林山、土门山、鹤子山。

  这32座山的记载包括万山、阿头山、虎头山、隆中山、独乐山等。是各自为山还是重名? 

   9、1983年5月编纂的《襄樊市地名志》记载,襄樊市区的山及垭子、山冲共有48处,其中山脉有27座,分别是岘山、岘首山、万山、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顺安山、虎头山、华山、尖山坡、癞毒山、凤凰山、双背梁子、谷隐山、摩旗山、火石山、尖山、馒头山、铁帽山、石匠山、扁山、泰山庙山、大朱山、小朱山、罩山、隆中山。

  其中没有了阿头山、独乐山的记载。 是合并了同类项吗?

  10、还有一些说法无考:“从原在南漳居住的司马徽处得知,这阿头山是襄阳城西的丘陵,离襄阳城不过三四十里,约有两三百丈高,十数里方圆,汉水从它的北边折转流向襄阳”。

    

  鉴于以上记载不一的情况,本人认为《中国历史地图集》正如前面说的:“是真正的历史研究者在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编纂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也是很有权威的”。古时的“阿头山”即今日的“隆中山”。





争议


南阳人为了抢夺诸葛亮躬耕地,不顾一切摸黑襄阳、否定古隆中,现在又污蔑襄阳的隆中山是万山旁边的阿头山改的,如此行径真不可取


海的故事15


阿头山是襄阳历史上的一座名山。在约2000年前的东汉初年,刘秀手下大将岑彭曾在阿头山大破敌军张扬。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襄阳有阿头山。”《后汉书.冯岑贾列传》则记载:“(岑)彭乃潜兵度沔水,击其将张杨于阿头山,大破之。”

具体位置

阿头山具体位置在襄阳西九里。虽然今天的地图中没有阿头山这个地名,但在史料中有明确的记载。据《大清一统志》记载:“阿头山,在襄阳县西九里。《后汉书郡国志》:襄阳有阿头山。又《岑彭传》:彭潜兵渡沔水击张扬于阿头山。”《大清一统志》同时还记载了:“摩旗山,在襄阳县西十里。相传元人聚兵尝摩旗于此,有冈峦起伏凡九里,名九里冲。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诸葛亮家于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县志》:山畔为草庐,半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数人,下为躬耕田。"[3] 这些位于襄阳城西的名山互为坐标,标定了阿头山的位置就是襄阳城西九里紧靠摩旗山东侧的山峰。


市井小贩


古隆中 一 位于湖北襄阳的西山,魏晋前曰阿头山。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草庐对策发生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