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齐白石与杨度等人的湖南文人关系谱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齐白石与杨度等人的湖南文人关系谱


睡前读画

关注

1928年,戊辰龙年。

曾经因写下《湖南少年歌》闻名天下的湘潭人杨度(1875-1931年),早已不再年少。

他来到了人生最后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此后其身份不再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而是南下以卖字维生。在上海的日子里,他扮演了杜月笙门下一位“清客”,欣然吸食着杜月笙免费提供的鸦片,毫不客气。

1928年夏天,杨度与湘潭同乡齐白石,在北京【注1】一起欣赏了一幅宋人杨补之所绘的梅花图卷,两人均在其后题了长文,叙述这幅画作的来历以及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在文末,杨度特地署款道:戊辰季夏湘潭杨度题于北平,时北京改名北平未及一月。

对于这个时间节点的强调,显示出他作为一位文人天生的敏感与多愁,亦显示出作为一名长期的职业政客,对于局势变换的敏锐洞察。

照片:青年时期的杨度

1928年6月4日,东北爆发了“皇姑屯事件”,随着张作霖殒命于火车爆炸,长达16年的北洋军政府统治下的民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此后,北伐成功的南京国民政府于6月28日宣布,改北京为北平,设立直属南京政府的北平特别市。

由此可知,杨度和齐白石观看杨补之画卷及在卷后题识的具体时间,为1928年7月左右。

壹 杨度与齐白石的国学老师:王闿运

这幅《齐白石杨度补题杨补之梅花卷》曾于2005年亮相上海某拍卖行。这幅两人联手书法作品的现身,从侧面证实了上世纪初湘籍国学大师、艺术家、政治家们的交往情况。

笔者试图结合其跋文内容,对彼时湖南才俊们的关系网做番粗浅梳理,从王闿运、尹金阳的诸多门生所交织的姻亲、世交、师友谱系中,一窥近代湖南传统绘画的面貌以及审美活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杨度第一句——“前清之末予从王湘绮师”——提到的这位王湘绮,看看他在当时有怎样广泛社会影响力。

杨度补提杨补之梅花卷

杨度补提杨补之梅花卷局部

王湘绮,原名王闿运(1833—1916年),他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因此世称湘绮先生。

王是咸丰二年(1852)举人,后人常为其贴上“帝王术”这三字标签。因他曾在咸丰皇帝托孤的重臣肃顺做家庭教师,后又做过曾国藩的幕僚,据说他曾劝曾国藩起兵反清,但未被曾采纳。他还曾追随四川总督丁宝桢,到成都任尊经书院山长。后辞退回湖南讲学,得弟子数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所谓“帝王术”,即辅佐天子的治国、驭臣之道。王闿运将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希望用自己的学识纵横捭阖于各类政治势力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清末民初,面对内外交困、大厦将倾的局面,王闿运的学识显然无法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样重大的时代命题。

在辛亥革命前夕,王闿运被清朝加封为翰林院侍讲,此后民国三年(1914年)受袁世凯聘入国史馆任馆长,编修国史,兼任参议院参政。当他的得意弟子杨度撺掇袁世凯复辟之际,他却审时度势,悄然而退。上书袁世凯辞去国史馆的馆长返回湖南,两年后在家乡去世。

在治学方面,王闿运在经学、史学和诗词方面均有建树。让其名声大振更重要原因,是他在育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除上文中提到的杨度与齐白石外,其众多弟子还包括杨锐、刘光弟、廖平、宋育仁、夏寿田、八指头陀(中华佛教会第一任会长,清末著名的诗僧)、刘揆一等等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在所有这些弟子中,王闿运与杨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杨度行书作品 水墨纸本 108×53.5 cm 1931年作

杨度于1893年考取顺天府乡试举人,此后连续参加两次会试均落第。但他后一次所参加的会试,发生了一件被载入史册的著名事件。1895年春,在北京等待乙未科进士发榜之际,传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这一条约不仅向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而且还向日割让了台湾及辽东。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请愿书,由十八省举人响应连署后,到“都察院”门前请代奏,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在“公车上书”事件中,杨度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人。从北京返乡后,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其为弟子。杨度是家中长子,其弟杨钧(字重子),妹杨庄(字叔姬),此后均成为王闿运的学生。妹妹杨庄,后嫁给王闿运四子王代懿。杨氏三人均学业有成,被世人称为“湘潭三杨”。

比杨度年长11岁的齐白石,于1899年拜王闿运为师,学习国学。从这层关系论,齐白石当为杨度的师弟了。

齐白石补提杨补之梅花卷

齐白石补提杨补之梅花卷局部

在齐白石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一共留下三万余幅画作、三千余首诗词以及自述文稿和手迹多卷,在所有这些艺术作品中,齐白石认为自己的“诗优于画”。虽然有人不同意这点,甚至有人指出王闿运在日记中嘲讽齐白石的诗为“薛潘体”一类的打油诗,但是无人否认齐白石的旧体诗基础是扎实的,这得益于他跟随王闿运所打下的国学基础不无关系。

贰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

齐白石曾于1904年春至秋,陪同王湘绮、张仲飚同游南昌、九江、庐山。而此时他的师兄杨度已经远赴日本求学。

杨度赴日留学一开始并不顺利。他首赴日本,是于1902年瞒着王闿运自费前往,在东京弘文书院与黄兴等人结识,并在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上发表进步文章。但这一次他只在日本呆了半年,为了筹措《游学译编》的经费而回国。

回国后的杨度,又开始热衷于取得传统功名。1903年他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后因其在日期间有攻击朝廷的言论被除名,而且受到清政府的通缉。此后杨度再赴日本,这一次,他的弟、妹——杨钧、杨庄也作为湖南省第一期官费留学生赴日。

杨度行书 水墨纸本 140×38 cm 甲子(1924)年作

这年10月,杨度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作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写了首长诗:《湖南少年歌》,其中诸如“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等句子写得铿锵有力,彰显出少年豪情。

但在这其中,杨度也没有忘记夹杂自己的一点私货。他用了整整一长段来颂扬自己的老师王闿运——将这位湘潭王先生描绘为一位凭学问的救世豪杰。【注2】这就像在本文所引他在杨补之卷后的文中,对自己亲戚、画家尹金阳毫不吝惜的赞扬一样——他认为尹金阳是自宋人杨补之之后画梅的第一好手。

在日留学期间,杨度的同学包括黄兴、汪精卫、蔡锷等,他与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交往密切。正是杨度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但他本人拒绝加入同盟会,坚持走君主立宪的道路。

这一选择,让他十年后成为袁世凯称帝的吹鼓手。舆论在谴责袁世凯开历史倒车的同时,也将杨度定格为:袁世凯的文化走狗。

叁 长沙郭家花园的雅集

据《潇湘晨报》2018年的一篇报道【注3】,目前在湖南省图书馆存有三张合影照片,为1910年包括杨度在内十四人在长沙郭家花园内的一次雅集。

这几幅留存的合影,更为我们勾勒出清末民初之际,以王闿运——杨度这条人脉线之间由世交、姻亲、师友等关系钩织而成的湖南文化精英圈子。

照片:1910年郭家花园雅集1 图源:《潇湘晨报》

照片:1910年郭家花园雅集2 图源:《潇湘晨报》

照片:1910年郭家花园雅集3 图源:《潇湘晨报》

这次聚会的地点——长沙郭家花园——原主人是郭松林,官至湖北提督。据杨度题写于照片后的文字中透露,这位郭松林是他的姑丈。

聚会时间为“庚戌二月八日”,即公元1910年3月18日。

除王闿运与杨度外,聚会的人士包括周大烈、梁焕奎、胡元倓、胡子清、杨钧、黄忠绩、廖树蘅、谢重斋、龙璋、曾广钧、周大烈、谭延闿,一共十四人。

这其中杨钧为杨度的弟弟;这次雅集的召集者,胡子清此后出任民国财政部赋税司佥事,主持全国田赋管理达十余年之久;周大烈是杨钧好友陈师曾(他被齐白石视为知遇恩人)的国学启蒙老师,他曾应陈三立邀请做陈师曾、陈寅恪兄弟的私人老师。周大烈育七女,其中老六周俟松嫁给了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1912年,周当选民国众议员,后任张家口税务署监督;

照片:周大烈

参与聚会的曾广钧是曾国藩之孙,这时的他已经下决心退出政治舞台,潜心研究诗词、书法、算学及外国科学;

1909年,龙璋与谭延闿等人发起组织湘路股东共济会,以拒借外债、筹股自办为宗旨。辛亥革命后任湖南交通司司长,旋改西路巡按使。龙璋著有《甓勤斋诗文存》、《小学蒐逸》;黔阳人黄忠绩,曾与杨度同学,民国四年(1915年),黄忠绩当选为湖南省国民代表大会代表;

梁焕奎、谭延闿、胡元倓等人于1904年联袂创建了湖南图书馆。梁焕奎在1908年改久通公司为华昌炼锑公司,自任董事长,他晚年避居上海,编著有《青郊诗存》;谢重斋,于1913年,与朱奎峰、曹训农等人创办湖南实业银行,主要股东是矿商。朱任湖南实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谢重斋、曹训农任副总经理;

胡元倓曾于1919年11月,领导湖南公私各校联合停课,参与驱张运动。1919年明德大学迁至汉口,他亲赴南洋劝募。1929年曾一度任湖南大学校长。

在这次聚会的第二帧照片左侧,杨度题写了一段文字:...人生至中年,则喜思往事,追念曩昔。同游之人,或死或别,数年之后,未知今日之会,复将如何?时局纷扰,人事喧嚣,湖山文酒之胜,不可常得。余以京朝敦促,今日当行,倚舟书此,以志踪迹。

有关齐白石、杨度与尹金阳等人的关系,下文再叙。(未完待续)

【注1】有关北京、北平等地名沿革——辛亥革命后,如今的北京地区延续清制,为顺天府;1914年,袁世凯改顺天府为平津,首长称平津尹。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此后日伪时期称作北京,1945年恢复北平市;1949年9月,再次更名为北京市。文中统称北京。

【注2】见《少年湖南歌》——更有湘潭王先生,少年击剑学纵横。游说诸侯成割据,东南带甲为连横。曾胡欲顾咸相谢,先生笑起披衣下。北入燕京肃顺家,自请轮船探欧亚。事变谋空返湘渚,专注《春秋》说民主。廖、康诸氏更推波,学界张皇树旗鼓。呜呼吾师志不平,强收豪杰作才人。

【注3】本部分内容参考了2018年7月14日《潇湘晨报》文章:《1910:历史变局前夕的春日雅集》。记者:常立军,编辑:陈艺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