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齊白石與楊度等人的湖南文人關係譜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齊白石與楊度等人的湖南文人關係譜


睡前讀畫

關注

1928年,戊辰龍年。

曾經因寫下《湖南少年歌》聞名天下的湘潭人楊度(1875-1931年),早已不再年少。

他來到了人生最後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此後其身份不再是政治舞臺上的主角,而是南下以賣字維生。在上海的日子裡,他扮演了杜月笙門下一位“清客”,欣然吸食著杜月笙免費提供的鴉片,毫不客氣。

1928年夏天,楊度與湘潭同鄉齊白石,在北京【注1】一起欣賞了一幅宋人楊補之所繪的梅花圖卷,兩人均在其後題了長文,敘述這幅畫作的來歷以及自己對繪畫的理解。在文末,楊度特地署款道:戊辰季夏湘潭楊度題於北平,時北京改名北平未及一月。

對於這個時間節點的強調,顯示出他作為一位文人天生的敏感與多愁,亦顯示出作為一名長期的職業政客,對於局勢變換的敏銳洞察。

照片:青年時期的楊度

1928年6月4日,東北爆發了“皇姑屯事件”,隨著張作霖殞命於火車爆炸,長達16年的北洋軍政府統治下的民國結束了一箇舊時代。此後,北伐成功的南京國民政府於6月28日宣佈,改北京為北平,設立直屬南京政府的北平特別市。

由此可知,楊度和齊白石觀看楊補之畫卷及在卷後題識的具體時間,為1928年7月左右。

壹 楊度與齊白石的國學老師:王闓運

這幅《齊白石楊度補題楊補之梅花捲》曾於2005年亮相上海某拍賣行。這幅兩人聯手書法作品的現身,從側面證實了上世紀初湘籍國學大師、藝術家、政治家們的交往情況。

筆者試圖結合其跋文內容,對彼時湖南才俊們的關係網做番粗淺梳理,從王闓運、尹金陽的諸多門生所交織的姻親、世交、師友譜系中,一窺近代湖南傳統繪畫的面貌以及審美活動。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楊度第一句——“前清之末予從王湘綺師”——提到的這位王湘綺,看看他在當時有怎樣廣泛社會影響力。

楊度補提楊補之梅花捲

楊度補提楊補之梅花捲局部

王湘綺,原名王闓運(1833—1916年),他字壬秋,又字壬父,號湘綺,因此世稱湘綺先生。

王是咸豐二年(1852)舉人,後人常為其貼上“帝王術”這三字標籤。因他曾在咸豐皇帝託孤的重臣肅順做家庭教師,後又做過曾國藩的幕僚,據說他曾勸曾國藩起兵反清,但未被曾採納。他還曾追隨四川總督丁寶楨,到成都任尊經書院山長。後辭退回湖南講學,得弟子數千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所謂“帝王術”,即輔佐天子的治國、馭臣之道。王闓運將自己比作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希望用自己的學識縱橫捭闔於各類政治勢力中,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清末民初,面對內外交困、大廈將傾的局面,王闓運的學識顯然無法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樣重大的時代命題。

在辛亥革命前夕,王闓運被清朝加封為翰林院侍講,此後民國三年(1914年)受袁世凱聘入國史館任館長,編修國史,兼任參議院參政。當他的得意弟子楊度攛掇袁世凱復闢之際,他卻審時度勢,悄然而退。上書袁世凱辭去國史館的館長返回湖南,兩年後在家鄉去世。

在治學方面,王闓運在經學、史學和詩詞方面均有建樹。讓其名聲大振更重要原因,是他在育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除上文中提到的楊度與齊白石外,其眾多弟子還包括楊銳、劉光弟、廖平、宋育仁、夏壽田、八指頭陀(中華佛教會第一任會長,清末著名的詩僧)、劉揆一等等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

在所有這些弟子中,王闓運與楊度的關係更為密切。

楊度行書作品 水墨紙本 108×53.5 cm 1931年作

楊度於1893年考取順天府鄉試舉人,此後連續參加兩次會試均落第。但他後一次所參加的會試,發生了一件被載入史冊的著名事件。1895年春,在北京等待乙未科進士發榜之際,傳來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這一條約不僅向日本賠款白銀二億兩,而且還向日割讓了臺灣及遼東。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請願書,由十八省舉人響應連署後,到“都察院”門前請代奏,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

在“公車上書”事件中,楊度認識了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等人。從北京返鄉後,王闓運親自到楊家招其為弟子。楊度是家中長子,其弟楊鈞(字重子),妹楊莊(字叔姬),此後均成為王闓運的學生。妹妹楊莊,後嫁給王闓運四子王代懿。楊氏三人均學業有成,被世人稱為“湘潭三楊”。

比楊度年長11歲的齊白石,於1899年拜王闓運為師,學習國學。從這層關係論,齊白石當為楊度的師弟了。

齊白石補提楊補之梅花捲

齊白石補提楊補之梅花捲局部

在齊白石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一共留下三萬餘幅畫作、三千餘首詩詞以及自述文稿和手跡多卷,在所有這些藝術作品中,齊白石認為自己的“詩優於畫”。雖然有人不同意這點,甚至有人指出王闓運在日記中嘲諷齊白石的詩為“薛潘體”一類的打油詩,但是無人否認齊白石的舊體詩基礎是紮實的,這得益於他跟隨王闓運所打下的國學基礎不無關係。

貳 “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

齊白石曾於1904年春至秋,陪同王湘綺、張仲飈同遊南昌、九江、廬山。而此時他的師兄楊度已經遠赴日本求學。

楊度赴日留學一開始並不順利。他首赴日本,是於1902年瞞著王闓運自費前往,在東京弘文書院與黃興等人結識,並在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上發表進步文章。但這一次他只在日本呆了半年,為了籌措《遊學譯編》的經費而回國。

回國後的楊度,又開始熱衷於取得傳統功名。1903年他被保薦入京參加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初取一等第二名。後因其在日期間有攻擊朝廷的言論被除名,而且受到清政府的通緝。此後楊度再赴日本,這一次,他的弟、妹——楊鈞、楊莊也作為湖南省第一期官費留學生赴日。

楊度行書 水墨紙本 140×38 cm 甲子(1924)年作

這年10月,楊度與梁啟超在橫濱相遇,作和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寫了首長詩:《湖南少年歌》,其中諸如“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諸君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等等句子寫得鏗鏘有力,彰顯出少年豪情。

但在這其中,楊度也沒有忘記夾雜自己的一點私貨。他用了整整一長段來頌揚自己的老師王闓運——將這位湘潭王先生描繪為一位憑學問的救世豪傑。【注2】這就像在本文所引他在楊補之卷後的文中,對自己親戚、畫家尹金陽毫不吝惜的讚揚一樣——他認為尹金陽是自宋人楊補之之後畫梅的第一好手。

在日留學期間,楊度的同學包括黃興、汪精衛、蔡鍔等,他與梁啟超、孫中山等人交往密切。正是楊度將黃興介紹給孫中山,但他本人拒絕加入同盟會,堅持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這一選擇,讓他十年後成為袁世凱稱帝的吹鼓手。輿論在譴責袁世凱開歷史倒車的同時,也將楊度定格為:袁世凱的文化走狗。

叄 長沙郭家花園的雅集

據《瀟湘晨報》2018年的一篇報道【注3】,目前在湖南省圖書館存有三張合影照片,為1910年包括楊度在內十四人在長沙郭家花園內的一次雅集。

這幾幅留存的合影,更為我們勾勒出清末民初之際,以王闓運——楊度這條人脈線之間由世交、姻親、師友等關係鉤織而成的湖南文化精英圈子。

照片:1910年郭家花園雅集1 圖源:《瀟湘晨報》

照片:1910年郭家花園雅集2 圖源:《瀟湘晨報》

照片:1910年郭家花園雅集3 圖源:《瀟湘晨報》

這次聚會的地點——長沙郭家花園——原主人是郭松林,官至湖北提督。據楊度題寫於照片後的文字中透露,這位郭松林是他的姑丈。

聚會時間為“庚戌二月八日”,即公元1910年3月18日。

除王闓運與楊度外,聚會的人士包括周大烈、梁煥奎、胡元倓、鬍子清、楊鈞、黃忠績、廖樹蘅、謝重齋、龍璋、曾廣鈞、周大烈、譚延闓,一共十四人。

這其中楊鈞為楊度的弟弟;這次雅集的召集者,鬍子清此後出任民國財政部賦稅司僉事,主持全國田賦管理達十餘年之久;周大烈是楊鈞好友陳師曾(他被齊白石視為知遇恩人)的國學啟蒙老師,他曾應陳三立邀請做陳師曾、陳寅恪兄弟的私人老師。周大烈育七女,其中老六週俟松嫁給了現代作家、學者許地山。1912年,周當選民國眾議員,後任張家口稅務署監督;

照片:周大烈

參與聚會的曾廣鈞是曾國藩之孫,這時的他已經下決心退出政治舞臺,潛心研究詩詞、書法、算學及外國科學;

1909年,龍璋與譚延闓等人發起組織湘路股東共濟會,以拒借外債、籌股自辦為宗旨。辛亥革命後任湖南交通司司長,旋改西路巡按使。龍璋著有《甓勤齋詩文存》、《小學蒐逸》;黔陽人黃忠績,曾與楊度同學,民國四年(1915年),黃忠績當選為湖南省國民代表大會代表;

梁煥奎、譚延闓、胡元倓等人於1904年聯袂創建了湖南圖書館。梁煥奎在1908年改久通公司為華昌煉銻公司,自任董事長,他晚年避居上海,編著有《青郊詩存》;謝重齋,於1913年,與朱奎峰、曹訓農等人創辦湖南實業銀行,主要股東是礦商。朱任湖南實業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謝重齋、曹訓農任副總經理;

胡元倓曾於1919年11月,領導湖南公私各校聯合停課,參與驅張運動。1919年明德大學遷至漢口,他親赴南洋勸募。1929年曾一度任湖南大學校長。

在這次聚會的第二幀照片左側,楊度題寫了一段文字:...人生至中年,則喜思往事,追念曩昔。同遊之人,或死或別,數年之後,未知今日之會,復將如何?時局紛擾,人事喧囂,湖山文酒之勝,不可常得。餘以京朝敦促,今日當行,倚舟書此,以志蹤跡。

有關齊白石、楊度與尹金陽等人的關係,下文再敘。(未完待續)

【注1】有關北京、北平等地名沿革——辛亥革命後,如今的北京地區延續清制,為順天府;1914年,袁世凱改順天府為平津,首長稱平津尹。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北平特別市,此後日偽時期稱作北京,1945年恢復北平市;1949年9月,再次更名為北京市。文中統稱北京。

【注2】見《少年湖南歌》——更有湘潭王先生,少年擊劍學縱橫。遊說諸侯成割據,東南帶甲為連橫。曾胡欲顧鹹相謝,先生笑起披衣下。北入燕京肅順家,自請輪船探歐亞。事變謀空返湘渚,專注《春秋》說民主。廖、康諸氏更推波,學界張皇樹旗鼓。嗚呼吾師志不平,強收豪傑作才人。

【注3】本部分內容參考了2018年7月14日《瀟湘晨報》文章:《1910:歷史變局前夕的春日雅集》。記者:常立軍,編輯:陳藝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