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書名叫《清教徒的禮物》。作者是兩兄弟,肯尼斯·霍博與威廉·霍博。

乍一看書名,你會以為這是本歷史書,但它其實是一部管理學著作。不過作者一上來,就給我們介紹了不少美國早期的歷史。因為只有瞭解了這段歷史,你才能把握美國企業文化的內核。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1/7 制度是歷史演化的產物

在正式介紹本書之前,請允許我扯點兒題外話。很多在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朋友問我,讀歷史有啥用呢?說句實話,歷史沒有直接的用場。它既不能給你升職加薪,也不能幫你賺更多的錢。不過,讀歷史有個好處,就是通“古今之變”,我們今天碰到的很多管理問題,過去早就有人討論過了。

舉個例子,很多學者都在討論這樣一個問題:一家公司到底是集權好還是分權好?其實,這個話題非常古老。早在唐代,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論》裡就評價過君主制和封建制的優劣。當然,柳宗元是主張君主制的,原因很簡單,君主制有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封建制會導致諸侯作亂。但柳宗元也承認,封建制是歷史的產物,因為中國是從部族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你不必認同柳宗元的主張,你只需記住一點:任何制度,無論集權也好,分權也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歷史上,從企業到國家,往往都是從分權開始,再慢慢地過渡到集權。

比如,中國古代的周朝,就實行封建制。一方面,周武王是和親戚們共同打天下的,彼此沒有上下等級之分。周武王奪了江山,自然而然會把革命果實與他們分享。另一方面,周朝統治者即便想搞大一統,也缺乏治理天下的技術條件。直到秦朝以後,秦始皇搞了郡縣制,大一統局面才告完成,但那也得有財政和軍事上的保障。從周到秦,中間經過了八百多年的時間。

企業也一樣,創業之初,老闆夥計都是兄弟,大家不分彼此,同甘共苦。組織內部也沒有明確的分工,髒活累活大家一起幹。可是當企業做大,公司裡的陌生人多了,就得不得引進分工、層級與績效考核,傳統的熟人關係對分工起不了約束作用,所以只能靠制度,靠集權,靠官僚體系,所謂的“大企業病”,就是這麼得上的。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如果不瞭解歷史,我們就無法瞭解任何制度的由來。也很難對產生的問題對症下藥。再舉個例子,清末的時候,很多人主張清廷應效仿歐洲國家,搞君主立憲制。康有為、楊度這幫人就鼓吹這一套。

君主立憲聽起來很符合國情,因為中國自古就有皇帝,現在讓皇帝從前臺退到後臺,保留名號,大家天天供著,有啥不好?殊不知,所謂君主立憲,本身就是在君權不夠強大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它是國王與貴族相互博弈的產物。不是一方有了政治覺悟,主動選擇的結果。康楊等人不瞭解歷史,盲目崇拜虛君政治,只會誤國誤民,到頭來讓自己身敗名裂。

2/7 偉大的清教傳統

好了,題外話到此為止。下面我們來看看《清教徒的禮物》到底說了什麼。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認為作者的觀點就是:清教主義塑造了美國企業的基因,併成就了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輝煌。

既然作者在書中提到了歷史,我們就有必要對美國早期的歷史有個簡單的瞭解。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1783年建國的。但在此之前,美國還有一百多年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而美國的誕生,還得從這一百年說起。

當初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時,有一艘船叫做“五月花號”,這艘船滿載著清教徒,當船隻靠岸時,他們沒有立即上岸,而是在船上籤署了一份《五月花號公約》,公約的內容就是:到達新大陸之後,人人一律平等,以往的等級秩序,貴賤尊卑,在新世界不管用了。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五月花號公約》是一份政治公約,它奠定了美國日後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理念,所以,有人將其比作“美國的出生證”。

然而,清教徒對美國文化的影響可不止於此。10年以後,一個叫溫思羅普的人前往北美,向廣大信眾佈道,號召大家建立一座“山巔之城”。“山巔之城”的典故來自《聖經新約》,其原文是:“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換句話說,“山巔之城”帶有烏托邦色彩,是上帝榮耀在人間的體現。

如果說《五月花號公約》打造了美國的政治基因,那麼溫思羅普的佈道則構建了美國的精神基礎。早期的北美移民,大多是懷著宗教信念建設自己的家園的。在他們心目中,北美殖民地就是他們的“山巔之城”。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你可能會問,為何北美移民如此狂熱地信奉新教呢?這和清教的教義有一定關係。清教是新教的分支,但和新教相比更加激進,也更為世俗化。清教徒認為,信仰上帝與追求財富並不衝突,通過勤奮工作所獲得的財富,是上帝對人類的獎賞。所以,北美移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奮鬥意識,他們瞧不起懶漢,也鄙視貴族,前者是國家的累贅,後者是社會的寄生蟲。

3/7 艱苦創業,自力更生

除了宗教信仰,北美大陸的地理條件,也增強了清教徒的使命感與奮鬥精神。北美地廣人稀,但是自然資源豐富,只要你肯吃苦耐勞,就能養活一大家子。不過,正因為人少,凡事都需要親力親為。你是個農民,不僅得會種莊稼,還要學會蓋房子,修馬車,平常還得抽空給隔壁老王家佈道。所以,北美移民對教育格外重視,每家每戶都必須會讀書寫字。據一項研究顯示,北美當地居民的識字率,要比同時期的英國還要高。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我們看美國的幾位開國元勳,就能很好地體現這一特質。從本傑明·富蘭克林、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到托馬斯·傑弗遜,他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不少人身兼數職,而且多才多藝。富蘭克林既是偉大的作家,也是了不起的發明家。漢密爾頓既是金融天才,也是《聯邦黨人文集》的撰稿者之一,還能夠帶兵打仗。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就認為,富蘭克林是新教倫理的代言人,他集思想家與行動家于于一身,一輩子為自己從事的職業而驕傲。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美元上的本傑明·富蘭克林

其實,美國早期清教徒的奮鬥史,總結起來就八個字:艱苦創業,自力更生。而《清教徒的禮物》的作者則做了進一步的概括。首先,清教徒具有堅定的信仰,相信他們的努力是為了建造“山巔之城”。其次,清教徒喜歡親力親為,比起當個管理者,他們更喜歡做技師和工匠。第三,清教徒把集體置於個人之上,平等觀念根深蒂固。第四,清教徒擁有良好的組織能力,這也是他們在人數稀少的情況下,能夠把北美建設成富饒的殖民地,並最終獨立建國的重要原因。

4/7 美國企業的“黃金時代”

那麼,清教徒的這些品質,對美國的企業管理產生了哪些影響呢?在作者看來,首先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這本質上還是源於美國的歷史。直到建國後很長時間,美國各州都實行高度的自治,它們有自己的法律,自己的財政稅收,甚至還有自己的軍隊(主要是民兵武裝)。所以,美國人對中央集權有著天然的恐懼和厭惡,他們凡事習慣於自己做出決定,不希望權力過度干涉。

反應在企業中,早期的美國公司,總是傾向於分散決策,連一線工人對生產也擁有發言權。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在他的《公司的概念》一書中就舉了通用汽車的例子。在通用公司,上到總裁,下到基層領班,每個管理者都可以參與決策。儘管總裁級別的管理人員權力很大,但他們幾乎從不以發號施令的方式,要求下屬聽從他們的指揮。上下之間,對彼此的建議非常尊重,整個企業也充滿了活力。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彼得·德魯克

早期美國公司的另一個特點是:領導人往往是技術人才,熟悉生產的各個環節。比如杜邦公司的創始人杜邦,他曾在巴黎做過拉瓦錫的學生,杜邦本人精通化學,其公司至今仍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化學企業。再比如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他是技工出身,自己就能造車。福特改進了生產線,讓美國的工業實力有了質的飛躍。福特不僅是技術天才,還是一名優秀的企業家,正是他最早給工人開出了五美元的日薪,引發了全行業對工人薪資待遇的大討論。

第三個特點是,早期的企業家普遍擁有宗教情懷。比如經營杜邦公司的杜邦家族,杜邦的曾孫皮埃爾·杜邦雖然不是清教徒,卻是聖公會教徒。不過,皮埃爾卻和清教徒一樣,相信努力工作是上帝賦予人的使命。另外,杜邦勤儉節約,作為富甲一方的企業家,他的家裡沒有奢侈品,地板上的油布直到破的不成樣子才換掉。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皮埃爾·杜邦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你看,這就和殖民地時期的清教徒很像,他們有高度的理想主義,但是腳踏實地,勤儉持家,反對揮霍浪費。最後,杜邦還是個典型的技術官僚,他不僅和企業的技術人員密切接觸,自己還經常親臨實驗室一線,秉承了清教徒凡事親力親為的優秀傳統。

按照作者的觀點,從1922年到1977年這55年間,是美國管理的黃金時代。因為在這一階段,美國的企業家們還保留著祖先謹慎、務實、熱忱的作風。這一代的企業家,大多成長於二戰以前,那時物質環境尚不充裕,接受的教育也比較傳統。有點像咱們中國八九十年代的個體戶,白手起家,吃苦耐勞,除了相信個人奮鬥,不崇拜任何理論學說以及教授們的花言巧語。比如前面提到的皮埃爾·杜邦,他就很看不起哈佛商學院,只把它當成是一個“鄉村俱樂部”,根本不是企業家該去的地方。

那情況從啥時候開始變壞的呢?作者把“罪魁禍首”,歸咎於管理學的興起。

5/7 討伐管理學

很多人都知道,泰勒是管理學的祖師爺。然而,作者對泰勒主義卻是持批評態度。因為泰勒只體現了清教傳統四個特點中的一個半。

泰勒對技術非常熱衷,這是他的優點。另外,泰勒也曾利用宗教為自己的科學管理辯護,宣稱他是為了社會進步。不過,泰勒主義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把每個工人都約束在自己的分工裡,在泰勒眼中,工人就是機器人,他們“不用也不應該思考”,唯一的工作目標,就是提高效率。所以,泰勒的學說只把工人當做工具,他們註定不會有創造力。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另外,泰勒主義還把等級制引進了公司,包括成本核算、薪酬等級和工作分析,這些儘管有助於企業規模的擴大,但從長遠來看,卻對公司的管理文化產生了不利影響,因為它腐蝕了美國崇尚“通才型”管理者的傳統。

連同泰勒主義,作者對現代管理學,乃至因此而生的商學院,也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尤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職業經理人”進駐企業高層,他們很多人沒有技術背景,但是聰明伶俐,擁有名牌大學的MBA學位。正是這些“職業經理人”,將美國企業帶向了深淵。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哈佛商學院

作者認為,商學院給美國企業帶來了兩個不好的影響。首先,企業家取消了自治式的管理,基於“效率優先”,他們更傾向於獨裁專制。當然,要實行集權式管理,企業家還得掌握一件“終極武器”,這件武器就是數據。

不知從何時起,會計師和經濟學家成為了企業的新寵,他們精於計算各種賬面數字,凡事靠數據說話。數據讓企業家大權獨攬,因為他建立了衡量企業績效的統一尺度,卻也使之忽略了大量的技術細節。“通才型”的管理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數通曉財務和銷售技巧的“專家”,他們摧毀了美國企業管理的“黃金時代”。

6/7 MBA的時代

著名管理學家明茨伯格,曾對MBA教育給出過尖銳的批評。首先,明茨伯格認為,當今的MBA教育沉溺於各種時髦的理論,而這些理論都是從經濟學、社會學甚至物理學裡剽竊過來的,沒有任何原創性。管理從本質上是一門實踐技巧,真正理論的部分只需要幾頁紙就講得清楚。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明茨伯格

另外,MBA學員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他們在公司僅僅呆了幾年,甚至本科剛畢業就前來報考,學了一肚子理論知識,然後就去諮詢公司給別人充當“戰略顧問”了,對這種只會“紙上談兵”的顧問,又有誰敢用呢?所以,MBA教育無法培養出真正的管理者,它對於美國經濟的貢獻,幾乎為零。

MBA或者會計出身的管理者,通常對營銷與併購情有獨鍾。《清教徒的禮物》的作者就舉了兩個例子,施樂公司曾經是創新的代名詞,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曾經從施樂公司的產品中汲取靈感。然而,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施樂公司聘請了哈佛商學院畢業的麥克洛,企業就開始走下坡路。麥克洛上臺後,開始從事一系列併購與投機活動,結果讓施樂公司白白折騰,永久性地失去了技術領頭羊的位置。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而更讓人唏噓的例子,是AT&T公司。在此之前,AT&T曾以貝爾實驗室和工程師文化傲視群雄。可是從1973年起,施樂成立了一個營銷部門,企業投入技術研發的資源漸漸少了起來。更糟糕的是,從九十年代起,出於利潤的考慮,AT&T決定分家,基本思路是,把本來一家公司裡的不同部門,拆成幾家公司,這樣每個部門都能像公司那樣賺錢。這個想法聽起來很美妙,殊不知,技術研發需要總部的鉅額投入,以產生協同與規模效應。一旦分家,就意味著各部門各自為陣,技術優勢難以發揮出來。AT&T公司也就此分崩離析。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隨著全球化的來臨,美國企業的黃金時代結束了。亞洲製造業迅速崛起,而美國的大公司卻開始迷信上市,迷信收購,迷信會計師、金融師、以及戰略顧問們的各種歪理學說。企業的資本化,讓美國的企業家丟棄了祖先的傳統,他們變得精於算計,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理性經濟人”被堂而皇之的推崇。

最後,作者還順便把對美國企業的批判,帶到了其他領域,諸如教育、醫療、乃至美國的政治。當然,作者還是對以中日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國給予了期許,在他看來,亞洲企業似乎繼承了美國請教徒們遺留的傳統,而東方的儒家文明,也將給衰落的製造業帶來曙光。

7/7 總結

好了,關於《清教徒的禮物》,就介紹到這裡。下面來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談一談職業經理人。其實在任何國家,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都是企業邁向成熟的標誌。職業經理人催生了專門的商業培訓,全世界最早的商學院成立於1908年,迄今不過一百多年時間,我們不能指望一門學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給行業帶來多大的變化。

其次,正如開頭提到的,我們得學會歷史地看問題。作者提到美國企業管理的黃金年代結束於70年代,不僅是因為所謂“清教傳統”的喪失,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技術進步開始放緩。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科技產品,像汽車、冰箱、電視、計算機等等,它們的核心技術大多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就已形成,美國企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吃了這波技術紅利。可到了70年代後呢?全球化到來了,美國工廠轉移到海外,技術紅利轉移到亞洲國家,亞洲人依靠廉價勞動力與規模優勢,把外來技術的優勢加以放大,從而趕超了美國企業。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第三,美國企業的公司治理和歐洲以及東方國家也不一樣。美國公司的所有權高度分散,這恰恰和他們早期崇尚高度自治的歷史有關。而歐洲或亞洲的企業,股東不是掌握在大家族,就是掌握在大財閥手中。所以,歐亞企業相比美國公司更依賴熟人文化與家族血統,對於經理人的挑選也比較謹慎,這樣有利於規避道德風險。但代價卻是,歐亞企業很難像美國公司那樣實現全球擴張。

當然,這些看法不代表否認作者所提出的觀點。在我看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任何組織要想成功,都離不開歷史的土壤,尤其是能否創造性地繼承祖先留下的無形資產。這對於今天還在質疑“中國式管理”有效性的人,未嘗沒有警示價值。

好書推薦 |  清教徒給美國企業帶來了什麼?

如果你對今天的話題感興趣,並想了解更多相關知識的話,推薦你再讀三本書。第一本是美國人彼得·伯格寫的《宗教美國,世俗歐洲》,可以對美國的宗教傳統有更多瞭解。第二本是管理學家明茨伯格寫的《管理者而非MBA》,對商學院的MBA教育提出了深刻反思。第三本書有點枯燥,丹尼爾·雷恩寫的《管理思想史》,讀完這本書,你將對管理學的發展,以及起背後的政治、經濟和歷史淵源建立全景式的圖譜,值得花時間好好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