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用屈原與賈誼的典故,包裝自己的家國情懷,正是楊度所擅長的事。在他16歲時,將自己和弟弟的名字改為“度”和“鈞”,就蘊含著要丈量天下的志向與豪情。

對於家族世交、湖南籍畫家尹金陽的讚譽,楊度更是毫不吝惜。他與齊白石一道認定:尹金陽便是自宋人楊補之之後“天下畫梅第一人”,對於吳鎮、王冕、文徵明們視而不見,也將金農、羅聘們劃入了另類。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插圖:羅聘 梅花圖 扇面 安徽省博物館藏

從楊度、楊鈞、尹金陽、王闓運等人的關係網中,我們也許能夠釐清一些齊白石與陳師曾在北京那場歷史性會見的真實背景。

壹:賈誼故居的那場聚會

1928年7月,楊度和齊白石分別在宋人楊補之所作的梅花圖卷後補題了一段文字。(可參閱: )在上篇文章,我們借楊度文中提及的老師王闓運,大致梳理了清末民初他們所交往的湖南籍文人圈子。楊度在文中重點提到了另一位湖南籍老畫家——尹和白,對他所畫的梅花極力推崇。

這位尹和白是誰呢?他與湖南文人圈又有哪些交往和故事?

我們先看看楊度在題識中提到的一段往事:在“前清之末”(據楊度下文揣測應是1908年左右,即前文所介紹1910年長沙郭家花園雅集之前。)楊度隨老師王闓運自雲湖山莊入長沙,適逢王闓運生日,親友和弟子們都聚集於賈太傅祠中為其祝壽。

王闓運這次生日聚會的地點——賈太傅祠——也許是偶然挑選的結果,但對於楊度來說卻記憶深刻,20多年後他在題識中刻意提及這個地點,恐也有一些炫耀、自負的心態。

因這賈太傅祠,正是傳說中賈誼在長沙的居所。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插圖:金農 梅花圖冊頁1 旅順博物館藏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插圖:金農 梅花圖冊頁2 旅順博物館藏

公元前177年,漢文帝三年,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因此後世也稱賈誼為賈長沙、賈太傅。賈誼在湘江之濱寫下《吊屈原賦》,投書入水悼念屈原,成為千古名篇。後人在賈誼曾經住過的居址上修建祠堂以紀念。

從王闓運選擇在這裡召集群賢為自己祝壽來看,賈太傅祠在晚清應還是一處相對豪華的庭院。據網絡資料,該祠堂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部分地基被售與商人營建店屋。民國27年(1938),這處建築毀於一場大火,僅存堂屋一間,建築面積56平方米,位於如今太平街太傅裡。

用屈原與賈誼的典故,包裝自己的家國情懷,也正是楊度所擅長的事。在他16歲時,將自己和弟弟的名字改為“度”和“鈞”,就蘊含著要丈量天下的豪情。在楊度的詩作中,常常自比為賈誼、謝安一類的風流名士。當年王闓運也正是看見了他這類詩作,才親自登門收他為弟子。

楊在留學日本期間所寫的《湖南少年歌》中,也借用了這些風流人物的典故傾訴自己對家鄉現狀的赤子之心,他寫道:

宋玉招魂空已矣,賈生作吊還相瀆。

亡國遊魂何處歸,故都捐去將誰屬?

愛國心長身已死,汨羅流水長嗚咽。

當時猿鳥學哀吟,至今夜半啼空谷。

此後悠悠秋復春,湖南歷史遂無人。

貳 天下畫梅第一人?

在公元1908年於長沙賈太傅祠的這次聚會中,一位被楊度稱作“尹和白丈”的老畫家,繪製了四幅通景綠萼梅屏,屏懸掛在祠壁白牆上。楊度用文學性的語言描繪了這四幅畫作:“清芬滿屋,枝繁花密,頗似冬心,而枝幹不為怪狀。氣韻自然透逸。”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尹金陽《墨梅圖》,1906年作

綠萼,也俗稱綠梅,被歷代文人視作最有君子氣質的梅花品種。比畫家楊補之稍晚一些的南宋詩人姜夔就曾寫過一首《綠萼梅》——黃雲隨襪知何處,招得冰魂付北枝。金谷樓高愁欲墜,斷腸誰把玉龍吹。這位姜夔還曾自創有《疏影》、《暗香》等曲,用音樂來呈現“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梅花氣質。

看到尹和白所繪的這四幅枝繁花密的綠萼梅,楊度似乎聞到了滿屋的清芬。他認為這四幅梅花有些接近冬心的風格。

冬心,即清初“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1687年—1763年),金農號冬心,五十三歲後才努力畫畫。其花卉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幹筆,世人評價金農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古雅拙樸。

金農的入室弟子羅聘(1733-1799),也是“揚州八怪”之一。羅聘字遯夫,號兩峰,又號衣雲、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師蓮老人等。他24歲拜金農為師,金農去世後,羅聘收集其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的著作得以傳於後世。羅聘的妻子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並工於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插圖:羅聘 梅花圖 縱69釐米 橫28釐米 四川省博物館藏

楊度認為這位尹和白的梅花,枝幹不為怪狀,氣韻通透,更勝過金農一籌。在後文,他繼續將尹和伯拔高到自楊補之之外天下畫梅第一人的地步:以吾國畫史論,畫梅仍推揚補之獨步,尹則揚後一人而已。

同樣,在齊白石的題識中也高度讚譽這位“和伯老人”的梅花。認為他“空前絕後”。齊白石回憶說自己曾經拜訪過這位尹和伯,向其求一幅小畫用來學習。和伯老人一邊畫,一邊對齊白石說自己學楊補之六十年了,自認為超過了楊補之,但歲數老了後,對於繼續創新力有不及(原文為:不覺至老,自變近於寂寞也)。

此後,當齊白石親眼見了一幅楊補之小幅梅花墨拓本時,感覺到其出筆超秀,穿花出幹,遠勝金、羅畫梅。由此悟道:和伯老人雖然在楊補之基礎上有所變法,但並沒有完全捨去楊補之的法度。

叄 金農羅聘遜金陽

齊白石並非第一次將尹和伯與近世的金農、羅聘做比。此前,他還寫過一首《題友人畫梅冊子》:

雪冷冰殘肌骨涼,金農羅聘遜金陽。竹籬茅舍心如鐵,百里無聞可斷腸。

齊白石在此詩下注道:“尹金陽,畫梅空前絕後,湘綺師題和白畫梅句:八十老翁心似鐵,竹籬茅舍好年光。”這意思是說,他與楊度的老師王闓運,曾經在尹和白所畫的梅花下題詩,他所寫的“竹籬茅舍心如鐵”,便借用了王闓運的詩,來描寫尹金陽自甘寂寞的創作生涯。

此外,齊在1922年的《壬戌雜記》中曾記載:“餘居京華五年,嘗見場肆懸冬心偽本,人以重金購之,且有詩文家極力稱許而題跋之。不聞世有尹伯老。即此看來,餘為和翁憂。”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插圖:羅聘 梅花圖 縱131.8釐米 橫3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首詩有些為尹和伯叫屈的意思——他的梅花遠勝過金農、羅聘一派,但因為畫名太小,無人問津。而世人願意出重金求購金農一幅贗品,也不願真正去了解一位好畫家,人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有詩文家在其畫上題跋。

齊白石這段文字流露出一種無奈的心情,恐也聯想到自己早年剛到京城時被人冷落的窘境。同時,也道出了中國藝術評論界的一個現狀,在現代傳媒、現代獨立藝術評論剛被引進的民國初年,一貫由文人士大夫們所把持的藝術評論圈子依然影響著藝術家的身價和作品的價格,其中門派複雜,山頭林立——而他與楊度合謀的這段為讚譽尹白和的文字,恐也正含有這樣的用心。

在楊度的文中,也同樣流露出這層意思:尹和伯平生江湖落拓,身無重名。他一向認為尹和伯的梅花空前絕後,世人多忽略之,可惜的是其觀點只有與同縣的齊白石一樣,因為他們都知道尹的梅花是師從楊補之的緣故。

肆 尹和白曾國藩、楊度家族的交往

楊度提到的在這次聚會中為王闓運獻梅的“尹和白丈”以及齊白石提到的“和伯老人”,究竟是誰呢?

他就是與楊度、齊白石同為湘潭人的尹金陽(1835—1919年),字和白,另字和伯,號和光老人。

尹也曾師從王闓運學國學,據說他也曾與王闓運一樣,入曾國藩幕府。據曾紀芬(曾國藩季女)年譜記載:尹君曾在文正公署中作客,惠敏公曾與研求繪事。惠敏公,即曾國藩之子曾紀澤,1890年(光緒十六年)4月12日,曾紀澤在京病逝後,諡號“惠敏”。

民國時期徐珂所著的《清稗類鈔》中對曾紀澤隨尹和伯學畫,有較詳細的記載。曾國藩曾邀請尹金陽為他作過一幅《蒼茫獨立圖》,畫面內容為一身披蓑衣的漁翁垂釣於湖邊。曾國藩且命兒子曾紀澤作詩記錄。17歲的曾紀澤也毫不含糊,當即寫下一首詩。除曾紀澤外,尹和伯還教曾家諸女眷作畫。

楊度在後文中介紹了尹金陽與其家族關係的世交關係。尹是楊度父親生前的畫友,也是其弟弟楊鈞的外舅——《爾雅釋親》中說: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也就是說尹金陽是楊鈞的岳父。

楊鈞與楊度同受業於王闓運。他曾在《草堂之靈》的一篇文中說:“餘繼室道昭,為尹和伯先生之中女,草蟲花卉,能承家學,得力於宋元人者深,惲冰不及也。惟性情乖悍,不宜室家,使我半生日居苦海,不為容甫,終作孝標,境之慘者也。”

在楊鈞為尹金陽所撰寫的墓誌銘中記載稱,尹金陽善寫梅花,其畫技堪比金農、惲南田(惲壽平)。該文也記載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隨尹金陽學畫一事。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尹金陽墓誌銘一卷楊鈞撰1919年刻石拓本內頁1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尹金陽墓誌銘一卷楊鈞撰1919年刻石拓本內頁2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尹金陽墓誌銘一卷楊鈞撰1919年刻石拓本內頁3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對於上世紀初的湖南士人圈子,有了一個大致輪廓:楊氏兄弟的兩位老師:王闓運和尹金陽,也同時與楊氏家族有著姻親關係——楊莊嫁給了王闓運的兒子,而楊鈞則娶了尹金陽的女兒。

這兩位湖南名仕同時也是齊白石的老師。齊白石37歲時(1899年10月)正式拜王闓運為師。1907年,45歲的齊白石在長沙拜訪了74歲的尹和伯,向他學習宋人楊補之雙鉤畫梅之古法。

同樣,當時的畫壇領袖、陳寅恪的兄長陳師曾,也為王闓運和尹金陽的弟子,並且在日本留學期間與楊鈞同宿一室。

下文,我們將繼續分析下,在藝術史上傳說中的那段佳話——齊白石與陳師曾在北京的那場歷史性會見,是一場偶遇嗎?

附錄:《齊白石楊度補提楊補之梅花捲》及釋文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楊度補提楊補之梅花捲

楊度:前清之末,予從王湘綺師自雲湖山莊入長沙,同縣老畫家尹和白丈亦在等。適遇湘綺師生日,親友集賀於賈太傅祠。和丈自畫通景綠萼梅屏四幅為壽,祠壁高懸,清芬滿屋,枝繁花密,頗似冬心,而枝幹不為怪狀。

氣韻自然透逸,實予前此目所未見,予時驚歎欲絕,即詢和丈畫法,和丈答曰:“墨梅以宋楊補之為祖,後人鮮能學者,予前在湘鄉王蓴農觀察家,見所藏楊補之墨梅長卷,因從假得手摹一通,師之終身,故畫法全與世人殊異。”予既知其所師,惟恨未見揚卷。

其後二十餘年,歲在戊辰,予居北京,湘鄉王紹先兄來客予家,紹先為壯武公孫、蓴農觀察子也,其家藏楊補之梅卷,在行篋中,出以示予。墨光淺深,不工不率,枝柔而勁,花密而勻,平淡天真,若不經意。歷來畫梅天此意境。尹梅奇逸幾欲過揚,若其淡雅自然若猶不及。以吾國畫史論,畫梅仍推揚補之獨步,尹則揚後一人而已。

尹為先君畫友,又為予弟重子外舅,即為重子夫婦之師。予自童時聞其談畫,然其平生江湖落拓,身無重名。予向推尹梅空前絕後,人多忽之,獨同縣齊君白石論與予同,因皆深知尹畫師楊故也。

紹先告予,揚畫原有元明名人題跋甚多,昔因尹老建議分裱成為正副二卷,後經戊午湘亂失其副卷,倖存楊畫正卷而無一跋,因孛予與白石題記。予為略述歷年聞見於此,兼譯尹畫以明楊捲來歷及其梅法之源流等。戊辰季夏湘潭楊度題於北平,時北京改名北平未及一月。 鈐印:楊度

只有梅花解我狂:齊白石與楊度眼中的“天下畫梅第一人”

齊白石補提楊補之梅花捲

齊白石:吾鄉和伯老人畫梅空前絕後,璜曾求畫小幅且面觀下筆。和伯畫且言曰:“學楊補之六十年,自謂過之,不覺至老,自變近於寂寞也。璜往後始得見補之梅花小幅墨拓本,出筆超秀,穿花出幹,遠勝金羅畫梅,能事盡矣!瞭然和伯雖變,全未舍補之法度耳。紹先生所藏補之此卷氣勢尤盛,可寶者!戊辰夏同客京華,齊璜題記。”鈐印:白石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