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電影《唸書的孩子》觀後感

在勞動力外出非常普遍的農村,隨處可見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相依為命的隔代家庭,隨處可以觀察到兩代人在生活中互相照顧的場景。在留守家庭中,成員之間對彼此的認識和看法會影響著各自的行為,並進而影響對方的生活世界。

我國的農村有這樣一個兒童群體,由於父母外出打工,他們留守在農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非常少。林克艾普輿情監測瞭解,我國6000多萬留守兒童,加上3600多萬的流動未成年人,總數在一億左右,約佔全國3億未成年人口的三分之一。

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正是需要父母們陪伴成長的時期嚴重缺失了父母親的愛,導致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同時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電影《唸書的孩子》觀後感

《唸書的孩子》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關於一個留守兒童路開的故事。

爸爸媽媽去城裡打工,一早趁孩子還沒有起來,悄悄地走了。開開望村口的大巴車,失聲痛哭,邊跑哭邊喊:“爸爸、媽媽-------”

缺愛的孩子內心孤獨,需要關愛和陪伴

路開九歲,是個聰明、懂事、孝順的好孩子。父母進城打工,從小和爺爺生活在鄉下,脫離父母關愛的他是個典型的留守兒童。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待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這也是開開唯一的精神支柱。

爺爺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患有肺病。爺爺堅持每天接送開開上學,有一天,開開在上學的路上撿了一條流浪狗,取名“小膽兒”。從此,“小膽兒”就成了開開的知心朋友。

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電影《唸書的孩子》觀後感

父母外出打工,沒有辦法照顧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在成長過程中,尋找另外一個人替代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

“重要他人”,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會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人。這個人的養育態度及行為舉止,將對孩子的成長形成決定性的影響。

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電影《唸書的孩子》觀後感

開開跟小膽兒走在回家的路上,問小膽兒:“你知道你的爸爸媽媽在哪嗎?知道就叫一聲,不知道就不叫。”小膽兒沒有叫,開開看著它邊哭邊說:“傻瓜,你想你的爸爸媽媽嗎?比方說,夜裡做夢,夢見了爸爸媽媽。他們疼你、親你,給你買了很多很多好吃的東西,你怎麼抱都抱不住。你一著急,突然發現,爸爸媽媽丟了。剛才還在,怎麼突然丟了呢?你就找啊找,卻沒有一個人理你,你跑遍了玩下的路,問遍了天下的人,竟然連一丁點消息也沒有,你就這樣把爸爸媽媽丟了。再比方說,你看見爸爸媽媽在前面走著,你拼命地追啊喊啊,可他們就是不理你。爸爸、媽媽,你們在哪兒,你們去了哪兒?小膽兒,如果你像我一樣經常相信爸爸媽媽,經常在夜裡流了很長很長的眼淚,那我們就是朋友了,好朋友!如果不想,我們就不是朋友。好,現在我問你,你要如實回答我。如果想爸爸、媽媽,你就不要叫;如果不想爸爸、媽媽,你就叫喚一聲。想不想?夠朋友!”

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電影《唸書的孩子》觀後感

開開每天過著看似規律的生活,但是他的內心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是爺爺給不了的,他不能表達,只好和小膽兒傾訴。

開開的性格發育越來越成熟,已經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他希望作為平等的個體與他人交流,生怕受到忽視。

孩子你是在為自己讀書

在和爺爺相依為命的日子裡,沒有電視、沒有娛樂,爺爺為了怕開開日子過得單調,每天晚上坐在床上讓開開唸書給自己聽。一方面是調節單調、無趣的生活;另一方面是讓開開把每天學習的知識再複習、鞏固一遍。

爺爺每天聽開開唸書,心裡特別開心,不斷誇孩子越來越像個文化人。爺爺說:“爺爺就喜歡聽開開唸書,吐字清楚,又有情緒,像小喇叭。你爸爸從小就不愛學習,一學習就打嗑睡,所以啊,他只能打個工。俺開開愛學習,兩三歲的時候,開開抓住書都不撒手。所以說俺開開學習好,將來一定有出息,比你爸爸有出息。”

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電影《唸書的孩子》觀後感

爺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沒有什麼能力。只有每天陪著孩子,督促他完成家庭作業,把一天所學的知識,通過給他講述的方式,讓開開再複習一遍。

在聽開開唸書的過程中,發現開開有不認識的生字,讓孩子把生字記下來,第二天去學校問老師。在爺爺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下,開開知道讀書是為子長大有出息,不用像爸爸那樣去打工。

爺爺就是這樣每天笑呵呵地聽開開唸書,經常肯定孩子,對孩子在唸書過程中不認識字會說錯而大聲呵斥。

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電影《唸書的孩子》觀後感

儘早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由於爺爺身體不太好,開開很早就開始幫助爺爺生火、做飯,忙裡忙外。一天,爺爺因為家裡生爐子,煤氣中毒了。幸好小膽兒發現了,提示開開,開開打了120送醫院及時搶救,爺爺才得救。

開開除了每天上學,一放學就往醫院跑,懂事得讓人心疼。在這樣特殊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堅毅、積極向上。

爺爺去逝後,開開因為暫時不能去城裡上學,獨自一個人留在鄉下老家。白天回自己家,晚上去老師家住。

小膽兒是開開最好的朋友,因為老師家的狗總欺負小膽兒,他為了不讓小膽兒受欺負,又覺得呆在老師家裡彆扭,最後還是一個人帶著小膽兒自己回家住。

開開這個孩子他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在父母的引導和鼓勵下自己做決定,能夠完成自己的事情,瞭解並且能夠承擔自己的責任。

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電影《唸書的孩子》觀後感

一個9歲的孩子,從小跟爺爺一起長大農村留守兒童,經歷了父母不在身邊、與爺爺的生離死別,漸漸長大、蛻變成了一個男人的過程。獨自一個人面對黑夜、寂寞、孤獨,他的內心無比強大------

寫在最後:

讀書是擺脫平庸最簡單的高貴,知識之光給人帶來光明,是一個人獲得幸福的保證,通過讀書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我是心一的媽媽,願意把自己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經驗、故事與大家分享,喜歡請關注心一媽媽談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