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劉邦還能不能建立大漢帝國?

三千六百年


父親在不同的時候生出的兒子必定不同,但沒有父親,必定沒有兒子。歷史就是個環,一環套一環,漢朝又不是憑空出現的,就算它是個孫猴子,那也得先有個石頭才行,無因必無果,有果必有因,秦漢就是因果關係。

歷史的拐點

在秦朝之前,天下一直都是在貴族之間代代相承,成湯原是夏朝諸侯,姬昌原是殷商諸侯,秦國原是西周諸侯,這天下,一直到秦朝大一統,都是牢牢的在諸侯的掌控之間,平民永遠都只是諸侯征戰的犧牲品,而劉邦,就算他做過亭長,也不過是一介平民,原本的他也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犧牲品而已,然而秦始皇統一六國,改變了這一切。

棋子的機會

平民本不過是諸侯手上的棋子,作為諸侯的棋手們實力太過強大,按理來說,劉邦永遠沒有成為諸侯的機會,建立大一統的王朝更是做夢,但是棋手中有一個人跳反了,秦國的實力太過強大,秦始皇把一個個棋手都碾成了稀巴爛,雖然秦始皇如願以償的建立起了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同樣的他也將自夏朝以來的已貴族為根基的統治力量給砸了個粉碎,自此後,皇帝是一極,其他的上至宰相,下至走卒,是另外一極。可以說,是秦始皇掃平了劉邦一統天下最大的障礙。

一遇風雲變化龍

對於劉邦來說,秦始皇是個好人,他粉碎了舊有的體系,而新生的體系還沒穩固,他行事過於霸道,激起了復仇者的怒火、陰謀家的野心,而他又死的太快,還沒選好合格的繼承者,成功的了反對者找到了宣洩的出口,於是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瞬間崩塌。

舊有貴族的力量被削弱,想要跳反成功,必須牢牢依靠平民的力量,於是在帝國的坍塌過程中,不僅殘存的貴族重新粉墨登場,一個個的販夫走卒也走上了歷史的大舞臺。劉邦是所有人當中最聰明的一個,在貴族們還沒領悟過來的時候,他已經明白平民在這場千年的大變中擁有的力量,他利用了舊有的貴族,也利用了底層百姓,他成功的將兩者的力量合二為一,成為了天下的共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帝國。

如果將中國古代史分為兩段,嬴政是舊時代的王者,而劉邦就是新時代的王者,秦始皇是舊時代的掘墓人和新時代的開拓者,漢高祖劉邦是秦始皇的最佳繼承人。非統一,何中華?無始皇,不劉邦!


達達說歷史


以劉邦的草根出身,倘若列國沒有統一,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

01: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六七代君臣奮鬥的結果。

秦始皇統一天下,是自秦獻公以來多代君臣奮鬥的結果。

  • 秦獻公:扭轉秦國的頹勢,為商鞅變法打下了基礎;

  • 秦孝公:開始商鞅變法,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

  • 秦惠文王:收復河西之地,將黃河變成了內河;攻佔巴蜀,秦國的國力邁上了新臺階;

  • 秦武王:宜陽之戰,開始向中原進擊;

  • 秦昭襄王:連年大戰,重重削弱了六國的實力;

  • 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合起來僅3年,招來了呂不韋,在秦始皇前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秦始皇:統一天下。

由此看來,統一天下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2:劉邦草根出身,底蘊太淺。

劉邦出身太低,只是楚國淮泗的一個小亭長,雖說有岳父的幫襯,但終歸底蘊太淺,依靠這點實力統一天下,根本不可能。

首先,戰國七雄都是經過多代積累、奮戰得以生存下來的,個人都不是軟柿子。

其次,七國共存的年代,劉邦根本不可能坐大。稍一冒頭,就會被撲滅。

最後,相對太平的歲月,沒有人跟著他混。這也是劉邦前幾十年只是小亭長的原因。

劉邦的身份決定了,只有在天下一鍋糟的時候才有出頭之日。

03:劉邦起義時,年歲已大,沒有足夠的時間蕩平天下。

劉邦決定起義時,差不多快50了,按照當時的普遍壽命,半隻腳已經踏進棺材裡了,事實上劉邦當皇帝僅僅只有6年。

暮年的劉邦,能夠戰勝新貴項羽已經是蒼天保佑了,讓他逐個擊垮傳承幾百年的戰國七雄、進而統一天下,顯然不可能。

綜上所述,倘若秦始皇沒有統一天下,劉邦根本不可能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小楊品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研究一下,這得前後時局分開說,秦始皇對陣六國,未統一之前是諸國林立,秦始皇作為一國主宰,有著強有力的國力,之前商鞅變法等政策推行,還有強大的軍隊。劉邦對陣秦國,是作為一個造反派或者說革命派一員,由於革命過程中理念突出,從無軍隊,白手起家,亂世中脫穎而出。

無論怎麼說,均有一定的實力,都有些人心向背,提現民心所向。也有很大差異,秦始皇統一是國與國,劉邦大漢是一場革命,革命者身份。


內心秘境


肯定不能,開國就跟買彩票是的,沒秦劉邦他爸他爺爺能平安活著都算運氣,你要問統一,肯定能統一,但要換個人,也許德邦,也許廚邦,嗯嗯醬紫


愛你已是終點


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縱觀中國歷史,他就像一條漫長的直線,從未中斷,而且一脈相連。這其中中華文化並沒有因朝代的更迭而中斷,而是一路發揚光大。雖然因家族統治(亦既皇權統治)的衰落(這是事物的自然規律)而消亡,但是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王朝的建立,就這樣從軒轅到大清,傳承數千年,割不斷的是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秦始皇是建立統一王朝的帝君,這是春秋走向滅亡的必然結果,就像從春到冬一樣,這是自然規律,沒有秦始皇,也會有張始皇李始皇來完成中國的大統。一代王朝的興盛到衰亡,是有歷史週期的,秦朝的滅亡也逃脫不了這樣一條規律。劉邦建立大漢,是順應歷史潮流,絕不是秦的恩賜。


清流澎湃


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劉幫還能不能建立大漢帝國:不能。

因為秦始皇以前沒有大一統觀念,人們對自己國家忠誠度很強,如果國君昏庸無道,也僅限於本國內,還可能被宗室或國人趕下臺。

秦始皇以後,中國進入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時代,皇帝對人民剝削擴大天下,因此歷代王朝很少有能超過300年的,即使400多年的漢朝,也中斷過。

漢高祖劉邦起義之前,是個遊手好閒的混混,如秦始皇沒有滅六國,秦末亂世就不會那麼快出現,劉邦也就很難靠起義翻身,短時間內推翻秦朝,消滅項羽是很難做到的。



而且,劉邦起義時已經48歲了(享年61歲),只剩下13年的時間。秦朝之所以那麼快滅亡,主要是秦始皇、秦二世不愛惜民力導致的結果。 項羽 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天下,秦始皇可能不會四處巡遊求仙,也不會有萬里長城的工程,趙高或許不會入秦,秦二世篡位的幾率極低。

以上歷史的事實說明,就算秦國發生起義,那也僅限於國內,六國想吞下秦國也沒那麼簡單。 劉邦年輕時的志向有著做皇帝的信念,由那個時候開始,做皇帝這個詞就刻印在劉邦的心裡了。劉邦依靠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當皇帝的志向一直未改變,劉邦的混混出身志向鴻鵠的皇帝想法成真了。真是兩個極端,志向昇華做了皇帝不然就墮落成流氓啊。 由於各種因素,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劉邦很難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圖片Cr瀏覽器)


Eleazarchen


首先,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還會有其他人統一,正所謂分久必合,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統一華夏是歷史的趨勢,是人心所向,而確切的說是秦朝統一六國,是秦始皇的前輩們努力的結果,我們知道統一六國需要國家的綜合國力,包含經濟,政治,軍事,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時,在位者需要完成歷史賦予他的使命即可。

其次,劉邦建立漢朝有他個人魅力因素,他和項羽之爭就是鮮明的例子,劉邦後勤保障不如蕭何,帶兵打仗不如韓信,運籌帷幄不如張良,但是他會把這些能人團結起來,知人善任,這正是項羽欠缺的,也是領導者的基本素質要求。當然秦朝後期不得民心,是它滅亡的必然,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亦然,終將有起義者取而代之。而秦朝也好,漢朝也罷,都是名稱而已。所以有了劉邦的“內部因素”,加上秦朝不得民心的“外部原因”,漢朝取代秦朝也就順理成章,劉邦也就“巧合”的建立大漢帝國。

最後,就像數學函數公式一樣,基礎變量假設改變,就會有N多種結果,而我們需要學習的是順應自然趨勢,不可逆天而為,不要違背自然規律,無為方可無不為。


小魚遊歷史


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漢高祖別說建立大漢帝國了,能不能取到老婆都是個未知數。劉邦之所以成功,主要還是到時的歷史大環境造成的,當然也不能否定高祖皇帝本身的人格魅力和才能。但是如果,沒有始皇滅六國,就沒有後來的六國遺老起兵復國,如果沒有趙高的指鹿為馬,也沒有秦王朝的不堪一擊,沒有楚霸王的攻城拔寨,也不會有劉邦後來的順風順水。所以劉邦的成就是多方面造成的,如果有一方面不滿足,便沒有後來的漢高祖。貌似老劉家總是出這種運氣爆棚的皇帝,你看後面還有一個位面之子的後代呢


緬懷未逝的青春


不能,秦始皇統一六國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那是從贏渠粱開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有的結果,如果沒有秦始皇把那些勁敵強國消滅了,劉幫是打不下江山來的。


展望李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地主土地所有制為核心的封建經濟的興起發展,打破分裂割據實現國家大一統是大勢所趨。這是歷史的必然性。只是由於秦國在各諸侯國變法改革中最為徹底(商鞅變法),封建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國力迅速增強,從一個被人瞧不起的邊陲國家迅速傲視群雄,歷史最終選擇了秦國,選擇了嬴政來完成一統天下的使命。

也就是說,沒有嬴政,也會有張政、李政、王政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也許也會是劉邦但不會有劉邦後來的大漢王朝,換了嬴政就是改變了歷史一切事物人物都將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