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偶然得到了一个宝贝,献给国君,结果被砍掉了双脚

人们在形容一个宝贝很贵重的时候,喜欢用到“价值连城”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的诞生就和一个宝贝有关系,即和氏璧。秦昭襄王说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当然至于他是不是真想这样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这个时候开始,和氏璧确实成了价值连城的宝贝,后来更是被秦始皇用来雕刻成传国玉玺,这个时候就不能用价值连城来形容了,而是无价之宝。

农夫偶然得到了一个宝贝,献给国君,结果被砍掉了双脚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和氏璧最初被发现的时候,一度被楚国的专家们鉴定为普通的石头,如果不是和氏坚持不懈的、不惧身残的献宝,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这个无价之宝了。

和氏是生活在春秋初期楚国的一个普通农夫,有一天,他到荆山中去砍柴,结果越走越远,然后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和氏很生气,于是捡起那块石头准备扔掉,结果那块石头让和氏大吃一惊,他常年在山中,对山中的石头都有大致的了解,但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一块石头,他直觉这块石头不一般,于是拿在手中仔细看了一看,终于确定这是一块难得的玉璞。

他一个山间农夫,自知不能独自拥有这样的一个宝贝,于是他决定进献给楚国的国君,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厉王。和氏兴冲冲将这块玉璞进献给楚厉王,信誓旦旦地说这是个宝贝,楚厉王看不出有啥特别之处,于是找来宫中的玉匠,他们可都是这方面的专家,结果让和氏大失所望,因为这些专家给出的一致意见是,这只是一块石头。

农夫偶然得到了一个宝贝,献给国君,结果被砍掉了双脚

楚厉王觉得这个农夫在戏弄自己,于是下令执行刖刑,将和氏的左脚砍了下来。和氏没想到献玉竟献成了残疾。但楚厉王不识玉,谁也没办法,和氏只能狼狈的回了家。

等到楚厉王去世,其弟熊通继位,即楚武王,这个时候,和氏又抱着他的宝贝来了,楚武王也看不出这玉璞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看到和氏态度那么真诚,所以楚武王再次将宫中的那些玉匠请出来,来鉴定一下这个玉璞,结果是同样,他们都认为这就是再普通的一块石头。楚武王也感觉到了冒犯,效仿哥哥将和氏的右脚砍了下来。

为了献玉,和氏失去了自己的双脚,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这玉璞干脆就不献了,自己留着得了,但是这个和氏也真是执着,他始终记挂着这个玉璞没有得到国君的承认,没有成为楚国的国宝。

农夫偶然得到了一个宝贝,献给国君,结果被砍掉了双脚

等到楚武王去世,其子楚文王继位,和氏换了一种方式献玉,他没有直接跑到王宫,而是抱着那玉璞跑动荆山脚下,在那里扯开嗓子大哭,哭了三天三夜,血泪都出来了,楚文王听说之后,很意外,这天下被砍脚的多了去了,也不至于如此悲伤吧,这是多大的委屈啊?

和氏就对前去看他的使者说了:“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楚文王知道了来龙去脉,又看到和氏如此执着,心想难道真是大家都不识玉吗?他让宫中的玉匠都出来,然后将这玉璞进行加工,居然还真就是一个宝贝,楚文王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农夫偶然得到了一个宝贝,献给国君,结果被砍掉了双脚

和氏璧的这个故事在《韩非子》中有记载,如果和氏真的先后向楚厉王、楚武王和楚文王三位国君献玉的话,这跨度还真的是很大,虽然没有记载他献玉的确切年份,但是楚武王在位时间就长达五十年,所以,和氏献玉的时间跨度至少在五十年之上。

再加上他还被砍去了双脚,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在催动着他如此执着的献玉?这可能会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不过这和氏璧到真成了楚国的国宝,和氏璧被发现是春秋初期的事情。随着周天子式微,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后期更是经历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历史由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

农夫偶然得到了一个宝贝,献给国君,结果被砍掉了双脚

而和氏璧也已经从楚国到了赵国,赵惠文王时期,秦昭襄王说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不过赵国人都知道这十五座城池很可能只是空头支票,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最终完璧归赵,而和氏璧的价值也在列国间传了开来。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命李斯将和氏璧雕刻成传国玉玺,其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成为皇权正统性的一个标志。从秦始皇开始,这个从前的玉璞,后来的和氏璧,再后来的传国玉玺,就成为皇权的象征,已经不能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实际上,它已经和政治挂钩,更是无价之宝,只是随着时间的消逝,它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时至今日,也不知道它是否还存在,已经在什么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