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偶然得到了一個寶貝,獻給國君,結果被砍掉了雙腳

人們在形容一個寶貝很貴重的時候,喜歡用到“價值連城”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的誕生就和一個寶貝有關係,即和氏璧。秦昭襄王說想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當然至於他是不是真想這樣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這個時候開始,和氏璧確實成了價值連城的寶貝,後來更是被秦始皇用來雕刻成傳國玉璽,這個時候就不能用價值連城來形容了,而是無價之寶。

農夫偶然得到了一個寶貝,獻給國君,結果被砍掉了雙腳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個和氏璧最初被發現的時候,一度被楚國的專家們鑑定為普通的石頭,如果不是和氏堅持不懈的、不懼身殘的獻寶,也許就沒有後來的這個無價之寶了。

和氏是生活在春秋初期楚國的一個普通農夫,有一天,他到荊山中去砍柴,結果越走越遠,然後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倒了。和氏很生氣,於是撿起那塊石頭準備扔掉,結果那塊石頭讓和氏大吃一驚,他常年在山中,對山中的石頭都有大致的瞭解,但是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一塊石頭,他直覺這塊石頭不一般,於是拿在手中仔細看了一看,終於確定這是一塊難得的玉璞。

他一個山間農夫,自知不能獨自擁有這樣的一個寶貝,於是他決定進獻給楚國的國君,當時楚國的國君是楚厲王。和氏興沖沖將這塊玉璞進獻給楚厲王,信誓旦旦地說這是個寶貝,楚厲王看不出有啥特別之處,於是找來宮中的玉匠,他們可都是這方面的專家,結果讓和氏大失所望,因為這些專家給出的一致意見是,這只是一塊石頭。

農夫偶然得到了一個寶貝,獻給國君,結果被砍掉了雙腳

楚厲王覺得這個農夫在戲弄自己,於是下令執行刖刑,將和氏的左腳砍了下來。和氏沒想到獻玉竟獻成了殘疾。但楚厲王不識玉,誰也沒辦法,和氏只能狼狽的回了家。

等到楚厲王去世,其弟熊通繼位,即楚武王,這個時候,和氏又抱著他的寶貝來了,楚武王也看不出這玉璞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看到和氏態度那麼真誠,所以楚武王再次將宮中的那些玉匠請出來,來鑑定一下這個玉璞,結果是同樣,他們都認為這就是再普通的一塊石頭。楚武王也感覺到了冒犯,效仿哥哥將和氏的右腳砍了下來。

為了獻玉,和氏失去了自己的雙腳,按照正常人的邏輯,這玉璞乾脆就不獻了,自己留著得了,但是這個和氏也真是執著,他始終記掛著這個玉璞沒有得到國君的承認,沒有成為楚國的國寶。

農夫偶然得到了一個寶貝,獻給國君,結果被砍掉了雙腳

等到楚武王去世,其子楚文王繼位,和氏換了一種方式獻玉,他沒有直接跑到王宮,而是抱著那玉璞跑動荊山腳下,在那裡扯開嗓子大哭,哭了三天三夜,血淚都出來了,楚文王聽說之後,很意外,這天下被砍腳的多了去了,也不至於如此悲傷吧,這是多大的委屈啊?

和氏就對前去看他的使者說了:“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楚文王知道了來龍去脈,又看到和氏如此執著,心想難道真是大家都不識玉嗎?他讓宮中的玉匠都出來,然後將這玉璞進行加工,居然還真就是一個寶貝,楚文王將其命名為和氏璧。

農夫偶然得到了一個寶貝,獻給國君,結果被砍掉了雙腳

和氏璧的這個故事在《韓非子》中有記載,如果和氏真的先後向楚厲王、楚武王和楚文王三位國君獻玉的話,這跨度還真的是很大,雖然沒有記載他獻玉的確切年份,但是楚武王在位時間就長達五十年,所以,和氏獻玉的時間跨度至少在五十年之上。

再加上他還被砍去了雙腳,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在催動著他如此執著的獻玉?這可能會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不過這和氏璧到真成了楚國的國寶,和氏璧被發現是春秋初期的事情。隨著周天子式微,諸侯國之間征伐不斷,後期更是經歷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歷史由春秋時期進入戰國時期。

農夫偶然得到了一個寶貝,獻給國君,結果被砍掉了雙腳

而和氏璧也已經從楚國到了趙國,趙惠文王時期,秦昭襄王說想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個和氏璧,不過趙國人都知道這十五座城池很可能只是空頭支票,於是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最終完璧歸趙,而和氏璧的價值也在列國間傳了開來。

後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命李斯將和氏璧雕刻成傳國玉璽,其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成為皇權正統性的一個標誌。從秦始皇開始,這個從前的玉璞,後來的和氏璧,再後來的傳國玉璽,就成為皇權的象徵,已經不能用價值連城來形容。

實際上,它已經和政治掛鉤,更是無價之寶,只是隨著時間的消逝,它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不見,時至今日,也不知道它是否還存在,已經在什麼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