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污名化起自《乌合之众》,勒庞故意突出负面,却没为群体正名

群体不全是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这本书被弗洛伊德,丘吉尔,戴高乐,荣格,熊彼特,推崇备至。被称为研究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然而正是这本书成为了群体污名化的起源。

群体污名化起自《乌合之众》,勒庞故意突出负面,却没为群体正名


这本书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用“乌合之众”命名,可是在书里面,他自己也写过群体心理是两面性的,有正面,有负面,可是在对外推荐的时候,也就只推崇了负面 ,并且这本书非常容易引起对群体的一种误解,许多自媒体,公知或者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总是称呼群体为乌合之众,很可能就是看这本书走火入魔引起的。

群体污名化起自《乌合之众》,勒庞故意突出负面,却没为群体正名


虽然负面信息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可是这样时间久了,对群体对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会误导许多人生出错误的认知或者形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误解与对立。

在谈到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天真这一章节是作者也说了,群体中的人际,不知道怀疑,也不知道确定与否,就像女人一样,群体中的人会走向两个极端已经宣布这种怀疑就会转变成无可争议的证据,因而赞成或不赞成的情绪就会产生。

群体污名化起自《乌合之众》,勒庞故意突出负面,却没为群体正名


有一段原文是这么说的:

在异质群体中,由于缺乏所有的责任感,群体的暴力感受也会随之剧增,由于群体人数众多,因此,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更加团结,所以免责的确定性与人多势众概念在瞬时间的爆发。


群体,可具有独立个体所不具备的情绪和行为,在群体中愚蠢无知和有嫉妒心的人,感受不到他们的毫无意义和无能为力,因为他们的这些感受,已经被残忍的暂时性的强大力量所取代。就像女人一样,总是走向两个极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群体在受到巧妙影响的情况下,不能表现出英雄主义以及成为最高美德标准的证明,相较于个体,群体通常更能有能力表现出这些品质,当研究群里道德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快会回到这一点来。


群体污名化起自《乌合之众》,勒庞故意突出负面,却没为群体正名

从原文里边能看到勒庞认为群体中是情绪是走向两极的,就像女人的情绪一样。但是这个比喻明显是不客观的,因为我们现生活中遇到的女生不会全部走向两个极端,女人和男人一样,理性与感性并存,然而勒庞给出的观点是不客观的,他有没有厌女症暂且不探讨,可是他这个观点错误是必然的。

勒庞在书中的观点要分析辩证去看,不能全信。勒庞在研究群体时,态度本身就不客观,带有一种优越感与轻视的态度,所以才会引起群体污名化。

群体污名化起自《乌合之众》,勒庞故意突出负面,却没为群体正名


勒庞过度夸大群体的负面性

尽信书不如无书,有时候读书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怀疑的过程中进行辩证。

勒庞在进行群体分类的时候,分为两大类别,第一个是异质群体,第二个是同质群体。异质群体分为无名称群体,比如一些上街游行的群体,还有一些有名称的群体,比如英国议会,法庭的陪审团。

群体污名化起自《乌合之众》,勒庞故意突出负面,却没为群体正名


而同质群是根据派别衍生的,根据社会等级衍生的,根据阶级衍生的。这很好区分,有的是宗教派别,有的是政治派别。社会等级群体,有的人是工薪阶层,有的人是老板阶层。按照级别分更容易,无产阶级农民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等。

勒庞自己也说了,群体中也会出现表现出英雄主义及成为最高美德标准。证明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包括中国古代史上许多农民起义包括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这都是赤裸裸的现实的例子。

群体污名化起自《乌合之众》,勒庞故意突出负面,却没为群体正名


然而,勒庞全书的篇幅用了百分之九十的内容书写群体的负面性。国外难道没有性质优良的群体吗?当然也有。

污名化是个很严重的事情,可大可小,一旦污名化成立,歧视会紧随而来。部分单纯的人意识不到人类历史上多次悲剧的发端是起自污名化。著名的事件有欧洲在近代史上一直污名化犹太人,最终的悲剧是奥斯维辛集中营。

群体污名化起自《乌合之众》,勒庞故意突出负面,却没为群体正名


当我们尊重人是人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去看待。当我们不尊重人的时候,或者不尊重一些群体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像勒庞这样子用最具有负面意义的词去描述他们,但这些并不是客观与真实的。

群体污名化起自《乌合之众》,勒庞故意突出负面,却没为群体正名


死读书会演变成读死书

接下来一个系列会具体分析《乌合之众》写一些读书笔记,本文是一个序章,是为分析定基调。这本书的观点是得客观分析辩证去看,分析过程中遇到不合理的观点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感兴趣的留言或者发私信啊么么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