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在人云亦云的场合中,我们要如何保持冷静

《乌合之众》出版于1895年,至今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再版将近30次。这是古斯塔夫·勒庞凭个人研究兴趣写成的书,但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群体心理学。

这本书其实并不厚,只是一本单薄的小册子,但勒庞在书中对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语言生动流畅,观点大胆新颖,极大颠覆了人们的通常认知。在《乌合之众》问世之后的一百多年中,围绕这本书的争议和批评一直从未停止,但却无法掩盖其智慧的光辉和深邃远见。书中的一些结论和预言,也为很多历史实践所证明。

勒庞在书中首先对群体进行了明确定义,然后分析总结了群体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情感和道德观念。勒庞认为人们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智力下降、自信倍增、情绪激动等特征。

在此基础上,勒庞通过分析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提出了群体是在间接和直接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并且指出了群体领袖必须具备的品质特征,以及对群体进行有效动员、控制所需要的方法手段。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可以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呢?今天我就从群体的概念、群体的心理特征和乌合之众是如何形成的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本书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


《乌合之众》:在人云亦云的场合中,我们要如何保持冷静


01、什么是“乌合之众”

首先,勒庞明确指出,不是随便聚集在一起的一大帮子人就是群体——比如在一个广场上经过或者闲逛的人群,人数是不少,但是它不是一个群体。只有当这群人有了同样的心理,才能够成群体。

什么意思呢?还是来看看那些在广场上闲逛或经过的人群,他们虽然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个物理空间范围里,可他们相互之间,各自有各自的关注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诉求,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就不属于勒庞定义的“群体”概念。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突然地震了,有人大喊“地震了!快往空地上跑”,广场上的人群开始奔跑和骚动起来,好了,这一下子,情况就变了——他们这时由于统一产生了逃生自保的心理,要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在这一瞬间,这些人,就成为了勒庞所定义的“群体”了。

不仅如此,勒庞还特别说明,群体未必一定是同一时间汇集在同一处地点的人,当某个心理一致性形成后,很多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各式各样的人,尽管他们没有直接面对面凑在一起,尽管他们可能相互也不认识,但他们依旧可以成为一个群体,展现出群体特有的那些特征。


《乌合之众》:在人云亦云的场合中,我们要如何保持冷静


说到这个,最典型的一种情况,就是股民——股民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散布在全社会,绝大多数股民相互之间是不认识的,但是由于都在玩股票,具有同一的希望通过股票买卖发财的心理,所以他们就属于勒庞所定义的一个群体。

虽然勒庞在本书中没有特别明确地进行界定,但是我们还必须强调说明,那些被严格组织起来的人群,例如军人、企业员工、在校学生等等,也不属于这类群体。这些高度组织化的人群遵守确定的规则,接受严格的管理,按照明确的指挥行动,他们不具有勒庞所认为的群体心理特征。

当然,这并不排斥这些组织中的一些人属于其他群体。最简单的例子是,证券公司作为一个组织是被严格管理的,那么证券公司里正在上班的员工,当然不属于勒庞定义的群体。但这些员工在业余时间,却完全有可能参与到传销组织里去——下班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乌合之众”。

总结说来,其实乌合之众的概念就是拥有同样的目标而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这群人是拥有相同的心理、相同的爱好,相同的目标。而这群人,就是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在人云亦云的场合中,我们要如何保持冷静


02、乌合之众具有哪些心理特征呢?

还记得中国有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真的是群体的智慧会比个人的高吗?在我看来,应该是不一定的。而这,也体现在了勒庞的观点里:


《乌合之众》:在人云亦云的场合中,我们要如何保持冷静


首先,群体的智力会下降

勒庞认为恰好相反,群体的智力是低于个体平均智力水平的,并且可悲的是,群体的智力水平,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群体当中,智商最低的那个家伙。很多人一旦聚集起来之后,思维就会显示出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等一些特征

,甚至看起来非常像个傻瓜。

关于群体的智力下降,勒庞举出了若干例证。例如,群体只乐于接受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关心证据和论述,不进行分析和判断。越是迎合人群基本需求的简单主张,越容易得到群体的拥护支持。因为整体的智力下降,所以群体特别易于被暗示所误导,相信并传播荒诞不经的谣言,接受稀奇古怪的理念。

其次,群体会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干,横冲直撞

作为一个个的个体,对很多“胆大妄为”的事情,人们自己不过是想想而已,有时候可能连想都不敢去想。可是,当这些个体汇集成一个群体后,不但啥都敢想了,而且还啥都敢干了,甚至有点“无法无天”的感觉。

我认为,群体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群体人多力量大,个体力量实现不了的目标,众多个体的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轻易实现;二是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或者消除了对被惩罚的恐惧。

在我看来,其实是觉得干啥都不需要承担责任了,所谓“法不责众”,事情是大伙一块干的,要么不会受到什么惩罚或报复;要么就算有惩罚和报复,也是群体里这么多的人一起承担,谁都不用害怕了。

最后,群体会情绪化、敏感化,急着行动

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靠情绪传染实现的,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成为主导力量。在越来越激烈的情绪推动下,群体倾向于尽快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只打嘴炮——因此,人们一旦聚集成群体之后,往往就很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一点就爆,稍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擦枪走火”。

而勒庞总结出的这些群体心理特征:智力下降了,自信增强了,情绪激烈急于动手了。所以他就认为,群体可以类比成妇女、儿童和野蛮人,意思就是讽刺他们不用大脑,而是用脊髓神经来支配行动——这下勒庞可是犯了众怒,这个观点也被后人认为具有种族歧视、歧视妇女儿童的嫌疑,不断遭到批判和攻击。

而勒庞提出的这些观点是来自于当时,有很多民众一起聚众,这引发了许多人的恐慌。而勒庞预感到未来的社会里由普通人汇集起来的群体将会发挥主导作用。勒庞重点研究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就是为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预判,而他研究总结出的这些群体心理特征,非理性、易冲动、胆大妄为等等,也让他对未来的社会持一种悲观态度。


《乌合之众》:在人云亦云的场合中,我们要如何保持冷静


03、那么,群体是如何产生和发展呢?

在我看来,群体的形成受“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这样两种因素的影响。所谓的间接因素就是一些观念、思想的长期渗透,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想法。

首先,是直接因素

那么所谓直接因素,就是一些激发群体情绪的突发性事件——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导火索”。导火索一旦点燃,就让散布在社会各个地方、方方面面的人们瞬间感受到了相同的情绪,产生了心理上的统一性,那么在群体领袖的带领下,群体就可以被迅速动员,最后发展到直接采取大规模行动。

其次,是间接因素。

在间接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直接因素的瞬间触发下,所谓的“群体”就产生了。那么有意思的是:

最开始的时候,群体是在一个简单明了的口号下动员起来的,他们追求的目标貌似很明确——可实际上呢,由于这个所谓的“口号”很难去精确界定,所以群体最后追求的结果,经常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总结说来,群体是奔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去的,但实际上搞到最后,这件事却往往很容易跑偏。比如说,球迷闹事——本来球迷聚集起来去看球,目标是希望自己追捧的球队能获胜,但是球赛结束后因为双方球迷的对抗冲突,最后球迷群体很快进入到实际行动状态,开始群殴大打出手。事后留在参与群殴的球迷记忆中的,那场比赛的胜负结果已经不重要了,球迷之间的斗殴反倒成了最后的结果。

可在我看来,群体的行为,也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批判去评价好坏。一个被动员起来的群体,前一刻可能还在为争抢一个名号进行血腥的厮杀,后一刻可能就会为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而无私奉献。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群体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它的特点只是易于被引导和操控,而且它行动的后果是威力巨大的。


《乌合之众》:在人云亦云的场合中,我们要如何保持冷静


结语:

《乌合之众》这本书,除了是一本讲述群体之间的心理学著作。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在人云亦云的场合里,应该了解为什么我们会人云亦云,并且在这种随主流的场合中,保持自己的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