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江北四镇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越闹越大,最终攻克洛阳,把福王朱由崧给煮了,同锅被煮的还要花园里的几头梅花鹿,这锅东西被称作“福禄寿”,被起义军给分食了!!!

南明江北四镇


还好,他的儿子朱由崧趁乱逃出了洛阳城,一路南下,沿水路来到了淮安附近,当时的淮安城是漕运枢纽,也是北方经济运输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当时很多富商巨贾、退休高官、逃亡宗室都在此聚集。

朱由崧虽然继承了福王的王爵,但是因为逃得比较匆忙,身无分文,十分落魄,还好靠叔父潞王接济才从船上搬到了岸上,勉强度日。就在小福王朱由崧整日为生计担忧的时候,一个馅饼砸到了他的头上。

南明江北四镇


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崇祯上吊自杀

按照留守南京的大臣们的商议,按照大明例律,应该由小福王朱由崧继承皇位。饿晕的朱由崧乐晕了。

在晕完之后,朱由崧收拾好破烂,准备进京(南京)当皇帝去了,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了。朝中有人不同意,还是那些不同意他爹当皇帝的人——东林党人,党还是那个党,只不过人已经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是他们的主题思想都没有变,就是不同意你福王当皇帝。

至于为什么不同意,前面讲过了,虽然两次的理由不同,但是谁让人家掌握了话语权呢?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真理。

南明江北四镇


福王心里很苦,但是没办法啊,话语权在别人手里。那实在要想当皇帝,怎么办?

上回说到,小福王朱由崧眼看到手的皇位要被人给夺了去,自己又没有话语权,那么到哪里能找到话语权呢?

乱世之中,最大的话语权就是军队,谁掌握了军队,谁就有话语权;谁的军队多,军队强,谁的话语权就大。

那么看看当时明朝都剩下哪些军队了呢?

经过几十年的“剿贼”和抗清,能打的军队基本打光了,到了1644年左右,明朝仅剩下几支军队。

南明江北四镇


最大的一支部队当属左良玉部。左良玉起初曾在辽东抗击清军,后被调往关内剿灭农民军,与李自成、张献忠战斗了十几年,互有胜负。左良玉在剿灭农民军的过程中,逐渐的拥兵自重,到了1644年,他已经拥有了十几万的大军,因与农民军作战,驻扎在湖北武昌一带。

南明江北四镇


其余几支部队驻扎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一带,他们原本的驻地并不是这里,他们是逃兵,被农民军从自己的驻防地赶到了这里,他们分别是:

高杰,陕西米脂人,这地名有点熟,没错,就是李自成的老乡,起初跟随李自成一起造反,但是后来他让李自成戴了绿帽子,他趁李自成领兵在外的时候勾结李的老婆邢氏,所以李自成这边是混不下去了,只能投降了明朝,然后成了剿灭李自成最积极的明军部队。他手下有个军官叫李成栋,是南明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后面会出场。

南明江北四镇


黄得功,崇祯年间长期在南直隶江北、河南一带同张献忠、革左五营等部义军作战,升至庐州总兵。明亡前夕随马士英平定河南永城叛将刘超,论功封为靖南伯。

刘良佐,北直隶人,也是一直与农民军作战,升至总兵。原驻扎在河南正阳地区,1644年四月应凤阳总督马士英邀请率部进入南直隶。他有个弟弟叫刘良臣,早在1631年大凌河战役时就随祖大寿投降了清朝。

刘泽清,山东曹县人,出身行伍,崇祯末年升至山东总兵。在大顺军迫近北京城时,崇祯命他进京勤王,刘泽清则借口坠马受伤推脱了,在大顺军到山东时则一路往南逃,逃到了淮安地区。

当时,明朝拿得出手的军队就剩下这几部人马了,左良玉在湖北,对于身处淮安的福王来说太远了,想坐个船或者坐个车去湖北找左良玉都没钱,他能依仗的只剩下苏北和淮北一代的四镇军队了。

但是你福王朱由崧只是一个落魄的藩王,身无分文,朝中又有人反对你,人家有军队,凭什么帮你啊?

然而,已经被天上掉馅饼砸中的一次的朱由崧,再一次被天下的馅饼砸中了。

四镇的上司是凤阳总督马世英,而守备凤阳太监卢久德则是朱由崧的熟人,卢久德在万历年间曾在皇宫中服侍过老福王朱常洵,当朱由崧找到卢久德的时候,卢久德十分动情,表示当年自己没能力,没有将你爹扶上马,这一次本公公有军队了,肯定要将你扶上马。

南明江北四镇


所以卢久德作为中间人联系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镇,以“定策”之功、位极人臣来诱惑三镇,在明朝地位极低的武将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决定同意一起拥立福王。

刘泽清起初是和东林党站在一边,打算拥立潞王的,但是一看,对面三个,我一个,打不过。既然打不过,我就选择加入你们。于是,刘泽清也见风使舵的选择了拥立福王。

这下事情就成了,离南京最近的四支部队都拥立福王。

南明江北四镇


虽然江北四镇支持朱由崧,但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凤阳总督马士英,之前是和史可法一起支持潞王的。但是无奈手下四位总兵都已经成了福王的人,如果马士英继续支持潞王而反对福王的话,自己恐怕就要变成光头司令了,说不定连这个“光头”都保不住。

权衡之后,马士英决定还是要保住自己的头,于是他马上变态,自己也是支持福王的,于是他摇身一变,成了“定策首勋”。

南明江北四镇


可怜的史可法就这样被出卖了,被出卖的非常惨,因为他曾经给马士英写了一封信反对立福王,而且在信中还列举了福王的“七宗罪”。马士英很不厚道的向福王展示了这封信,他的目的很简单,要挤掉地位最高的史可法,自己做新朝的首辅。

那么现在福王朱由崧有了凤阳总督和江北四镇的武力支持,其他的文官们就无力反抗了。

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福王朱由崧坐船到了南京城外,南京的官员都来拜见新君。五月一日,朱由崧去孝陵拜祭了祖宗朱元璋。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专业的登基流程了。

考虑到崇祯的皇子下落未明,朱由崧不便直接登基称帝。五月初三,先受监国之号,暂理朝政。在“急切”的等待了崇祯皇子十二天之后,依然没有消息,朱由崧“只好”于五月十五日,登基称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史称“弘光皇帝”。

南明江北四镇


当年,老福王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而不得的皇位,终于被他的儿子争取到了,“皇位”并没有缺席,只是迟到了几十年。

皇帝有了,内阁班子也得重新开张。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南都首席大臣,自然是新内阁首辅,但是大家都知道,史可法可是写了“反书”的,弘光岂能容他。史可法也有自知之明,在入阁之后不久就请求去江北督师,此举正中弘光和马士英的下怀,马上批准。

南明江北四镇


被弘光皇帝视为定策头号功臣的马士英自然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并兼兵部尚书,军政大权握于一人之手。而马士英此人并无真才实干,也非心胸开阔的正直之人,所以弘光朝的大权落于此人之手,南明的前途也可想而知。

然而,假如大权落在“大英雄”史可法的头上,他就能做得更好吗?未必,其实不必假设,大权曾经就在史可法的手上,不过他没有用好。

在1644年三月崇祯在煤山自尽到五月初弘光监国这段时间,北京的政权已经被摧毁,北方群龙无首,帝国的大权全部落到了南京首席大臣——兵部尚书史可法的手上。

此时,史可法应力争由福王朱由崧继承皇位,领导南明军民抗击清军,趁清军和大顺军交战的时候恢复河南、山东等失地。

然而由于史可法的优柔寡断、受东林党人私心的影响,导致朱由崧求助于江北四镇,使得日后四镇跋扈,军队尾大不掉,进而影响了整个南明的政权形式,南明朝廷几乎就是军阀的附庸,只不过是个橡皮图章而已。

南明江北四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