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談“趣讀”系列外一篇——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學習類型

在上一篇文章裡談到人的大腦不同,習慣運用的感官系統不同,學習類型也有差異

,可以分為三種: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更準確的是動覺觸覺學習型)。


有朋友問,怎麼判斷自己的孩子屬於哪種類型,今後可以因材施教。

其實,一個成年人也應該瞭解自己的學習類型。


所以,今天補一篇文章。


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動覺觸覺學習型


不同學習類型的人最適應的學習方法不同。當然,學習類型不是涇渭分明的,有些人兼具兩種以上的類型特質


另外,學習的類型既有先天的稟賦,也有後天外在激勵的影響。


比如,我們絕大多數人在幼兒時期,都是觸覺動覺學習型,通過肢體接觸學習外部世界,什麼都要摸一摸,甚至放到嘴裡嘗一嘗。長大的過程中,有人看書被父母表揚鼓勵,更多的向視覺型發展;有人因侃侃而談被人鼓勵,更多的向聽覺型發展;有人本來多動,但被家長、老師訓斥,沒有形成動覺觸覺型學習習慣。


如何判斷你的孩子屬於哪一種類型


視覺學習型的人,喜歡形象的東西。

買東西,要挑是不是好看。閒暇喜歡看電視、看電影。遇到問題相信眼見為實。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找路,願意看地圖。獨處靜思的時候,腦海中有畫面感。


聽覺學習型的人,喜歡聲音的東西。

很難忍受噪音,對交流環境的安靜或者背景環境聲有更高要求。閒暇的時候喜歡聽音樂、聽書。遇到問題喜歡與人討論達成共識。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願意問路。獨處靜思時,能聽到內心的聲音,有的甚至會輕聲的自言自語。


動覺觸覺型的人,喜歡感覺的東西。

閒暇時,喜歡手工或者運動。遇到問題注重細節,相信直覺。買東西,比如衣服,要挑穿起來是否舒服,買車,會在意座椅的材質。不喜歡討論說服別人,喜歡直接行動。到陌生的地方直接找路。獨處靜思的時候,能夠感受身體的細節,比如空氣拂過身體。


試試這種測試方法


還有一種測試,但我不確定是否百分之百準確,應該結合觀察。


就是閉上眼睛,倒著說你的手機號碼或者讓你的孩子倒著說你家裡的電話號碼。重要的是一個人試圖倒著說這組號碼的時候,腦海中是浮現一幅畫面,上面寫著電話號碼,倒著讀呢?還是耳邊響起一串聲音,是每次告訴別人號碼的那個聲音,倒著說呢?還是眼前彷彿有一支手機屏幕的按鍵,或者自己的手指在手機上按動呢?


看到畫面讀的人往往是視覺學習型,聽到聲音倒著說的往往是聽覺學習型,有操作按鍵感往往是動覺觸覺學習型。


因材施教


健談“趣讀”系列外一篇——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學習類型


視覺學習型適合閱讀,聽課也愛看板書或教學PPT,對看過的事物記憶深刻,也擅長觀察細節與察言觀色。

如果你的孩子是這種,在教室裡適合坐中間或前排,坐窗邊也容易看外面,鼓勵他讀書就好了,最好鼓勵他同時觀察自然與社會現象,與讀書相結合、相印證,會更愛讀書。如果你是視覺型,讀書的時候可以劃線、畫圖、使用圖像聯想,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都更有利於學習與記憶。


聽覺學習型,容易記憶並複述別人的說話,擅長學習方言,口頭表達能力強,和人聊天就能吸收知識。

如果你的孩子是聽覺學習型,上課的時候,他趴著不看老師,未必沒在聽講。越愛插話,越是證明在學習。這種孩子鼓勵他把讀過的書說出來,和他一起討論、抬槓,讓他講故事,都是提升學習效果的好方法。我小時候喜歡給周圍的小朋友講故事,為了積累故事素材,只能大量讀書。如果你是聽覺學習型的人,和人聊天的時候博聞強記就很好,今天有各種聽書的平臺,更是你的福音。


動覺觸覺學習型,生命力強健,具有創造性,喜歡與別人近距離接觸、身體語言較多,喜歡活動。

如果你的孩子是動覺觸覺學習型的,上課的時候老師不讓孩子亂動,他聽老師說話的時候亂動,未必不在聽,為了防止被教育體制錯殺,提前跟老師解釋。

我小學時參加無線電班,見過這樣的小朋友,上來就敢拆電視重新組裝,在美國估計能成為愛迪生或者喬布斯。

如果偏理工性格,結合動手實踐,鼓勵讀相關書籍,會更好的激發學習興趣,說明書他都能讀得津津有味;如果偏人文,可以讓他表演自己讀的書。適合編、導、演一肩挑,披上床單就是仙風道骨,抄起笤帚就恍惚兵刃在手,音響靠嘴,可以擬音動效,看完《西遊記》就表演大鬧天宮。


如果能夠得到引導,讀書就成為他感受世界,感受自我的重要工具,學習不用揚鞭自奮蹄。如果你是這種,恭喜你,你們屬於世界的少數,少數的人是寶貴的。


還有一點,最好能夠打通。

如果是視覺學習型,也可以鼓勵多聽、多說、多分享、多動手;如果是聽覺學習型,能夠多閱讀,多觀察就更好。

三者兼備很少見,但很多人可以兼具兩者。


在下一篇,我們繼續聊聊如何找到這種與書的有趣的緣分。




彭健

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兼任大連市創業導師、中國-貝寧共和國合作委員會顧問、國家工信部中國中小企業促進中心特聘專家、大連中以英飛生物醫療創業投資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產業研究中心特約撰稿人。

著有:《創業投資的邏輯》,2016年、中國戲劇出版社。

《文化眾籌---從興趣到信任》,2015年、知識出版社。

《城市文化品牌》,2003年、中國戲劇出版社。

合著有: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藍皮書、《中國電影產業2012年度報告》、《中國電影產業2013年度報告》《中國電影產業2014年度報告》《中國電影產業2015年度報告》《中國電影產業2016年度報告》《中國電影產業2017年度報告》《中國電影產業2018年度報告》《中國電影產業2019年度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