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無人車打頭陣,疫情“催熟”自動駕駛

在方艙醫院裡,無人車輛來回穿梭送藥;在城市的大小街道上,一輛輛顏色各異的無人車正在噴灑消毒液;在一些小區裡面,無人配送車出現,為居民配送新鮮的果蔬食品……武漢的大街小巷隨處都能見到小車們的身影。

如果說疫情期間的明星,除了奔赴前線的醫護人員,大概就要屬“隨行出戰”的無人車隊了。據不完全統計,包括京東物流、美團、百度Apollo新石器、一清創新、行深智能、華為等超10家企業的無人車投入到武漢、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的抗擊疫情相關工作中“抗疫”。


低速無人車打頭陣,疫情“催熟”自動駕駛


無人駕駛車在這個需要“零接觸”的特殊時期走俏,也讓業界的目光再次對準了自動駕駛產業領域,難道自動駕駛技術的春天真的來了?

低速無人車率先應用

其實在疫情發生前,自動駕駛行業剛剛過了一個冬天。

2019年,內訌、裁員、資本寒冬、轉換賽道等關鍵詞,貫穿了自動駕駛行業全年。種種事件背後,具體情況雖不同,但與其“難以落地變現”的原因密不可分,資本投入也愈發謹慎。

但進入2020年,自動駕駛領域彷彿突然回暖,各種動作不斷,疫情爆發以來,網上下單量激增,為了降低“人傳人”的風險,各大電商平臺和快遞公司也都推出了“無接觸式配送”。一時間,低速無人車在抗疫期間被推出和應用成為了“熱點”。

不僅如此,無人自動消毒車、無人低速配送車、無人消毒車等在大量需要減少人與人近距離接觸的環境中,一輛輛無人車穿越在大街小巷中,就是這樣一支無人車大軍,承擔了疫情中的重要角色。


低速無人車打頭陣,疫情“催熟”自動駕駛


此次疫情期間,無人汽車的實踐與應用已經給汽車行業帶來了思考,當無人送餐車、無人消毒車、無人物流車紛紛走上抗疫一線,這些與無人駕駛在底層技術上暗暗相連的應用設備,可以令無人駕駛技術與更多場景結合,為其未來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其實近年來,低速無人車就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早在2018年7月,美團無人配送車首次公開完成從B端到C端的配送全流程,蘇寧和百度也不甘示弱,相繼推出了無人配送車。

所謂“低速”是指時速5—10公里,這個速度對現有傳感器、算法都相對比較適用,無人車幾乎可以應對行駛中出現的任何情況。受限於技術問題,當前無人配送車的目標仍是嘗試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短途、低速、貨運和固定線路仍是最大的特點。


低速無人車打頭陣,疫情“催熟”自動駕駛


業內人士表示:“無人車主要涉及自動駕駛領域中的感知方面、決策方面和控制方面。低速汽車由於在這三個方面的表現情況都非常好,所以在此次疫情期間率先被應用,如果高速行駛的狀態下,感知難度加大,決策時間縮短,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危險係數。”

更高級別應用仍存壁壘

此次疫情期間,無人駕駛車在城市道路、醫院等多個場景的應用,極大的激發了車企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研發投入,可以說,我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將迎來窗口期。

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指出,2030年自動駕駛與智能網聯產品的市場接近5,000億元,其中計算平臺(芯片)、傳感器和算法佔比最大。短期,疫情促進了自動駕駛在部分場景的應用,但開放場景的應用還需要政策、技術、基礎設施全方面的支持。

相關業內人士亦指出,限定場景內自動駕駛或將在三年內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自動駕駛汽車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道路的複雜性,其大規模量產落地,將面臨全方位挑戰。

事實的確如此,疫情下無人物流車的走紅,限定於特定場景,並且都是低速。這與人們期待的L4、L5級開放道路“無人載人”自動駕駛,還有很大區別。

另外,縱觀當前自動駕駛方案,其中大多並非是真正的量產方案,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多方面問題,比如硬件成本高昂,複雜場景下的安全性、可靠性不足,前期開發和後期維護費用等。


低速無人車打頭陣,疫情“催熟”自動駕駛


換句話說,自動駕駛一定是“新浪潮”,不過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有許多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已駛上了公開道路,並且隨著5G網絡覆蓋面擴大,“車路協同”(V2X)形式的自動駕駛技術也有了硬件基礎。但受制於城市基建改造和傳感器成本,以及自動駕駛的法律法規等,在未來數年內,用於室內服務和物流配送的低速載物無人車,最有可能會率先規模化應用,而更高級別的應用則還需時間。

但是不管怎樣,在此次疫情中,這些自動駕駛的小車們為人們所帶來的安全感,至少可以讓很多人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觀念發生些許轉變,自動駕駛並不侷限於私家車領域,更是一項能夠改變我們生活的新科技。而如果無人車應用以及自動駕駛技術能夠因此而更快速發展,未嘗不是壞事變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