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家光伏企業的240GW:主動擴產與被動淘汰如何抉擇

從2019年12月到目前,已經有28家光伏企業宣佈或啟動了總投資額超過1200億元的擴產計劃,涉及產能規模超過240GW。面對全球市場可預見的漲幅,數十家頭部企業打響了先進產能“軍備賽”的信號槍,搶佔技術和市場制高點。

但在這千億擴產規模的背後,產能過剩不可避免,行業或許又將迎來一番“腥風血雨”——老產線的淘汰更迭。

千億擴產背後:技術與成本的雙重驅動

根據上市企業的擴產公告以及各地政府2020年重點工程的不完全統計,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光伏企業發佈的擴產以及開工信息中,涉及投資總額超過1200億,主要擴產方向為硅料、硅片、電池片以及組件,其中硅料約4.7萬噸,硅片約26.6GW,電池片約84GW,組件約104GW,基本涵蓋了光伏行業上游的整個產業鏈。以下表格為擴產詳情:

28家光伏企業的240GW:主動擴產與被動淘汰如何抉擇

2019年中國光伏市場不太如意,補貼拖欠越來越重、建設週期有限等因素都對年度新增裝機帶來了壓力。在終端的倒逼下,一方面製造端PERC覆蓋面越來越廣,不斷提效降本;另一方面,新技術路線也層出不窮,高密度組件、HJT/TOPCON、HBC、鈣鈦礦以及大硅片等都成為各企業的研發方向。新技術迭代是2020年初的擴產潮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與10年前需求火爆帶來的擴產大潮不同的是,2019-2020年的這一波擴產不再是舊產能的簡單複製,雖然每家企業的主攻方向不同,但比較一致的是基本都會兼容當下的新技術,大部份擴產信息都提到對大尺寸方面的兼容以及高效組件類型。

例如通威太陽能在發佈擴產公告後的股東電話會議中表示,新增產能基本是按照210mm的規劃來做的,但同時也可以往下兼容;技術方向並不只是簡單的PERC,還考慮到向下的進一步疊加,例如PERC+,N型TOPCon等。

這次千億規模擴產計劃的另一個動力來自於新產能在成本降低上的優勢,這一點在多晶硅行業體現尤為明顯。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近期發佈的《2019年光伏行業發展路線圖》中指出,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生產系統的不斷優化以及生產設備的創新,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將進一步下降。

28家光伏企業的240GW:主動擴產與被動淘汰如何抉擇

從上圖數據可以看到,多晶硅新產能的生產成本大部分可以達到5萬元/噸以下,其成本優勢在2019年多晶硅市場表現尤為明顯,在價格一路走低的形勢下,擁有新產能的多晶硅企業才能勉強盈利,大部分的老產能只能苦苦支撐,甚至某從事多晶硅業務的國有企業已經計劃關閉太陽能多晶硅業務。

除此之外,某券商分析師告訴光伏們,2020年2月14日,證監會公佈了再融資新規,也是導致目前行業加快擴產的一個契機。“新能源行業技術迭代快,在新技術導入時期,會導致成本高盈利起點高的問題。再融資的新規落地,可以帶動行業進入‘盈利起點低-擴產導入新技術降成本-行業盈利改善但分化-成本驅動價格下降-需求提振’的良性循環”,上述分析師介紹道。

先進產能的率先量產不僅是對技術路線的週期性驗證,其實也是一次渠道擴張的機會,而產能擴張所帶來的邊際成本降低以及市佔率的提升,也是光伏企業在平價之後的一道先手棋.

龍頭之爭or避免出局

技術與成本是擴產的動力,但體現在企業經營中,就不僅僅是一二線品牌的爭奪了,甚至有可能是生死之戰。“光伏行業的擴產就像吸毒一樣,擴產有可能活下去,但不擴只能被淘汰”,許明是一位光伏行業資深觀察人士,他補充道,如果你是企業老闆,你覺得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不僅如此,許明認為,產能擴張週期疊加技術迭代週期,也會加速那些沒有技術判斷能力企業的死亡,“重資本行業最忌憚押錯技術路線”。而在如此大的產能擴張下,更換技術路線尤為困難。

但另一方面,那些瞄準機會、把握時機的企業也將會在這一輪大潮中成長為寡頭。以隆基、晶澳、東方日升、中環、通威等為代表的光伏龍頭,2019年淨利都出現了跳躍式增長,同時也是本輪擴產潮的重點企業。

此外,作為行業擴產的最大贏家之一——設備企業的營收也在大幅上漲。從2019年的業績快報來看,以捷佳偉創、晶盛機電、帝爾激光、邁為股份為代表的設備製造業淨利均有所增長,個別企業淨利漲幅高達80%。

“隨著平價上網的日益臨近,光伏發電投資收益率變得更加透明和確定,相信終端會有一個爆炸式的需求空間,加上技術的快速迭代,後PERC時代到來,功率提升任務迫在眉睫,所以大廠紛紛加入擴產大軍也就不難理解了”,某行業資深從業人士表示,但究竟哪種技術能夠最終勝出,還是有待觀察。

行業整合已箭在弦上,這一輪的產能擴張大潮之下,勢必會帶來產能過剩,但正如此前國家發改委某工作人員所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是常態。” 但另一方面,面對新產能的技術與成本雙重優勢,率先被市場淘汰的將是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老舊產能,企業只有不斷的擴大優質產能提升市佔率,才能保證自己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同時,寡頭式競爭的局面已初現端倪,通威太陽能在其2020-2023年的產能規劃中明確,要在多晶硅與電池片領成就世界龍頭地位,並且與第二名充分拉開產能“身位”;而愛旭副總經理何達能也曾在公開演講中表示,到2020年底,愛旭的電池產能將達到22GW,隨著行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未來低於20GW的產能很難達到經濟規模效應。

需要警示的是,在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龐大產能將導致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先進產能的投產必定引發落後產能的淘汰,而當體量“發育”成大象之後,轉身不易。隨著“十四五”的到來以及國家補貼的退出,光伏行業或將迎來發展的另一篇章,在重資產的加持下,對光伏企業來說,對技術、成本、戰略、市場等的把控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