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爱孩子,也要让孩子吃这5种苦

曾在网上看过这么一段话:

20岁的贪玩,造就了30岁的无奈;30岁的无奈,导致了40岁的无为;40岁的无为,奠定了50岁的失败;50岁的失败,酿造了一辈子的碌碌无为。人活一辈子,现在不吃苦,将来必受苦;现在吃苦一时,将来受用一世。在此,希望所有家长明白:

你再疼孩子,也要让他吃苦。让孩子承受这五种苦,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1、独立的苦。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彭凯平说:

真正的教养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自面对世界。

但父母往往爱子心切,常常说:你只管学习就好了,其他的不用担心。于是事事替孩子做,事事替孩子着想,这并不能说错,但父母能养孩子一辈子吗?如果不能,不如放手,教会孩子独立,让他有能力、有勇气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这样即使有天失去了父母这样强有力的后盾,孩子也可以沿着原本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行。

2.读书的苦。端午回程遇到一个老乡,聊了几句,知道他刚刚结束高考。问他,感觉考得怎么样?他说,比去年好太多了。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他结束了高考,但分数只够去个职业技术学院,父母说让他去复读,他不肯。反而跟着一帮同学去打工,本来心里也没多大期望,只想着能在9月份开学前,挣个学费。但没想到会那么少,他们每天辛苦做工,一个月才能挣1000元,虽然包食宿,但住宿环境很糟糕,总是有一股若有若无的尿味。没几天,一起来的同学有好几个就灰溜溜地跑回去了,他当时想着争一口气,觉得自己还能坚持。一个月后,要发工资了,工厂却跟他们说,要压一个月再发,他瞬间崩溃了。适时父母再次说起让他复读,他就回去了,可复读并不容易,但再苦也没有当时打工苦。

他说:“读书是苦,但是是有尊严的苦,打工的时候,常常觉得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干活的机器。”

年少轻狂,总觉得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事情,慢慢走过那个年龄段才意识到,读书是世上最好走的路。前几天看北大、清华的招生宣传片,内心触动很深。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也好想告诉当年那个觉得读书苦的自己:再努力一把,考个更好的学校,这真得不一样。孩子无知,但父母是过来人。

在孩子想偷懒的时候,逼他一把,在他想放弃的时候,鼓励他一下,总有一天,他会感谢今天为读书吃的苦。

3.劳动的苦。前段时间,一则这样的报道让人气愤又无语。现年48岁的大卫,自小成绩优异,同济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拿到国外名校硕士学位,可以说履历十分优异。但回国后,他的生活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毕业后大卫一直不肯出去工作,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6年时间全靠80多岁患有尿毒症的老母亲供养。丁阿婆每月退休金3500块,光治疗费就花去2000,剩下的要养活自己和儿子。为了逼迫儿子工作,丁阿婆甚至想过将其告上法庭要求他付赡养费。身心俱疲的丁阿婆在节目中说:“之前他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更令人无语的是,大卫也把自己现在的状态归咎于母亲之前的溺爱。

现实中有很多父母生怕孩子累着伤着,从小对孩子样样包办,衣食住行都“照顾”地妥妥贴贴。他们没有意识到溺爱到了一定程度就是毒药,将毁掉孩子的未来还有自己的生活。勤劳独立这种品质,永远不会过时,也是孩子必须要吃的苦。

“惯子如杀子”,这句话值得所有父母警醒。

4.批评的苦。曾看过一个报道,一名10岁左右小男孩,公然在小区电梯撒尿。物业管理人员发现后说了孩子几句,并告诉了孩子的妈妈。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呢?她马上严厉批评了孩子,要求孩子写检讨贴在电梯向大家道歉,并打扫一个月电梯。忍不住给这位妈妈点赞。孩子犯了错绝不袒护,该批评批评,该管教管教一点不马虎。

父母从小让孩子懂规矩,舍得让他吃批评的苦,就像一棵小树不断给他正身姿,长大后才会挺拔茂盛。相反,若孩子小时候闯祸想着用钱摆平,甚至置若罔闻,长大后小恶变大恶,必将酿成苦果。所谓:

“良言苦口利于病。”孩子处于无法明辨是非的年纪,父母当以身作则,以言惊醒,指引孩子往正确的道路上走,对于一些错误,千万不要得过且过。

5.教养的苦多少父母拿着“孩子小不懂事”“他还是个孩子啊”的理由,对孩子那些毫无教养的行为置若罔闻。有人说孩子身上99%的问题都来自家庭,父母的三观里藏着孩子的未来,你今日对孩子纵容,明天孩子没教养的恶果可能就要狠狠报复在你身上。

古语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你或许可以溺爱孩子纵容孩子一辈子,可一旦走上社会,别人可不会惯着他。穷养,富养,不如教养。你舍得让孩子承受教养的苦,孩子今后的路才能顺畅,他才更容易被别人,被这个社会接纳。人生漫长,父母无法庇佑孩子一辈子。

好父母是那个授之以渔的人,而不是将孩子保护地严丝合缝。生活如品茗,懂得吃苦才有回甘。父母再爱孩子也要适时放手,狠下心,舍得让他吃这5种苦。

爱,一定要懂得分寸,有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