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上臺後為什麼要實行“寬嚴相濟”的統治政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帝病逝養心殿,其子弘曆繼位,改次年為乾隆元年。乾隆帝即位之始就面臨著雍正帝嚴正統治十三年產生的副作用,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調節矛盾,改善各方面的關係,做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

乾隆上臺後為什麼要實行“寬嚴相濟”的統治政策?

乾隆像

樹立起新皇仁慈寬厚的形象

第一件大事就是將原雍正周圍的道士、僧侶們逐出皇宮。接著對雍正的政敵胤禩、胤禵集團及其後代實行寬大處理;僥倖活下來的胤禵、胤䄉寬大釋放;許多被禁銅的王公宗室都被釋放回家;胤禩、胤禟復其名,收入玉蝶,子孫也一併敘入;凡因罪革退的宗室覺羅,分賜紅帶、紫帶,載入玉煤。一大批得罪雍正的皇子皇孫,得以恢復名號,重見天日。

乾隆上臺後為什麼要實行“寬嚴相濟”的統治政策?

胤禵像

在這件事情上我認為乾隆並非為父親的政敵公開平反,但適當地縫隙補過,實行寬大處理,卻能夠樹立起新皇仁慈寬厚的美好形象。

對其他重要案件和罪犯,乾隆也一一重新判處,大多從寬發落。嶽鍾琪、傅爾丹、蔡斑、謝濟世、查嗣庭、沈起元等等要犯,或寬釋,或重新起用。甚至對許多虧空錢糧、侵吞公幫受嚴厲處分的官員,乾隆也多所豁免。唯有對呂留良文字獄的主犯曾靜、張熙、雍正時免罪釋放,乾隆一上臺,便將兩人鎖拿至京,凌遲處死。

乾隆上臺後為什麼要實行“寬嚴相濟”的統治政策?

曾靜被抓情景

對雍正時不切實際、產生弊端的政策措施進行調整

乾隆即位後,相繼下令核實墾田升科,停止清丈土地,停廢契紙契銀法,停止營田水利和井田,停捐納等,對雍正時不切實際、產生弊端的政策措施進行調整。乾隆沒有全盤否定雍正的政策,其性質始終不超出糾偏補過的範圍。雍正許多重要而正確的制度,如秘建皇儲、地丁合一、火耗歸公、養廉銀、奏摺、軍機處等制度,乾隆均原封不動地繼承。

乾隆上臺後為什麼要實行“寬嚴相濟”的統治政策?

契紙

乾隆經過這一番矯枉過正的寬緩措施,使以往那種緊張、恐懼的政治氣氛為之一新,為實行自己的施政方針鋪平了道路。

“中道政治”和“寬嚴相濟”

乾隆在成功地改變了雍正某些政策措施,消除其產生的積弊的時候,同時提出“中道政治”和“寬嚴相濟”的施政方針,併為自己的政策轉變製造根據,進行輿論宣傳。乾隆一上臺就宣稱:“治天下之道,貴得乎中,故寬則糾之以猛,猛則濟之以寬”,“寬嚴並濟之道也”。在他統治60年的絕大多數時間總是寬嚴並提,把兩者看做因時制宜、相輔相成的兩個車輪,“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這就是乾隆認定進行統治的不二法門。

乾隆上臺後為什麼要實行“寬嚴相濟”的統治政策?

影視劇乾隆、和珅

何為“寬”?何為“嚴”?

“寬”就是要愛民,“與民休息”,去民之累,去民之擾。他一再告誡臣下,要把寬大與廢弛區別開來。

“嚴”就是要對異端邪說、大逆不道、貪官汙吏、惡棍奸民繩之以法,如果對這類人寬大,就會造成政治混亂和生民不幸。

他祖父康熙的特點是“寬”,但是,到了晚年“寬”流於廢弛;其父雍正不得不濟之以“嚴”,而他自己卻要做到“寬”、“嚴”並濟,“懲勸兼施”。他經常告誡大臣們,不要誤解自己的寬大,“相率而趨於縱弛”,則“有不得不嚴之勢”。

乾隆上臺後為什麼要實行“寬嚴相濟”的統治政策?

康熙、雍正、乾隆像

總之,“寬嚴相濟”是乾隆總結康熙、雍正幾十年統治經驗而得出的政治理論,從即位伊始,他就反覆闡述、運用這一理論,從而形成自己有別於康熙、雍正兩朝的統治格局和作風。這一理論為他提供了大幅度的迴旋餘地,有時候一些事情,可放寬政策,使矛盾緩和,以博得寬厚的好名聲;有些事情則嚴加整頓,雷厲風行,把螺絲擰緊。

乾隆一生的政治實踐,瀟瀟灑灑,十全武功,寬豁而峻嚴,正是體現了他寬嚴相濟、剛柔兼施的妙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