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僅僅是因為“為人不忍”嗎?

張楠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一、為什麼要設置鴻門宴

當初,楚懷王安排了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支援,安排了劉邦進攻關中,同時,約定了先入關中為王。項羽的軍隊,將會面對秦朝章邯的主力軍。這兩者比較下來,相當於劉邦拿了個簡易的副本,而項羽拿到了一個地獄模式的副本。

對於楚懷王來說,他的目的在於消耗項羽的軍隊。在他心中,項羽、范增這些人,威脅實在是太大了。如果能夠在戰爭中消耗他們,楚懷王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如果項羽當權,那麼楚懷王將會是一個傀儡般的皇帝罷了,可能還會有性命危險。

果然,劉邦由於拿到的副本難度低,一路高歌,沒有經過太大的麻煩就進入到了關中。項羽支援北上回來後,聽說劉邦已經入關了,暴怒,直接就將大軍開到函谷關。這時候,項羽安插在劉邦營內的曹無傷,偷跑來向項羽告密,說劉邦想要稱王,佔據咸陽內的所有財物。項羽聽完後,馬上就準備進攻了。當時,實力上的對比,項羽有四十萬的軍隊,而劉邦只有十萬的軍隊。

就在這天夜裡,楚國的項伯,跑到了好朋友張良那邊,跟他說了項羽的計劃,叫張良趕緊逃跑。張良聽說後,馬上就跟劉邦彙報。劉邦聽完後,非常害怕,便向項伯解釋說,自己進入關中,完全是為了項羽大人啊,我是幫他看管住關中,不被他人入侵而已,並不是自己想要佔領。接著,還準備跟項伯聯姻。這下好了,項伯也成了半個劉邦這邊的人了。

於是,項伯回到楚軍營中,跟項羽彙報了這件事情,向項羽解釋了劉邦的目的不是為了佔領關中,而是為大王守住關中,如果殺了劉邦,那是不仁不義。項羽聽完之後,就暫緩了進攻的計劃。第二天,劉邦便帶領張良、樊噲等百來號人,來鴻門見了項羽,當面跟他“澄清”自己的想法。鴻門宴的故事,便從這裡開始。

二、項羽的想法

鴻門宴,本質上是一場利益的博弈。項羽這邊的需求,是拿下關中。而劉邦的需求,是暫時保全自己。可以說,通過鴻門宴之後,雙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但是,問題也在於,項羽沒有及時解決掉劉邦這個巨大的隱患,使得最後天下易主。

劉邦見到項羽的時候,說了一句:“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我們來分析這段話。

首先,我們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反抗秦朝,只不過將軍進攻的方向是河北,劉邦進攻的方向是河南。接著,我劉邦進入關中,完全是“不自意”的,也就是說,我完全沒有稱王的心,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項羽您。隨後,還解釋說,這一切,都是小人從中汙衊,請大王不要相信。

項羽聽完之後,是什麼反應呢?項羽回了一句:“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直接就把自己的線人給出賣了。

想到這裡,項羽心中的怒氣也減弱了,便拉著劉邦,留下來喝酒。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了劉邦,項羽都無動無衷。

項羽內心想法的轉變,是經過多個階段的。首先,是聽說劉邦進入關中之後,暴怒,直接就拉著軍隊想要攻破函谷關。其次,是得到項伯的彙報之後,怒氣減弱,同意了項伯的分析,認為劉邦不敢反。最後,劉邦還親自前來道歉,更是證明了項伯的彙報是沒錯的,劉邦真的不敢反。

也就是說,此時的項羽,面子已經奪回來,關中也奪回來了。在他心中,自己不需要通過戰爭,也能夠得到一切,洋洋自喜。後來,樊噲入營頂撞了他,他也沒有生氣。看到劉邦像一條喪家犬一樣,圍著自己轉,項羽心中非常滿意。

所以說,項羽不殺劉邦,不僅僅是不忍,而是拿到了他所要的一切,這才把劉邦放掉。


稽聖


不是。


在鴻門宴的前夜,當項伯去向張良報信,並帶著劉邦的囑託回來,為劉邦做說客的那一刻,鴻門宴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鴻門宴前夜,項伯從劉邦軍營裡回來,跟項羽說,劉邦就是一個給你鋪路的小子,沒他你能這麼輕鬆入關?人家有大功,你還打人家,不仗義,不如給他個臺階下吧。項羽的反應是什麼?

“項羽許諾。”

鴻門宴的主角,既不是項羽也不是劉邦,而是張良。鴻門宴,可以說就是張良設的局。而他之所以能攢成這個局,正是因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


最高的權謀術只有六個字:知人心,識人性。



項伯的立場轉變


有人說,項伯最大的錯,就是在項莊舞劍的時候,自己也出手舞劍,為劉邦擋槍,並不是。

項伯早年殺人犯了事兒,幸好張良幫他疏通關係,保住了他。鴻門宴前夜,項羽決定偷襲駐軍在灞上的劉邦。項伯知道後,為了還張良的人情,到劉邦軍中找張良。


張良是什麼人?劉邦集團最有遠見的謀士。他立刻安排項伯見劉邦,酒席上,劉邦當場和項伯約為兒女親家。有了這個身份在,項伯現在是哪方的人,還有什麼疑問嗎?


老項家的人都不壞,重情重義,個個勇猛,但是他們有一個致命缺點:短視。項羽的叔叔項梁,前期和秦朝打了幾場勝仗,就狂起來了,死在章邯手裡。項伯也是,他真的沒有想太多,只是想讓張良趕緊跑,沒想到意外跟劉邦搭上線。在當時的處境,他是真心相信劉邦不會對項羽有異心。


老項家人做事,不看數據,不憑邏輯,憑的是第六感。如果項伯有什麼錯,那就是,他難以走出基因的侷限。


屠夫樊噲的一席話

在項莊和項伯玩二人轉,玩得歡的時候,張良出去叫樊噲進來。


如果說這時候項羽還有點兒看熱鬧的意思,樊噲的一席話則讓他下定決心,絕不能殺劉邦。


樊噲拿出楚懷王的關中之約來說事兒,先破秦入關的為王,可是我們老大還軍霸上等你老人家,不封爵位就算了,還要殺他。秦國為什麼亡國?就是因為秦用酷法,隨意殺人,失了民心。他評價項羽的行為,

“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將軍不取也!”

一番話,既點名項羽的理虧之處,更戳到項羽心中的恐懼。


這話不是從別人口中所出,偏偏是從樊噲,這個殺狗賣肉的屠夫嘴裡說出來,更讓項羽震撼。連一個屠夫都懂的道理,天下人該怎麼看我。


看到這裡你一定已經明白了,這麼精妙的一環套一環的話術,是樊噲這樣的粗人能說得出來的嗎?顯然不是,教他的人,除了張良,不做第二人想。

項羽的格局


“為人不忍”,有人說這是項羽的婦人之仁,也有人說這是他的貴族風度。我認為,這是由項羽的格局和眼界決定的。說白了,就是格局小,眼皮子淺,空有一身匹夫之勇。


項羽殺了秦王子嬰,號令天下之時,韓生勸說項羽往關中,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楚漢之爭後一千餘年間,關中一直是政治中心。韓生的眼光是很準的。可是項羽說什麼?他說了那句名垂千古的話: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


韓生當時就已經預見到項羽的敗局,他譏笑項羽,楚人沐猴而冠。被項羽煮了。


項羽這個人,該懷仁的時候吧,他逞勇鬥狠,屠了5座城池,火燒秦宮之時,大火燒了三月不滅。劉邦為什麼得人心,除了他一些表演行為,有一半也是靠同行襯托。


該決斷的時候,又開始婦人之仁。封有功者,那塊印在手裡磨圓了都捨不得給出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項羽的烏江自刎,反而成就了他的聲名。


心理學上有一種近因效應,就是新近獲得信息對人的影響,會遠遠超過原有的信息。他的自刎太過壯烈,以至於人們忘記了他曾經是怎樣殘暴的霸王。


曾於烏江贈名馬,又恐情深累美人。戲劇性的愛恨情仇,更讓這一份悲壯成為中國人心中永恆的一幕。


月夜歸舟


項羽不殺劉邦當然不是因為“個人不忍“。

會稽起兵前,太守殷通想拉攏項家叔侄。項梁招項羽入內,項羽即斬殷通首,又擊殺殷通手下百多人。

鉅鹿之戰前,楚王發動援趙軍隊,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只是次將。宋義行軍至安陽,停留不前,整日飲酒高會。項羽即將宋義斬殺。

所以項羽不是心慈手軟的人,若想殺人,從來乾淨利落!

那麼為何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

要從兩方面分析。

一 項羽的個人性格。

項羽出身高貴,性格驕傲,對於想要騎到他頭上的人,擺明架勢和他作對的人,絕對不會給他好果子吃。

例如宋義,作為上將軍處處針對壓制項羽,對項羽說:“衝鋒陷陣我不如你,籌劃計策你就不如我。“又在軍中宣稱“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不聽話的人,都要殺!”

於是項羽殺了宋義。

但是鴻門宴上劉邦則相反,把姿態放得很低,讓項羽沒有了殺人的衝動。

二 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

其實項羽並非一勇之夫,不殺劉邦亦有他政治、軍事上考量。

從政治上講,楚懷王說“先入關中者可以為王”。劉邦先入關中,理應為關中王。項羽若殺他,道義上說不過去。

從軍事上講,劉邦當時有十萬人馬。而項羽的諸侯聯軍雖然號稱四十萬,但經過鉅鹿血戰後的本部楚軍不過五六萬。項羽若殺劉邦,引起關中混亂,他這點人馬並不佔優勢,只會讓其他諸侯漁翁得利。

所以對項羽來說,藉著鉅鹿之戰的威勢,再通過鴻門宴敲打震懾劉邦,繼而使自己在接下來的分封中可以佔得主動權,已經是最好選擇。

當然,他對諸侯的分封處理有很大隱患,為他後來敗亡埋下伏筆,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莊蘇谷


項羽在後人遺留下來的評論中,算是個悲情人物,先天條件優厚的他,擁有著蓋世武功,和令人驚豔的軍事才能,更重情重義,至此都忘不了他的虞姬和烏騅馬,一曲霸王別姬唱哭了多少人,然而這樣的人最終卻自刎烏江,任誰都感到可惜,多少人為他嘆惋,歌頌他的精神,又對他做出的那個決定而嘆惋不止。

在這裡,我們一直探討項羽在鴻門宴上為什麼沒有殺掉劉邦。我也看了本問題其他朋友的回答。可是回答這個問題,不妨換一個角度——歷史逆轉,重新回到鴻門宴的那個瞬間,難道殺掉劉邦真的是個極佳的選擇嗎?

如果項羽當時聽從了范增的建議,並且殺掉了劉邦,其實引發的後患也許更大。首先劉邦自身就有很多追隨者,如果他藉著吃酒席來殺掉劉邦的話,他的那些追隨者們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恐怕霍出性命也要和項羽一拼。再者說,分明打的幌子是吃酒席,劉邦也親身前來謝罪,如果在此情此景被擊殺的話,項羽一定會背上個不義的名頭,不僅會落人口實,其他諸侯們就一定不會再同意項羽主持分封,那麼他那九個郡的封地也就會不復存在了。

如果再往後想一想,當時的劉邦手下大將不少,如果劉邦就這樣慘死,他那佔據關中的軍隊一定會聯合秦國剩下的王室和其他不服項羽的諸侯軍,聯手起來對付項羽,這其中還牽扯到利益關係,因為一旦他們聯合起來殺掉項羽,那麼就會取得更多的封地。

而且根據學者們的調查研究中,儘管當時項羽已明確有四十萬的大軍,然而難道這四十萬人的軍心都是統一的嗎?都會真正以他為領導而心甘情願的赴死嗎?實際情況是當時四十萬人裡,一半都不是他自己的人,是諸侯的手下,他們大多數都處於觀望狀態,一旦有新的情況,倒戈並不是不可能。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他殺掉劉邦,而且還沒有任何理由,就難以樹立起自己的威望,而且還會在戰爭中自己元氣大傷,兵力損減。

那麼反過來看他放走劉邦,反而是個更好的選擇了。不僅可以樹立起自己的威望,獲取眾心,更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得關中,取得分封權,所以說項羽這個決定,根本就不是一時腦熱,一時心軟,而做出的頭腦簡單的決定。








斷琴抿紅顏


項羽在“鴻門宴”上之所以不殺劉邦,我個人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項羽性格高傲,“鴻門宴”之所以不殺劉邦並不是不忍殺之,而是不屑於去殺劉邦。

和西方國家崇尚的騎士精神一樣,項羽出身楚國貴族,雖然後來楚國被滅,但是他身上的貴族習氣卻並未消失。


這種習氣使得他不屑於去跟劉邦搞一些陰謀,換句話說,項羽對敵喜歡真刀明槍地用硬實力來跟對方決戰,而不是耍陰謀詭計。

而恰巧,流氓出身地劉邦,則擅長用陰謀詭計,以彌補自身實力的不足。

鴻門宴上,項羽咄咄逼人,而劉邦愈發小心應對。這在項羽看來,覺得劉邦就是一宵小之輩,難成大事,更別提做楚霸王的自己的對手了。既然劉邦不配做自己的對手,那還殺他幹什麼呢。



二、項羽身上舊貴族習氣太重,太過愛惜自己的羽毛,他害怕殺了劉邦會損害自己的名聲。

項羽自詡行事光明磊落,他害怕殺害劉邦會損害自己的名聲,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當初相約起兵反秦之時,項羽與劉邦在楚懷王面前約定過“先入關中者為王”。而恰好劉邦先入了關中,這個時候如果項羽再殺劉邦覺得會被天下人所恥笑,故而為了自己的名聲並沒有下令殺劉邦。



當然,在這裡並不是說項羽就是傻白甜,能做到楚軍頭號人物,項羽必定是有很多過人之處的,不光是武力,謀略也必定出眾,只是在面對劉邦時,相比較之下,說他傻白甜不為過。


史海鉤沉


鴻門宴上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主要在項羽年輕氣盛。

項羽與劉邦都是屬蛇,劉邦卻比項羽大兩輪。當時項羽26歲,劉邦已經50歲;項羽軍隊40萬,劉邦軍隊只有10萬。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劉邦則手無縛雞之力。年齡、身體與軍隊力量的巨大差異,使得項羽根本不把劉邦放在眼裡;加上打敗章邯之後,楚軍氣勢極為強盛,漢軍也沒法與之對抗。

諸多原因,使得項羽根本不想使用下三濫手段去對付劉邦,故而對亞父范增的“舉所佩玉珏以示之者再三”而默然不應,以至貽誤千古良機。

一句話概括:年輕氣盛,不知貽誤戰機的後果嚴重。

謝謝悟空,開心快樂


傻吃悶睡871


鴻門宴,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事件。如果,當時項羽殺了劉邦,也許就沒有後來的“垓下之戰”、“烏江自刎”,也就沒有了,曾經浩瀚歷史的大漢王朝。歷史沒有如果,更不能假設。


探究項羽為什麼沒有殺劉邦,個人認為有以下六個原因。


一是項羽過於自信,甚至自傲,從內心骨子裡瞧不起劉邦。


項羽自出道以來,可以說是真正的英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叫做不敗戰神也算是不妄稱。反觀劉邦呢,出身低微,實質就是個流氓,並沒有多大能力。在征戰的過程中,鮮有勝仗。即使攻入咸陽,也是由於自己牽制了秦國的主要兵力,他買通守衛才進入。


其兵力、能力、作戰經驗對於項羽來說,就是渣渣,彈指可滅,根本無需在乎。如果項羽真的感覺到劉邦的威脅性,就衝著他殺人不眨眼的性子,早就把劉邦給咔嚓了,根本就不需要范增等人勸說。


二是項羽擺出鴻門宴的目的,是為了讓劉邦吐出這塊關中之地。


在宴席上,已經達到了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地盤的願望,自然不需要再殺死劉邦,不然百害而無一利。如果真的殺死,也許會再起干戈,再惹是非。


三是項羽本身就沒有帝王之心。


他追求的是霸業,而非王業和帝業。他希望走的道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霸王路數,而不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皇帝夢。從他入主咸陽,燒了阿房宮之後,進行分封就可以看出,他的霸業已成,返回江東光宗耀祖,只要別人不能超越他的霸主地位就好。因此在他內心瞧不起的劉邦。分個小王做做,未嘗不可。


四是項羽對於當時形勢的判斷。


在當時,項羽確實屬於一家獨大了,但還不能達到抗衡所有諸侯的層次,對項羽不滿的諸侯大有人在。而且劉邦在道義上和名義上,還是當初楚懷王許諾的關中王。


如果以莫須有的罪名就殺掉劉邦,就會失去道義和政治威信。那肯定會引起其他諸侯的不滿,楚懷王在別人的攛掇下,召集各路諸侯對他討伐,也不無可能。那是白白給自己樹敵,斷絕自己的後路。而且他曾與劉邦結為異姓兄弟,恐遭天下人恥笑。


反而不殺,卻能顯示出自己的英雄氣概,仁義之心,可以招納更多的人來投靠他,得到大家的認可,壯大自己的力量。


五是項羽的所謂仁義之心以及性格上的優柔寡斷和婦人之仁。


史上的項羽確實是一名戰神,衝鋒陷陣,英勇無敵。但善戰不善謀,多疑而不善斷,而且帶有剛愎自用的性格。通過他對待韓信也好,范增也好,都把他的性格缺點放大的淋漓盡致。


尤其是他與劉邦結為異姓兄弟。他本就以英雄豪傑自居,很注重情誼,而且自詡俠骨仁心,所以請他兄弟來吃飯,卻把他殺掉,恐遭天下人恥笑和唾棄。


六是項氏家族與范增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項羽上位一直靠的就是項氏家族的力量,更多的他像是一個代言人,在其根本上並不能左右其家族。所以,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時候,項伯挺身而出,進行守護,意圖已經極其明顯了,那就是保劉邦。這就上升為項伯與范增之間的矛盾了。


此時,項羽只能做出選擇,選擇本家。包括後來范增不被項羽信任,都是代表著項伯的勝利以及矛盾的激化。


綜上所述,就是鄙人總結的各種因果緣由了,希望有所幫助。


小小景頁


項羽為什麼沒有殺劉邦?問題中的“為人不忍”是范增說給項羽堂弟項莊聽的。

我在高中學《鴻門宴》的時候,也一直有一種幻想,如果鴻門宴上項羽除掉了劉邦,接下來的歷史將會完全不一樣,秦亡之後,項羽將會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否定了之前的那種看法。項羽不殺劉邦,包括後來的失敗,其實,從來不是偶然,而是一個必然的結局。這是項羽主動選擇的,而這種選擇與他的生平經歷,以至於他的價值觀息息相關。

我認為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一是不在乎。二是不划算。

先說第一個原因:不在乎。時間的指針撥回兩千二百年前,如果我們用項羽的眼光開看這個問題,沒有殺掉劉邦,影響了我們的成功了嗎?小蟲子認為:沒有。

秦亡之後,建立一個新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不過是已成事實的漢朝的建立給我們留下的“提示”。但這是兩千多年前項羽的目標嗎?小蟲子的答案依然很明確:不是。

項羽作為戰國時間楚國武將世家之後,從他揭竿而起反秦開始,就帶有著明顯的復仇色彩,畢竟他祖父項燕就是死於秦軍之手,他看秦始皇的眼神,絕對不是劉邦的那種“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豔羨,也不是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那種被壓迫到極致的抗爭,司馬遷的筆下,相似的場景裡,他的“彼可取而代也”中更多的是一種敵對與蔑視。所以,項羽,自一開始,就沒打算跟秦朝的大一統的成功中汲取什麼經驗。他更憧憬的是如何再現楚國的榮耀,讓楚國在亡國十多年之後,再現那已經沒有了很多年的霸主氣象。

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項羽真像我們今天認知裡的那樣,失敗了?至少從階段性成果來看,非但沒有,而且是大獲成功。鴻門宴事件不久,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天下的王侯都出自他的分封。他已經百分之百的完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標。他的頭頂上,現在只有一個傀儡熊心,而且在不久的將來,連這個傀儡,他也將不再需要。

所以,明確了這一點,殺不殺劉邦,就沒有我們後人眼中,項羽錯失他最好的一次機會的那種必要性與緊迫感。

范增說劉邦的氣象“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絕不是因為他能掐會算,不過是他隱約感受到了劉邦已成為一個潛在的威脅。他不是個江湖術士,他是斷然不敢拍著胸脯說幾年幾月幾日後,你項羽將會在垓下被劉邦團團圍住。

此時的項羽,有蔑視這個“老朋友,新對手”的資本,當下雙方實力對比中,項羽手下兵馬四十多萬,劉邦兵馬不過十萬,擊敗劉邦,不過是旦暮之間的事情。

項羽沒有說大話,自鉅鹿之戰以後,項羽的兵馬不但有數量優勢,更有著足以讓敵人,也讓友軍聞之喪膽的赫赫威名。此時形勢一片大好,秦朝的主力已經被消滅殆盡。抗秦大業已是塵埃落定,眼下的的確確沒有人能再與之抗衡。鴻門宴的結果更是直接證明了項羽的正確,他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劉邦灰溜溜的從關中撤出,這比之前的那一場混戰還要划算許多。他的戰略目標已然達成。

從這一點講,很難評定項羽不殺劉邦是錯誤的。只是後面的歷史證明了,想要重回春秋戰國的分封制,著實已不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群雄爭霸的局面也不再是百姓們所盼望的場景。當然來了,這已是後話了。

再說第二個原因:不划算。

作為楚國貴族之後,項羽有一點是相當讓人欣賞的,那就是他的磊落。與劉邦相比,他很少用“背後陰人”的招數。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相當有要求的。

在這件事上,那就是,說不殺你就不殺你。項羽定了的主意,誰勸也不好使。他答應的第一個人是項伯。在自己的叔叔充滿著小心思的斡旋之下,從之前的武力叩關,項羽最終答應給劉邦一次機會,讓他解釋清楚,然後捲鋪蓋走人。第二個人是樊噲,項羽欣賞樊噲這樣的勇武之人,也願意給他一次發言的機會,無論項羽此時認不認同劉邦的那一通連標點都不能信的“備他盜出入與非常”的鬼話。但此時強行除掉劉邦,項羽確實要承擔一個濫殺功臣之名,後面還有許多諸侯在巴巴的的盯著這裡,畢竟關中是劉邦打下來的。

再聯繫第一點,項羽對自己著絕對的自信。即使劉邦搗鬼,硬碰硬擊敗他,依然不過是以石擊卵。那為何還要在此時承擔這個惡名呢?

所以,綜上,項羽之所以放掉了劉邦,不是他不知劉邦是個威脅,仍然為人不忍。不殺劉邦,項羽一定也是有過考慮的。

我們畢竟無法要求兩年多年的項羽有前知過去,後知未來的超長的預知能力。


小蟲子愛學習


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不僅如此他還上來就出賣了向自己通風報信的沛公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導致沛公劉邦回到霸上軍營之後,第一個就幹掉了這個吃裡扒外通風報信的小人,清除了自己身邊潛在的危機。有人因此會說,項羽這個人沒有政治頭腦,只是個好勇鬥狠的匹夫,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鴻門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項羽要除掉劉邦,而項羽對范增的提示置若罔聞,因此范增也說項羽“為人不忍”。韓信也多次提過項羽這樣的人有婦人之仁,經常看到兵士受傷便會傷心的落淚,但在大事上卻往往猶豫不決、優柔寡斷,而導致錯失戰機。曾經在項羽身邊的陳平更是直接指出,項羽總是輕信身邊的項氏族人,而且項氏族人自私自利,又目光短淺沒有能力,導致項羽身邊有能力的人無法得到施展,像陳平這樣足智多謀的人也被迫要逃離,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這些說的都是項羽性格方面的特徵,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有多方面的考慮,不僅僅是“為人不忍”的問題,具體來講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先入關中者為王,背信刺殺者不義。

劉邦在出發之前,當時的天下共主楚懷王曾在諸侯面前說:“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可以在關中稱王。”這件事世所共知,而先關入關關中的人是劉邦不是項羽,對於這件事項羽儘管心存不滿,但是他卻不敢公然違背楚懷王的話,與天下人為敵。

況且在滅秦這件事上,劉邦是有功之人,項羽在正面戰場上消滅了秦軍的主力,而劉邦則順利的攻入了咸陽。正是兩位楚人的通力合作,那看似不可戰勝的大秦帝國才怦然倒下,在范增的眼中,天下英雄中能與項羽一教長短的人,除了劉邦沒有第二個人。

項羽本來在鴻門駐紮部隊,下一步就要揮軍霸上消滅劉邦,他要打一場堂堂正正的戰爭,在正面戰場上擊敗劉邦,砍掉他的頭顱以證明自己。在酒宴上用暗殺的辦法將劉邦誅殺,這不是項羽的作風,項羽將自己的名譽看得很重,這時作為他這樣的楚國貴族階層與生俱來榮耀。

二、我只是要一個合理的解釋,而不是想殺人以洩自己的怨憤。

項羽要殺劉邦,開始的時候確有其事,當曹無傷告訴項羽,劉邦想封閉函谷關口,在關中稱王的時候,項羽是十分憤怒的。滅秦這樣的豐功偉業只能由自己來承擔,而不是那個小小的沛公劉邦,如果沒有自己在鉅鹿破釜沉舟擊潰章邯所所率領的秦軍主力,劉邦又如何能在咸陽待的安穩,又如何能如此迅速的攻入咸陽呢?

但當項伯從沛公營帳回到項羽軍中,向項羽解釋劉邦進入咸陽之後,秋毫無犯、約法三章,把府庫封閉起來,等著項羽來裁處。劉邦不過是做了項羽的先頭部隊,沒有做任何越制越軌的行為,項羽於心中的氣便已經消散了不少。

儘管名義上的天下公主是楚懷王,但實際上反秦義軍的領袖一直是項氏的人,項羽之所以要殺死卿子冠軍宋義,就是為了確定在討伐秦諸侯中項氏家族的絕對領導地位,這點是不容侵犯的,就算是楚懷王也不能。他不接受任何人對他權威的挑釁,而劉邦到鴻門來並不是來挑釁的,而是來賠罪的,面對這樣一種姿態的劉邦,項羽怎麼能舉起手中的屠刀呢?

三、我是獨一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我不會受任何人左右。

在鴻門宴上主導殺劉邦的人是亞父范增,范增意識到普天之下,秦亡之後能與項羽爭長短的只有沛公劉邦。這種政治遠見性對項羽來講是寶貴的財富,但此刻的項羽在鉅鹿之戰勝利後已經走上了自己人生的頂峰,他不允許任何人對自己指手畫腳,自己才是世界的主宰。

謀略並不重要,只要有自己手中的武力,沒有人可以戰勝自己。項羽十分迷信自己的武力,以至於在烏江之畔,窮途末路的項羽還在說:“不是我自己指揮不行,而是上天要亡我!”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項羽還要將失敗的責任推給上天,而不是由自己來承擔,這不是勇氣,這叫怯懦,這叫缺少擔當和責任。

過度的自信就是自負,項羽正是在過度自信中一步步走向了毀滅,而劉邦則在一步步的謙卑中走向了成功。人只有正視自己的缺點,承認自己的不足才能獲得進步,而項羽總是無視這些,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就是他犯錯誤的開始。從骨子裡來講,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為不屑!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要想解釋項羽為何不殺劉邦,就得從項羽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同時也得從人性的角度來解讀問題,其實項羽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

什麼叫感性?

感就是感情,性就是本性,合起來就是感情本性,意思就是:感情用事、多愁善感、容易情緒化、喜怒哀樂全部寫在臉上並且馬上爆發。比如說有人罵項羽,項羽知道後,就把這個人給殺了,就是簡單粗暴的報復和情感的宣洩,楚人沐猴而冠的成語就來自這個故事,同時也說明了項羽的性格。

項羽劇照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楚國被秦國滅亡了,項羽的爺爺項燕也被逼自殺了,所以項羽從小在心中就滿是對秦國的仇恨,項羽在反秦戰爭中這種仇恨被無限放大了,這是人性使然,項羽要報仇,於是在戰爭中經常屠城,攻破了秦國人守的城,然後把全城人殺掉,項羽才不管城中人是什麼人,反正沒有投降自己的,都是仇人,全都殺了,這就是感性,不考慮別的,就想報仇。

章邯殺了項羽的叔父項梁之後,北上去打趙國了,項羽的第一反應就是要為項梁報仇,這是本性使然,報仇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進咸陽城,滅亡秦國的朝廷,所以當楚懷王讓劉邦西進滅秦時,項羽也一直堅持要去,還是因為楚懷王強力堅持,項羽才被迫答應北上,可在心中就對楚懷王恨起來了,所以項羽滅亡秦朝後,第一個就把楚懷王給殺了,這就是項羽的復仇,他才不管你是誰,有仇必報。

項羽和劉邦

項羽和劉邦在反秦戰爭中,原本就是同一戰壕中的兄弟,項羽感性,劉邦厚黑,兩人正好相反,項羽重義氣,看重感情,劉邦混社會,看重義氣,在這一點,兩人又相同,項羽年輕,劉邦年老,差不多是項羽年齡的兩倍,劉邦看項羽,那就相當於一久經沙場的社會人看一個剛出校門且品學兼優的大學生一樣,一眼看穿

但是項羽看劉邦,則又不相同,相當於心高氣傲、頗有能力的青年才俊看著出身底層、年齡一大把卻沒啥成就的老兵油子一樣,有點看不起,又有點無所謂的感覺

自從項梁戰死後,項羽與劉邦基本上沒有交集了,當項羽在鉅鹿之戰拼死力戰的時候,劉邦憑藉張良的謀略居然先攻破武關,打進了關中,估計劉邦自己也沒有想到進展這麼順利,於是劉邦也膨脹了,人性嘛,得總都會忘形,聽從了手下人的建議,把函谷關給封了,壓根就不去想在鉅鹿之戰勝利的那一批反秦義軍將來會如何。

項羽

項羽在鉅鹿之戰打敗秦軍主力的那一年,只有26歲,26歲的年齡,取得如此成就,天下的諸侯都匍匐在項羽腳下,這事放在誰身上,那都是一幅“天下捨我其誰”的英雄氣概,項羽在自己心中想,秦朝主力都被我項羽給滅了,天下還有誰是我的對手呢!那氣概基本上是膨脹到天上去了,比劉邦第一次進咸陽還要膨脹。

兩個膨脹的人,就這麼在函谷關前撞出了矛盾,項羽作為天下反秦義軍的首領,帶著40萬人來到函谷關前時,看到大門緊閉,還有人守關,一下子就把項羽心中的怒火給激發出來了,秦軍主力都被我項羽給滅了,誰敢把函谷關給我堵上,不開門就給我消滅他,項羽都是很直接、很本能的反應,尤其是劉邦手下曹無傷的告密,更是把項羽的怒火給激發到天上去了。

項伯救張良

項羽這個時候的觀念就是:我就是天下共主,我就是天下的王,誰不服,就幹誰,你劉邦居然敢給我堵函谷關,我就把函谷關攻破然後再消滅你劉邦,不服,來打,然後就準備在第二天打劉邦。

當天晚上,項羽的叔父項伯不知道哪要筋抽了,想起當年張良救過自己一命,本著義氣、有恩報恩、有仇報億的原則,項伯就想救張良,讓張良離開,然後張良就知道了項羽的軍事秘密,就馬上告訴劉邦,劉邦也知道了,於是就有了第二天的鴻門宴。

鴻門宴對於項羽來說,是劉邦前來解釋情況和賠禮道歉的,項羽原本就是這麼想的,天下沒人敢反對我項羽,誰敢反對我,我就滅了他,項羽能同意劉邦來解釋,本身從心中就有了先見之主,本身項羽就認為劉邦這麼做肯定是有誤會的,他認為劉邦是不敢反對自己的,這是傲氣,也是自信,更是能力的體現。

鴻門宴

鴻門宴對於劉邦來說,是如何化解眼前危機的公關行為,是主動示弱的行為,因為劉邦就是劉邦,能伸能屈,好漢不吃眼前虧,要不然劉邦也混不到現在,劉邦就是懷著目的來鴻門宴的,以劉邦當年對項羽的瞭解,他認為自己有把握說服項羽,因為當年劉邦看項羽,認為自己一眼就看穿了項羽,沒有把握劉邦是不會把自己送進危險處境的。

鴻門宴其實沒有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果,從項羽同意聽劉邦解釋開始,項羽其實已經默認了劉邦不敢反對自己,我26歲就消滅了秦軍40萬主力,他劉邦能不怕我?別說項羽,你放到其他人身上,也一定會這麼想的,武力是個好東西,不服就消滅你。

劉邦

至於鴻門宴上的劉邦的表現,每個人都知道,就是示弱和忽悠,然後趁機溜走,項羽就是個感性的人,感性的人統統是吃硬怕軟的,你硬他越硬,你軟他更軟,劉邦一軟,項羽就更軟,劉邦一示弱,項羽的虛榮心就滿足了,看吧,劉邦果然跟我想的一樣,我項羽果然沒看錯劉邦,劉邦就是那個德性。

劉邦如果敢在鴻門宴激怒項羽,項羽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殺掉劉邦,就像他殺掉楚懷王和那個勸他定都關中的儒生一樣,但問題是劉邦主動示弱、賠禮道歉,所以項羽就放過了劉邦,這就是人性,一個感性的項羽對政治事件的感性理解,你不能把項羽當成一個政治人物,首先項羽是一個感性的人,他考慮問題的角度就是自己的直觀反應和所思所想,有時候政治就是這麼簡單,尤其是在不懂得政治的人物就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